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习与生活联结
——“互联网+”时代的课程变革

2016-01-10唐晓勇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学校副校长

新校长 2016年1期
关键词:统整互联网+导图

文 / 唐晓勇(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学校副校长)

刚才沪江CEO讲到了,互联网教育是从天上来的,我非常认可他的观点,因为我也被他的激情所感染。因此我想,从天上来的教育,如何和生活接地气?如何和我们的生活联结?因此我今天的题目是“让学习与生活联结”。

在我的课程里,我加入了互联网的元素,加入了技术的元素,所以我觉得我们的课堂会变得更精彩。

聚焦技术支持的统整项目的构建与实施

“互联网+”,大家都在讲,“互联网+”的这些元素,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是“教育+互联网”,核心是“教育”,“互联网”,应该是我们需要它的时候请它进来。在“教育+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应该聚焦这样的一些关健词:

比如说“链接世界,共同体,群体智慧共享”。因为互联网让我们更多的人基于网络平台,不同地域、不同国度的人可以一起来思考。还有“以学习者为中心”等等。

我们回到原点来看看。

儿童是如何认知世界的?

我们只有知道儿童是如何认知世界的,我们才能打造出与儿童成长相适应的教育。首先儿童认知这个社会是整体的、不分离的,是生活的,是真实世界的,是经验的,特别是他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我们基于他的学习,如果不建立在学习者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上,我想我们的学习是不可能发生的。

还有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好奇心、动手的、体验的、关联的,我们看到了儿童认知世界的这样一些关健词。我们的教育应该怎样思考?

人是如何学习的?

谈到教育,我们必须要谈到脑科学、认知心理学,看看人究竟是怎样来学习的。

知识和技能只有在具体的情景中才会更容易理解,知识只有在联系中才能显现它的利益。学习不应该局限在人内在的脑海中,而应该将问题置身于一个真实的世界,实现学习和生活连接。

统整项目课程,可以将知识和技能置身于真实的情景中,去学习、去运用。

教育不为过去,不为现在,而为将来

看一下我们身处的时代,这是一个变化的时代,大数据,信息爆炸,各种社会化媒体的运用,在这个变化的时间,在座的校长、老师首先要变更你的思维,更重要的是需要变革学习方式,也就是需要发展与时代相适应的学习模式、学习方式,这是我们要思考的。

蔡元培在一百多年前就这样说了:“教育不为过去,不为现在,而为将来。”过去的已经过去了。现在的孩子十年二十年以后走入社会,他面对的是怎样的世界?这是我们每一位有良知的老师要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们的教育要着眼未来。

虽然我们都在讲我们在着眼未来的教育,但是我们现在很多教育做得却并没有面向未来,我们面向的是考试,面向的是应试。再来看看:

世界课程的趋势

2009年我代表中国参加在巴西举办的全球创新教师大赛,和300多名欧美发达国家老师一起同台竞技,一起交流沟通。这几年我也一直在研究世界比较前沿的课程,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说,应该是从程序型课程向项目型课程发展。现在的课程就是程序型课程,现在的每一位老师,比如说语文老师,先备课,三维目标定好,然后是导入新课、上课、做作业、考试,这样线型的角度下学习,目标达成,评价。

欧美发达国家先进的教学理念,他们的课程是项目型课程。也就是说主题:给一个主题,所有的学科都来探究,都来学习,最后是表现,这个表现就是刚才张老师所说的输出。我们学习的成果,要表现出来,每个孩子来表达他在里面的学习。这样的趋势就是从基于文本到基于生活实践。现在很多学习都是在文本上学习、教材上学习,在文本、教材当中思考、反思、发现问题,而缺乏走真实社会,也就是基于生活实践。

我们的学习应该置身于真实的情景,解决真实的问题,让孩子感觉到我们学习知识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

路在何方?

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也作为一个学校的管理者,我们的路在何方?如何打造面向未来的关键领域?

我们的观点是:构建统整项目课程。也就是聚焦于让学习联结生活,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一种关键能力。

我们一直在思考,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学校成立一年多,我们开校之初就在思考:

我们进入学校的一年级孩子,15年以后他将走入社会,他们面对的社会应该是怎样的,他们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思考,我们在重构我们的课程,我们认为要“培养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孩子走入未来社会,他能适应社会发展吗?

看一下课程的内容,技术支持的统整项目课程内涵。

统整——基于学科融合,跨学科的学习

技术在这里做什么?——提升师生的研究能力、学习能力。我有一个观点,技术应该像空气一样弥散在我们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眼里看到的是大大的人,看到的是孩子的成长,看到的是我们的课程。但是如果没有技术,就像空气当中缺少氧气一样,我们会感到窒息。

在面向这样数字原住民的时代,如果我们还用当年的学习方式,比如我当年来自四川成都一个村小,小学的时候我就读了12本书,小学语文12册。那个时候应该说是农耕时代,如果今天用当年我的老师教我的方法再来教深圳的数字原住民,你觉得合适吗?肯定不合适。

统整概念已经不是新概念了。

综合实践也是统整,不是新概念。

项目是一种课程形态,起源于医学,但是在教育当中是PBL,它也不是新名词。在座的很多校长也在做。

技术更不是新名词,但是技术支持统整项目课程,我认为就是创新——融合创新。就像波音飞机一样,它那么多的零件,有多少个是美国产的?最后的组合就是一个创新产品。所以说现在的原创,更应该说是融合创新。

第一是国家系统课程:我们的教材,国家价值观、国家意志,这是不能丢的,中国人绝对不能丢。

第二是统整项目课程:我们就是基于这样的项目的开发,用STEM+的理念支持,基于学科内容拓展,还有外籍校长。

第三是氛围浸润课程:这就是学校文化,校长营造出怎样的学校文化,你的学校就是怎样的学校。所以这很重要。

今天我们的打造策略,就是自下而上,如果一个学校校长提出一个课程,老师不做,你的课程白提了。因此我们认为草根化的实践,必须激活每一个老师的创造力,让老师动起来,这是我们要做的自下而上。自上而下是学校层面要有设计,这就是我们的策略。

从一份数学案例设计说起,基于生活的多学科融合是怎样做的?基于技术的跨学科学习又是怎样做的?

这是教学设计,用思维导图,三位老师,两位数学、一位语文老师一起来设计奇妙的对称。小学二年级上册就有对称的内容,我们是怎么进行统整的。只要你愿意,每一个老师,只要他是能上课的,都可以进入我们这个模式,进行一种统整。

二年级上册,小学数学第三册,图形的变化就是讲对称,图形的运动是3年级下册,二年级、三年级融合在一起。首先要聚焦,这是基于数学学科的统整,数学的目标要凸显,数学活动应该要进行怎样的活动。

其次,如何和其他的学科进行融合?语言与文字、美术与体育、环境与空间,我们在这里进行了设计。

我们在做大数据的时候,主张用思维导图,而不要用文本型教学设计。

最新的设计空间,我们的教室,因为要对称,所有的教室都对称。数学课的时候让孩子走入生活,感受生活中的对称,每个人拿着iPad进入生活中拍摄,去寻找。

学建筑的学生拍的照片,来寻找对称,学生自己找出对称轴。植物是对称的,孩子自己的作品是对称的。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过程通过互联网分享出来。这就是输出。

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对称,花瓶是对称的,他到生活中去发现对称的美,这是学生自己购买的雪花片,这一点要引出新的话题。

买了对称的雪花片,我们去创作各种对称的图形。

我们做来看看,在这一册当中,有一个内容叫做认识人民币,因为我们要让孩子认识人民币,要买一叠雪花片,这里也有乘法,这一册把所有的知识,用对称的主题,把所有的知识统整在了一起。

用思维导图进行人民币的认知,学生购物,爸爸妈妈一起参与,用思维导图把他的任务规划出来。到超市中用一百块钱买东西,有数学的问题,孩子的任务是购物,妈妈的任务是拍照,不能帮助他,让他自己解决问题。他去购物,看有没有过期,当他的钱不够的时候,会掂量哪些商品要,哪些商品不要买,这个过程背后有很多数学的支持。

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把数学融入进来,利用这些计算软件,雪花片的乘法是“数学+设计+语言+技术”。

语文表达数学的思维也有,英语也来了,美术也来了,体育也来了……

各学科都在统整,基于学科课程,这是一份基于学校层面的统整项目过程。

学生用思维导图,学习很精彩。用生态圈、动物的探究、草……这是小学一年级的作品。

学生改变了,老师改变了,技术定位等等,还有很多很多丰富的内容,时间关系就不多讲了。

精彩还在后面,可以分享我的PPT,谢谢。

猜你喜欢

统整互联网+导图
统整教学的策略研究
烃思维导图
构建适合学科核心素养转化的课程统整设计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统整经典细品析 多维阅读提素养
对小学数学学科统整的探索
第6章 一次函数
云屏引领大屏走向“互联网+”时代
醒醒吧,为什么你玩不好“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