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改革的深圳报告

2016-01-10叶文梓深圳市教科院院长

新校长 2016年1期
关键词:素养课程教育

文 / 叶文梓(深圳市教科院院长)

最近有两件大事,一个是北京的雾霾;另外是一个小孩的诞生——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的“千金”。他为此做了一个举动,决定把Facebook99%的股份捐赠出去。我不禁据此思考,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未来?未来需要什么样的孩子?未来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我们今天说重构学习,首先是要我们重构课程,课程是教育的核心产品。

今天跟大家的分享内容,依托深圳的实际。我总结了这样一句话:大自然是最永恒的课程,历史是最深沉的课程,社会是最丰富的课程,生活是最生动的课程。

一、课改第一问:为何要“改”?

课程改革,就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孩子们走进大自然,走进历史,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走向一条成人之路,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这就是我们重构学习、重构课程的根本目标。

课程改革改了十多年,为什么还要改?现在改什么?现在怎么改?哪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聆听和思考?

首先,我们应该思考教育缺什么?

这里我先讲一个老故事:

1979年6月,中国曾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等教育。回国后,写了一份3万字的报告,在见闻录部分,有四段文字:

1. 美国的学生无论品德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为我而不同凡响的意味。

2.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整天奢谈创造,似乎在他们手里让地球翻个底朝天都易如反掌。

3. 美国学生重音体美,轻数理化,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音乐、体育活动都是如火如荼,数理化无人问津。

4. 美国的课堂处于失控状态,学生或者挤眉弄眼,或者谈天说地,再或者跷二郎腿,更有甚者跟逛街一样,在教室里摇来晃去。

中国对美国的结论:

美国的初等教育已病入膏肓,再过20年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然赶上,甚至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在同一年,作为互访,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他们在看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几所学校后,也写了一份报告,在见闻录部分,也有四段文字:

1.中国的小学生上课的时候,喜欢把手放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会举起右手,否则绝对不轻易改变,幼儿园的学生都喜欢把手背在后面,课外活动除外。

2.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7点钟之前,在中国大街上见得最多的就是学生,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边吃早餐,在全国各地很普遍。

3.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一位中国老师解释说,这是学校作业在家庭的延续。

4.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学期结束的时候会得到一张证书,而其他人没有。

美国对中国的结论:

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起得最早,睡得最晚。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学生相比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20年的时间,中国必定将把美国甩在后面。

事实是怎样?

在1946年至今,科学类诺贝尔奖的442位获奖者中,美国科学家有232位,比例高达52.5%。仅仅在1979年到1999年的20年间,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育了4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97位知识型亿万富翁。而中国才刚刚有零的突破。

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

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

我们的教育缺陷是什么,想必大家都清楚。

第一,是以升学为主的培养目标。

第二,是以知识为主的教育内容。

曾经某学生的奇文《写作业》将这一背景展现得淋漓尽致:君子坦荡荡,小人写作业;举头望明月,低头写作业;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写作业;少壮不努力,老大写作业;垂死病中惊坐起,今天还没写作业;人生自古谁无死,来生继续写作业;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写作业。

第三,是以死记硬背为主的学习方式。

第四,是以分数为主的单一评价标准。

概括起来,当前中小学教育的三大缺失:缺失童年,缺失个性,缺失生活。

我们有儿童的年龄,但是没有童年;我们有一个个的学生名字,但没有个性;我们有一天天的日子,但是没有生活。这就是我们教育所缺的。

我们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可称之为补短教育,而美国的教育可称之为扬长教育。我们教育的强项是培养标准化人才,而我们教育的弱项在于培养创新人才。

补短,在座的都知道,语文不行赶紧补,数学不行赶快补,我们叫补短。

西方的教育和美国的教育很多是扬长,西方人问你,你语文不行,什么行?你如果说数学行,那赶紧把数学做到最好。一个人的成功永远是在他自己的优势领域成功,然后扩展到人生的各方面。

我们不是要给学生补短,而是要引领学生通往最优的成功。

其次,未来需要什么样的孩子?

深圳要求全市中小学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核心理念,围绕学生品德、身心、学习、创新、国际、审美、信息、生活八大素养,着力培养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社会责任感强,国际化素养好,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突出的特区新一代青少年。

品德素养:坚持德育为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加强民族精神、理想信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养成教育,贴近生活实际,创新内容与方式,培养学生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主要抓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养文明行为、培育深圳精神等方面。

身心素养:坚持健康第一,增强学生体质,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培育阳光心态和健全人格,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全面和谐发展。

学习素养:坚持以学为核心,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培养学习兴趣,养成学习习惯,提升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创新素养:坚持以创新为引领,激发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方法,提升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格,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国际素养:坚持面向世界,推进教育国际化,扩大学生国际视野,增进全球意识,理解多元文化,全面提升学生国际交流、合作、竞争等国际素养。

审美素养:坚持以美育人,丰富学生审美体验,提高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激创。

信息素养:坚持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变革,着力培养中小学生获取、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遵守网络规范,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信息素养,主要抓增强应用能力、推进新型学习、践行网络文明等方面的工作。

生活素养:坚持面向学生生活,健全生活意识,强化生活技能,学会安全自助与救护,培养自主生活能力,养成低碳生活习惯。

创新人才成就未来,综合素养成就孩子,这就是我们想说的。

二、课改“四大瓶颈”

当前的课程改革已经经过了十多年,只是我们还停留在“说课改”,到现在为止,我们还不会“做课改”。比如说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谁都知道,但是有哪一个课堂是真正做到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三维价值目标我们都知道,但是有谁在落实?所以我们的课程改革要从“说课改”走向“做课改”,这就是我们当前课程改革的主要之路。

而目前我们主要有四个方面需要“突破”:资源不足,结构不优,实施低效,评价刻板。

课程资源优化起来,让每一个孩子有选择。结构优化起来,让每一门课程都有效,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自主学习。评价,不是为了让孩子适应我们,而是要为孩子们寻找一套合格的评价指标,让评价适应孩子。这就是我们要改的。

三、课改“新思路”

首先要改理念。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前面的话对,后面的不一定对。但是可以说没有思想就肯定走不远,所以,首先应该确定自己的核心理念到底是什么?

核心理念一: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产品,课程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的“牛鼻子”,居核心位置。

我想在座的,尤其是对教育局局长以及校长们来说,你们的职业生涯中最大的成就必然是课程改革领域,因为教育的核心产品就是课程。教师是按什么来配的?是课程。学习时间是根据什么来安排的?是课程。学校的评价机制依托什么?还是课程。

核心理念二:不是我们有什么就教什么,而是学生发展需要什么我们就要给什么。

核心理念三:课程,不只是课本与教材,课程与生活相关,生活世界中的一切都可以是课程。

课程就像我刚才说的,是联动的,是自然界的,是历史的,是社会的,是每个人的生活,所以我们说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是课程。

核心理念四:课程内容和形式,应当坚持“儿童立场、生活眼光、故事表达”。课程的形式不是单一的,我们叫作“儿童立场,生活眼光,故事表达”。这是我们课程的表现形式。

其次,怎么改?

第一,改结构。大家都知道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我想说的是,那样的课程结构是基于课程管理的结构,不是基于教育目标的结构。基于教育目标的结构应该是把三类课程打碎,根据目标重新建构,那就是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特色课程。

基础课程以国家课程为主,小学、初中的课时总数约占总时数的70%,高中约占60%。

拓展课程是国家课程的拓展与延伸,主要服务于学生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小学、初中的课时总数约占总时数的20%,高中约占30%。

特色课程由学校自主开发,服务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其课时总数小学、初中、高中均占课程总时数的10%。

第二,改课程的供应机制。

当孩子没得选择的时候,他拥有的天赋就被扼杀了。我们的教育要知道两个常识,一个是人的天赋是不一样的,那就应该用不同的课程来满足不同的天赋。第二个,社会需要的人才是不一样的,我们就应该用不同的教育为社会培养不同的人才。所以,我们课程要丰富起来。

课程从哪里来?完全靠我们教育系统吗?不对。请大家记住,凡是市场机制没有到达的地方,就不可能满足多样化的需求。所以我们搞了一个课程遴选,我们希望把深圳市的各企业、各公司、各社会部门的所有好的课程都纳入到我们的学校,让学校有好课程,学生有好课堂。

深圳市今年投入5000万元,面向学校和社会遴选和委托开发各300门课程,根本目的在于扩大课程选择性,让不同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第三,建立教学新标准。

课程改革以后,有的学校课程是丰富了,但课程是低效的,不规范的。我们很多的教学,很热闹,但是很低效。我们用活动代替教学,认为大家心中高兴了,就是受教育了。其实不对。我们要建立起一种适应新课改的新规范,所以我们在进行新课标的研究,希望能让每一门课程对学生来说都不是浪费的。

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42个学科的教学标准,把课程改革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固化为新规范。目前,42个学科的教学标准已在研制之中。

第四,培养新型教师。

如果教师综合素养不高、不喜欢学生,没有创新精神,你想培养综合素养高、有创新能力的孩子是不可能的。尤其是现在,我们教师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能不能”的问题,一个是“愿不愿”的问题。我想说关注“愿不愿”,绝对比关注“能不能”更重要。现在的老师很多时候不是“能不能”,而是“愿不愿”。所以老师要转型,一是要从重视学科知识转向学科育人,二是从教学转向课程。以往的老师只关注教学,不关注课程。第三是重视“教”转向重视“学”,以“学”为重心。第四个是关注新型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

第五,指导学生新学法。

现在一定是以“学”为中心,老师的使命不仅仅是关注自己的“教”,更要关注学生怎么“学”。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也就是说“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

为了学生学好,“学”还有一个观念,那就是任何的“学”归根结底都是研究性的学习。研究性学习就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问题为引领,以思维为重点,最终落脚点是学生素养。我们的教学有三个台阶:第一个是学科知识的学习,第二是形成学科素养,第三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我们现在的教学多数是贴着地面教的,那就是第一个台阶,是仅仅关注学科知识。

为了改善这种方式,要尊重学生搞小课题研究,尊重学生搞社团研究,创设新的实验室。现在的学校加一些学科的实验室,已经远远不够了,学生有创意就必须要尽量实现。在哪里实现?就是在社团里面,在创客工作室里面,在电影工作室里面,在学科的新型实验室里面。没有这样一个物理空间,学生在学校里面的学习,必然是接受式的,所以我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来创造新的学校。重构学习,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重构学校的形态,让孩子除了教室,除了传统的实验室以外,还有好玩的地方。

任何有效的学习都是从兴趣出发的,都是以问题为引领的,它必然是以思维提升为重点,以素养提高为落脚点。

这就是我们的探索。最后关于“评价”,有一句话请大家思考: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为什么是疏而不漏,而不是密不透风,或者是密而不漏?这就是大智慧,任何涉及对人的评价,我们宜粗不宜细,宜少不宜多,因为人是有弹性的,对于学生的评价亦如此。

所以,在我们的课程改革中,理论与实践问题,能力建设问题,市场建设问题,素质化问题,都是需要我们去做好的。

课程改革永远在路上,深圳课程改革在根本的意义上是为了推动教育的三个回归,让教育回归人,让人回归生活,让生活回归幸福。

谢谢。

猜你喜欢

素养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