APP下载

有没有比思维导图更好用的学习方法

2016-01-10叶凌宇

新校长 2016年8期
关键词:进程平行学习动机

文 / 叶凌宇

“除了思维导图,这个世界上还有没有其他的学习方法?”

2008年暑假的时候,我在北京的一个思维方法训练营遇到了一名初二升初三的学生。他当时处于学习方法上的瓶颈,感觉尽管努力学了,但总是无法达到优秀的水准。

训练营里,我教了他一些学习方法,其中就包括思维导图。课程结束一段时间后,他告诉我思维导图的方法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帮助,缓解了学习方法上的困扰。

两年以后,这个困扰又回来了。彼时他已经上高一了,随着课程难度的增加,他感觉仅仅一个思维导图已经无法完全应对所有问题了。于是他在QQ上找到我,问了文章最开始的那个问题。

当时,我很正能量地说了一些鼓励他的话,不过不知道是否帮到了他。到了多年后的今天,我在思维方法上的研究又有了很多新的进展,引入了很多其他工具,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我想,更能够帮到他的,应该是下面这句话:

思维导图是可视化思维的一种,仅仅在可视化这个领域当中,除了思维导图之外,就还有很多其他的思维工具!

思维的方法有很多,分为不同的大类。在我的思维课程中,主要分为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可视化思维三大模块。可视化思维作为思维的一个宏大侧面,不仅具有高度的实操价值,而且可以很方便地和思维的其他方面结合起来,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思维模块。下面从我的可视化思维课程中截取几个部分略作介绍。

比如:平行进程图

以历史学习为例。假设我们要学习研究三国时期的历史,该怎么学习呢?

我曾经在一个私立贵族学校带过一群初一的学生,他们大多来自富裕家庭,聪明而浮躁,兴趣散乱而无法专注学习。有一段时间,他们迷上了一款流行卡牌游戏——《三国杀》,每天上课的时候都不能好好听讲,一群人偷偷地在桌子下面摆弄卡牌。

我于是顺着学生们的思路走,停掉了那段时间的常规历史课程,改上三国历史专题课。学生们的兴趣果然转过来了,表示愿意上课了,可是具体该怎么上呢?如何设计整套课程?用什么工具进行课程辅助?

我的第一反应是,用思维导图来上这个系列课程。可是在设计的过程中,我发现还是有一些问题。比如,以思维导图分支出每个国家的经济、文化、政治特点,相互之间不便建立联系;对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荆州之战等重要战役,又该归属到魏蜀吴三个分支的哪一条下面呢?丰富多变的国家动态进程,又如何生动地反映在一张静态的思维导图上?

更重要的在于,那些历史事件的意义启发等,学生依然会把书和资料上的黑体字摘抄下来,而不能形成自己的思考,尤其无法形成那种对历史的宏观感觉。

为了克服这些局限,我采用了平行进程图的分析模板。

这个分析模板的好处很多。如:

·平行进程图是一种动态模板,能够反映不同主体在一段时间内的连续变化;

·平行进程图的多个主体之间可以有复杂的交互,那些相互影响的复杂交互关系——如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能够在途中清晰地反映出来;

·平行进程图天然是一种宏观理解的模板,很容易激发出学生的宏观架构感。

这些先天的优势让平行进程图成为辅助学习历史的绝佳工具。

平行进程图的制作也非常简易。我把制作平行进程图的过程设计成一个任务式教学,让学生小组合作自行查找资料,讨论并选择各自认为最重要的历史事件,然后依照模板画制图谱。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对历史的变化更加熟悉。

三国平行进程图图 / 叶凌宇

三国平行进程图综合图图 / 叶凌宇

同时,平行进程图还可以与其他分析工具结合使用,又会有更强的效果。比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更精密的项目学习,将平行进程的分析和国家实力折线图的分析结合起来。

在上面这个综合图中,上半部是表示国家综合实力的折线图,下半部是平行进程图。两个图的时间坐标是相同的、对应的。如果两个图都由学生自行制作,学生对于时间和历史趋势的变化的理解就会非常深刻。

把两个图结合起来看,学生往往能够自发地领悟出历史事件的意义、影响,而非背诵课本中的黑体字。学生看到官渡之战这个事件,以及上半图中对应的蓝色曲线(表示魏国的实力)的陡升,自然能够感悟到官渡之战的重大意义和影响;看到赤壁之战以及上半图蓝色曲线的剧烈下降,就能自发领悟到赤壁之战的伟大影响。这些影响、意义非常直观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很容易理解。

而且在这样直观和综合的图表分析中,一些隐藏的深刻结论也会被学生主动发掘。

一个学生看着这幅图,很自然地思考到:尽管三国的前期国家实力曲线起伏变化,但后期却平稳单调了一段时间。这一平稳在240年左右开始打破,并最终发展至魏国统一吴蜀两国,这是为什么呢?

一个初一的孩子很难抽象地分析出其中的原因,可是对照上图,这名学生就清晰地发现,在三国末期蓝色曲线(魏国)急速上升、绿色(吴国)红色(蜀国)急速下降的时候,下半图的进程图中,出现了一个关键事件——司马氏夺权。

于是他就能很自然地延展出一个深刻的猜想:三国后期,各个国家的主要开创者(曹操、刘备、孙权)都去世,剩下了能力较弱的创业二代、三代管理国家,导致国家实力都变弱。而魏国的司马氏夺权,魏国的领导者从创业三、四代变为新的创业一代,重新恢复了生机,这是魏国最终统一吴蜀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这个猜想也是他自己去寻找材料验证的。

在这个思考工具的帮助下,学生可以自发地领悟到很多深刻的历史规律,而非简单背诵书上的黑体字。这样的过程,对于学生研究、分析能力的提升,是多么巨大啊!而且,这个分析模板很容易迁移。比如对于战国时期的局势变化、二战对世界主要国家的影响等课题,都可以使用同样的模板去引导学生理解分析。

这个模板在教学中的使用,往往和项目式学习、探索式学习、小组合作等方式综合起来使用。

在我后来开设的暑期教师培训课程当中,还讲到了平行进程图的多种用法,比如用于复杂的阅读和写作,用于学生自我管理和教师项目管理等,都能够给学生和老师带来很大的方便。

比如:矩阵核检表

矩阵核检表是另一个重要的思维工具。在我的课程当中,一共提到了它的四种经典用法,这里试举其中一例。

如果我们要分析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是什么因素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我们该怎么做呢?

我们可能联想到,要分析一个人的动机,可以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一切需求分为五级,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成就需求。

部分老师对这个理论已经比较熟悉了,可是这个理论具体怎么应用呢?比如,学生有自我成就的需求,我们怎样利用这一点来让孩子爱上学习呢?学生有受到别人尊重的需求,这到底会导致学生热爱学习还是不爱学习呢?

如果不进行更清晰深入的解剖,这些零散的思绪就会在我们脑海里搅成一团乱麻。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使用矩阵核检表这个工具来分析学生的需求层次,就能很清晰地理解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了。

画了一张表以后,我们就能发现,其实每一个需求层次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正反两种驱动作用:激励学习和压抑学习。

马斯洛心理需求理论矩阵分析图图 / 叶凌宇

比如A1区域,代表的是学生因为缺乏基础的温饱保障而无心学习,这是很多贫穷地区教学的困境。而A2区域则代表,尽管学生受到温饱问题的困扰,可是他们把贫穷转化成了学习的驱动力(如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因此努力学习。

再比如D1区域,代表着满足了爱的需求,却没有被尊重的学生,他们于是挣扎着想要获得尊重,而无心学习。比如一个青春期的男生,尽管他不可能从事职业篮球,但他仍然可能每天花3个小时练习篮球,并再加2个小时在脑海中的演练幻想,而完全耽误了学习——仅仅因为他认为高超的球技可以让人尊重他。又或者,一个高中生可能试图通过拉帮结派、打架斗殴来获得权威,赢得小弟们的尊重。这样,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所有的数智化学习、校本课程选修就都变成了浮云。

不过,在D2区域,因为尊重的需求而激励学生学习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在著名的美国教育纪实电影《热血教师》中,美国名师罗恩·克拉克老师有一个印度学生非常地热爱学习,随时手不离书——因为她想要成为一名受人尊重的医生。这就是很典型的因为尊重的需求而促进学习。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见到类似的例子。一个文弱的小男生原本在班级里不受到尊重、被人轻视,如果他因为学习好而被老师表扬、任命为班干等,由此得到同学的尊重的话,那么他的学习动机就会被极大地刺激起来,而更加努力地投入学习。

需要看到的是,原本我们并不能清晰地使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每一个层次的需求会对学习动机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将这些本能的动机引导转化成学习的动机?但是当我们把需求层次理论放到核检表的框架里,这些模糊的、潜藏的问题就更容易显现和解决了。

类似这样的工具还有很多。如: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不愿意做单调重复的写字练习,则可以使用思维导图的变种——生字开花进行引导;

作文没有东西可写,找不到灵感的时候,则可以引入散点联络图来辅助;

在复杂的交互影响的系统中(例如班级中学生的相互影响状况、班级文化内部逻辑),要理清楚头绪、找到关键节点,则可以使用系统动力图来分析;

对于数学、物理中的压轴题缺乏综合性思路,无法攻克难关,则可以在平时的练习中引入学科仪表盘的方法;

……

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些方法的学习,会给学生和老师带来极大的帮助。

延伸文章

一张图看懂孩子心理:什么决定了学习的意愿?

猜你喜欢

进程平行学习动机
向量的平行与垂直
平行
逃离平行世界
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性倾向调查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与展望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国际收支统计
再顶平行进口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