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延续中创新教育
——传统转型现代化的一个例证

2016-01-10首届当代教育艺术展策展人著名艺术评论家

新校长 2016年1期
关键词:字辈宗亲家谱

文 / 王 林(“首届当代教育艺术展”策展人,著名艺术评论家)

我从1972年开始做老师,至今已有四十多年,参加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主持和这样一场大会相配套的教育艺术展,很兴奋。我想,教育创新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育根据社会、科技和人格等变化,更新自己的理念和方法,在变化中创新教育;另一方面,则是反过来更多地思考,过去遗存的文化传统怎样和今天的生活接轨,即在延续中创新教育。

大家在会场外厅看到的艺术展览,出自我在西安美术学院带领研究生所做的工作坊,可以作为传统转型现代化的一个例证。我邀请著名当代艺术家陈启基先生,和我一道为学生讲授家谱、家族史与民间记忆的关系。后来还有著名艺术家武艺、著名批评家水天中等人的加入。我们让学生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把从能记得的长辈到该自己这一辈的家族关系理理清楚,做一个小型的家谱;第二件事,把家庭老照片找出来,然后做出说明;第三件事,让参与者写一个感动过自己的家族故事。这三件事完成后,做了这个展览。由此我编了一本书,叫作《民间的第一种记忆》。

教育跟记忆有关。我们的记忆总是从母亲开始,然后到父亲,再从父母到家庭,从家庭到家族。这样的记忆,加上出生之地,就构成了从血亲记忆,到宗亲记忆,再到乡亲记忆的“第一种记忆”。这是中国人最初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育方式。

时至今日,中华文化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传统文化如何具体地、可持续性地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我们以编修家谱为例,来谈谈这个问题。今天的中国人如果要编修家谱,首先会遇到这三个难题:

1.父权VS男女平等

古代社会家庭以父系为宗,由此形成家族血缘关系,以保证家庭财产与权利的传承与分配。而今男女平等,无论从血缘遗传、权利关系、法律意识还是实际操作层面来看,父系为宗的观念都在受到挑战。如果不做出适应现代公民意识和实际生活状况的改变,家谱就不可能在今天延续下来。传统的转型是具体而深入的,只有在社会生活、社会习俗、社会惯例各个方面找出与之对接之点和改变的关键,才能真正把传统文化优秀之处加以继承并发扬光大。

2.集体VS 个体意识

传统社会以集体性优先,现代社会以个人性优先,这是编修家谱时产生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比如,家谱编修最重要的是分清代次、辈分及宗亲关系,依靠的是族人名姓的班行(字辈)。但现代人个性所致,往往不依此集体规约,没有班行(字辈),一族之人必然变得世系不清。如果家族后代或从双姓,或用单名,不按字辈命名,又怎么办呢?而且女性后代若按夫家姓氏取名,又怎么处理呢?

3.私法VS现代法制

传统家谱除遭遇人权平等所带来的问题之外,更由于现代社会作为法制社会,必然使宗法制度发生根本改变。在中国古代,家族规约除了道德约束之外,还有一定的律法效力。但这种律法属私法性质,对于今人不仅缺少法理根据,而且没有立法权力,必须去除。反之,则应在家族内部提倡社会性的法制精神。

所以,今天的中国人要编修家谱,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第一是女性问题,第二是个性问题,第三是法制问题。只有使家谱编修合于现代社会之理、之情、之法,才能这样的此人文优秀传统真正延续下去。据此,我拟出新编家谱的若干要义,以示各位。

第一,自宗源史迹说起。借助已有研究成果,取其详略,择其概要,主要是向本族宗亲解说宗源脉络,增进历史信仰。还可重点介绍本族名人,以达到激励后人、兴旺宗亲的目的。

第二,可制定凡例家训。凡例拟定编修家谱的目的、原则、方式、基本内容和对若干问题的处理办法,其中关键是找到在现代观念和现实情境中,如何将传统家谱的优点纳入当前编修之中,使之具有合法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以适应当代生活之需。比如同性恋问题。现在已有一些国家立法允许和保护同性恋婚姻。既是婚姻,是否记入家谱?若领养后代,是否记入家谱?我以为当记,传统家谱对养子本来就并不排斥。

现在编修家谱,制定宗规家训,自当以道德倡导为主,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有人文修养、有自我理性、有独立人格、有法律意识、有生态意识和全球意识的国家公民。这是对家族成员的道德导向、道德约束和对家族成员个性精神和人格品质的期待,也是家长对后辈的教育诉求和树人指针。

第三,从确切祖上开始。新编家谱总有世系缺失或资料不齐的情况,可以先注明不周之处,待日后查询补足。关键是大的代际宗亲关系要首先拟定。先求其准,再求其全。将宗亲关系和宗亲简介分列,可以使族谱基本脉络更加突出清楚。

第四,以字辈分代分支。字辈旧称班行,是使家谱成为谱系,从而长幼有序、世代分明的关键。族人根据字辈来确定辈分高低,再加上各支派自定字辈,这样就可以从字辈谱系的不同,区分出支派。现在编修家谱,原有字辈可以沿用,如已失落,亦可根据现有的部分重新加以接续,这样可以为后代命名提供顺序。

传统家谱先分户,再分辈。这对古代乡村社会比较适合,因家族聚居以家庭为单位,人口众多的大家庭较多,数世同堂常见,五世同堂令人羡慕。现代社会家庭聚居某地的情形越来越少,同姓同支分居各处乃至全国各地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家谱的编写先列字辈相同的同代人,再分支、分户更方便于整理,亦便于同代人之间的相互联系。

要从上至下梳理宗亲关系,最重要之处是解决班行(字辈)问题。由于种种原因,要求每一位族人必须依班行(字辈)命名几无可能,那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在认可既有姓名的情况下,为满足家谱按姓氏字辈编修的要求,在家谱中依班行(字辈)另命族名,以明确不同辈分及同辈关系,使家谱的编修能够延续下去。如笔者本姓“郑”,现从母姓“王”名“林”,郑家字辈应为“德”,家谱中出现的姓名即为“王林(族名郑德林)”。同理,女性后代从父姓,在本族家谱中亦按此处理。至于女性后代在其丈夫所属父姓家谱中照样可以出现,这样由宗亲联系而形成的社会网络关系,更趋和谐,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第五,宗亲联络与组织。传统社会的宗祠是中国人真正的神庙,不仅有“天地君亲师”(今当改为“天地祖亲师”或“天地国亲师”)的神龛,而且供奉列祖列宗神位。但近代以降,破坏殆尽。即使剩下少数祠堂,大多也是作为文物或旅游景点,很少再有宗亲聚会的祭祀活动,以致宗族制度养育中国人伦理道德的作用荡然无存。现在将“清明”定为法定节日,算是一个开始,祭奠逝去亲人的活动终于得到国家正式认可。但只有逐步恢复宗族祠堂,才有可能使中国人重建宗土信仰,中国民间也才能开始自我构建文化延续发生的基础。祠堂重建谈何容易,但可以在各个城市建立公共性的“百家姓祠堂”,供老百姓使用,供奉自家神位,开展各姓祭祀活动等等。应该说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文化服务产业。

第六,编选照片及诗歌。传统家谱只有文字记载,少有图像资料。有“像赞”为祖先画像已殊为不易,但这些画像简单雷同,能够传达的历史信息不够。现在编修家谱,有摄影及影像印刷之便,可以将家族历史照片作为重要内容编入。

至于宗亲诗选,古已有之。其辑入内容,主要是吟咏家园、追忆历史、书写人生、感恩亲人等,保存家族记忆,交流宗亲感情,培育文化素养,其作用潜移默化,不可小觑。这方面内容可分两类,一类是用于祠堂、神龛等布置的对联,与家族历史有关;另一类是宗亲诗选,以思乡、怀旧、吟咏家事、抒发亲情为主。

综上所述,编修家谱既是寻找记忆的过程,也是保存记忆的过程。我们必须从保护个人真实的历史记忆开始,从保护最初教育的民间立场出发,重建中国文化产生的民间基础,重塑中华文明延续至今进入现代化的历史脉络。

以此,作为首届当代教育艺术展的主题说明。谢谢各位!

猜你喜欢

字辈宗亲家谱
家即是国,钩沉史海乐为舟——“家谱文化的传扬者”朱炳国
家族里的字辈
家族里的字辈
家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华余氏宗亲总会向洪灾重区湖南省平江县捐款10万元
浅谈宗亲联谊的现状
开展宗亲联谊 构建和谐世界
家族历史:填补超越“字辈”的信息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
吹牛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