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想象、创新与重构

2016-01-10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校长

新校长 2016年1期
关键词:重构想象文本

文 / 林 敏(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校长)

各位同仁,同道者们:

中午好。

今天早上我们听了不少专家和校长的分享,很多东西可能在我的分享中有重复。我回顾自己的从教经历,算是一个另类校长。我文革时下乡,恢复高考后,考上复旦,毕业之后出去读研、读博,又在国外的大学教书20年。十年前回到中国,用一块稻田办起了一所学校。上个月我去了美国一趟,参观了近30所学校,对我的冲击非常大。

刚才钱老师说了中国的教育要回归自己的传统,我非常赞同。中国教育有很多非常好的本原性的东西,但是我也认为,西方的教育,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开始,也有很多人类教育共性的东西。这些东西也值得我们参考、分享。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我们和学生在一起共同构建一个深层知识系统,试图探寻出符合人类认知的一些基本规律,这个过程的参与者包括学生、校长和老师。

想象

认知的起点是什么?知识构建。课程构建的起点在哪儿?我做大学教授,回到国内做基础教育,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包括教育中目前最缺的是什么?刚才已经有很多分析了。我们的认知构建过程的起点应该是想象,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严谨、扎实、规范、系统的,但我们缺一些很重要的认知元素。一个孩子开始和大人互动时,他有想象吗?包括我们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我有想象吗?我们的知识,特别是我们的新知识在组建过程中和以前旧知识系统发生连接时,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什么?我觉得是想象。

没有想象就没有知识的本源,就没有知识的原创。

想象是什么?

想象是把以前认为的逻辑的、理性的、高结构的东西换成非常个性化、形象化的具体的东西。

知识最重要的元素是什么?任何科学生成的重要元素是孩子和我们自己的想象,里面有很多情感和非线性的原生态的东西。这是我们创新的源泉。没有想象,也就没有好奇,也就没有知识生成的原动力。

所以要重视想象在课程建构和知识学习中所发挥的作用。无论是个体学习,还是社会化学习,其实都要有原创性的想象,我们不能把想象排除在课堂和知识的学习之外。

上个月去美国华盛顿的一所非常好的学校,离白宫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下图中是他们的一堂社会科学课,讲美国总统的权利。他们用了一个球在同学当中转来转去,然后提问:假设你(6年级的学生)是美国总统,这个球是你的核按钮,你在什么情况下会按下按钮启动核武器?

这些孩子开始想象,各种各样的答案都有。什么情况下恐怖分子要炸美国了,要炸白宫了,我们能不能用核武器把他们先干掉?另外一个孩子提出来说:这可不行,核武器一炸,很多无辜的平民百姓都会遭殃,怎么办?七嘴八舌,各种各样的想象,各种各样的答案,各种各样思想的碰撞,各种各样的创新都出现了,例如怎么设计一个小型的核武器,只炸恐怖分子。所以我就想,我们和最好的教育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我们的小学课堂有没有让孩子想象成为习大大,也拿着中国核武器的按钮,在什么情况下会按下?

在我们的课堂、课本以及课程中,有没有一点想象,有没有给我们孩子足够的思考想象空间?我们始终在旧有的知识圈子里打转,还是让孩子走出他原有的知识框架?哪怕是异想天开,哪怕是奇思妙想,哪怕是不着边际的在天上飘着的云,我们能放开吗?

我们有想象吗?

做校长的,做老师的,我们有想象吗?我们未来的学校是什么样?未来的课堂是什么样?未来的社会是什么样?想象是任何新知的起始点!

创造

光有想象是不够的。这些学生有很多想象,这些想象都是片段的,很多都是无序的,跳跃的,不确定的,碎片化的,带有非常强烈的个性色彩,而考试中把这些想象写上去是一定不会得分的,怎么办?有没有一个过程可以把想象变成逻辑的、理性的、有结构的,能够和课本的、旧有的、现有的知识连接起来?这就需要有创造。

人类认知的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创造。

我们常常忽略了创造。创造是什么?创造是感性和理性的连接器,创造是把蓝图、想象变为实物的过程。深圳为什么要在每一个学校建创客空间?我觉得是对的,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实践、合作学习,把想象变为具体的设计方案、操作过程及成果。“玩中学”,“做中学”,“辩中学”,“演中学”,“思中学”非常重要。我们的课程、课堂、教学、认知有没有这个过程?很少。但这些在西方的很多学校是一个最关键的学习环节。

钱老师的思维导图,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创造,不光是理科能做,文科也能做。项目式学习实际上就是创造,所以我说创造应该成为我们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下面图中是美国西海岸旧金山附近的一所非常好的学校——斯坦福设计学院。学生和老师正在把想象、蓝图,把孩子非常有意义的、有意识的想象,通过设计创造、合作实践的过程变成具体的产品。创造是知识构建过程中承上启下的一环,也是课堂学习中师生共建的知识生成平台。

重构

光有创造够吗?还不够。还要有重构,想象和创造只是知识生成的前两步。你得考试考得好,程老师说了分低人家就不认账。那怎样才能得高分?光有想象、创造,分是不会高的,一定还要重构。重构是什么?就是要把这些想象、创造过程中的东西提炼整合出来,变成可复制、有步骤、有逻辑、有结构的,能够成为文本的理性知识,成为概念,有原理和推导过程,有思维框架。没有这些东西怎么能够成为知识文本,将来怎么能够复述和呈现出来呢?所以,考试就是一种复述和呈现,你能复述给考官,考官才能给分。

美国也一样,他也考SAT,他也搞AP,但美国的创造并不是只停留在过程,还要写报告,还要和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学科整合在一起,这个学生在课堂上做了美国总统,最后也要写一篇东西出来和社会科学的文本结合在一起。

重构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给予我们知识文本,给予我们想象、创造过程一种意义、目的和价值。

所以说课程的重构不是搭积木,不是把一个文本整合到另外一个文本,搬运是不行的,其实要做的是通过人类认知的基本点,把最基本的东西先做好。没有想象、创造这两个最基本的环节,你的课程的重构,学习的重构,课堂的重构就是一句空话。再好的课程、文本,学生都无法深入,只是从概念到概念。

我和一个很好的美国校长有过一次对话,他说我们现在的课本、学校模式是非常高结构的理想化的模式。就像现在开会一样,很理想,有嘉宾讲演,有坐着听的参会者,也有建构好的、非常干净的知识。深层的东西是什么?我们回到学校就知道了,嘉宾刚才讲的好是好,听了之后非常有感触,但是这跟真实的场景是不一样的。有个校长跟我说,他有一个非常好的老师,是学校橄榄球队的教练,他的训练非常严格,比如说队形怎么排列,一出场要怎么走,碰到什么情况要怎么对付,所有的训练过程是严格按照他的程序化规范来做的,可惜一上场打起来了就全乱套了。他急,中场休息就骂学生,学生说:老师,在场上真实的场景和你教的规范完全不一样啊!

我们今天学的和你回去以后所要面对的,带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和偶然因素,它和真实的生活和学校场景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重构的不仅要关注文本,还要关注能力和素质。

这几大能力是他在真实世界所必备的,无论在什么场景都能够应用的:批判思维能力,想象创造力,交流沟通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合作协同能力。

要从低阶感知向高阶思维、高层感知过渡,这非常重要。

什么是高阶思维?同理心,目的,意义,事物之间的相关性,整体思维,情感也非常重要,还有本源历史的东西,就是我们所说的右脑。这是《A whole new mind》的作者提出来的,一个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其实很简单,要从功能向设计转化,要从理性的论述原理向故事转化。因为故事有情节、有情景、有情感,是最好的知识文本。孩子和我们通过故事,首先能够在情感上连接起来,它能够给孩子一个相对真实、又有想象的空间。

好多老师讲数学,讲物理,认为应该是干巴巴的,很枯燥的,从概念到概念,从原理到原理,从推导到推导。但也有老师以故事的形式讲这个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学生一下就被吸引过去了。所以越抽象越好,逻辑的程序化、思维推理过程越严谨越好,对吗?不一定对。这不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特别是不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

以前我们总是关注知识的重点在哪里,现在要关注的是“交响乐”。“交响乐”是什么?有小提琴、大提琴、管乐、指挥,我们的真实世界就是一个“交响乐”的世界,整个团队都有分工,都有自己的乐谱,但是整个团队在一起,尽管你拉小提琴,他拉大提琴,这个乐谱和另外一个乐谱是不一样的,但是又有一个和谐的组合。交响乐就告诉我们,集成和综合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不仅是分析能力。我们非常注重分析能力和知识逻辑的严密性,却忘记了真实的生活不是这样的。真实的生活一定是到处漏水的。

我记得第一年开学的时候,我三点钟还在修马桶的漏水,八点钟学生进学校,所以应变协调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逻辑要向同理心靠拢。我从国外刚回来处理事情很简单,一是一,二是二,其实是有问题的,这是逻辑,不是同理心。一个好校长,一个好老师在管理学校、班级的时候一定要换位思考。刚才程校长说了,要从儿童出发,这就是一种同理心。老师有没有同理心?校长有没有同理心?局长有没有同理心?

这些高阶思维和高感知的想象、创造、重构就是我们现代课程与深度学习的内涵。低结构、高感知的课程和课堂才能给师生提供一个最接近真实、面向未来的学习场景。

刚才叶院长提到了脸谱创始人扎克伯格把99%的财富捐出来,不容易,450亿美金,孩子还那么小。

我也在想美国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有一个家长看了小扎捐款的消息,给我发了一条消息:林校长,我们希望西外哪天也能培养出这样的学生,我们会感到非常的自豪。

所以我们一起看看,design thinking(设计思想)是在实验室里面做的,而s o c i a l emotional learning(社会情感)是讲价值、目的和意义的,这两门课不能分离。任何一个学生在做设计、创造的时候,一定要有这样的思考:我这个东西做出来给谁用,这个东西做出来如何造福人类,这个东西做出来的社会意义在哪里?我们不仅要在创造中学,还要在关爱中学(Learn by doing and learn by caring)。

美国一所学校科学课讨论转基因粮食生产,不仅从基因生物科学的角度,也从全球贫困人口、饥饿、粮食危机、财富资源分配、全球社会治理的角度进行多维度的探究。

还有一所小学的科技人文课程,学生做出来的产品,通过家长社区义卖,筹款用来支持非洲贫困小学创办实验室。

所以我说,老师不能只关注知识层面,价值层面更重要,所做的任何实验、创造,一定要让大写的人回到你的认知和学习过程中,你的知识和课程的构建,一定要以价值作为核心。

再造

想象、创造、重构作为知识建构和课程再造的三个基本环节,共同构成了我们深度学习的全过程。重构后的课程体系、知识文本、学习模式并不是一个封闭固定不变的静态结构,而是个不断开放,与外界有多能量交换的动态过程。每一次个体认识的“想象”都是个性化的,特殊的,给我们的“创造”带来无限的创意空间及可能性。所以在任何课程体系的建构中,在任何具体课程的实施中都要给师生留白,使知识的生产建构能有个体再造和发展的空间。

我们教师要注重课堂中的“生成”。虽然我们有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及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但我们不仅仅是“过堂”、照本宣科地完成任务,我们对学生在真实自然的学习场景中生成的困惑、难点、兴奋点、个体化的反应更为关注 ,因为这些才是知识构建过程中最重要的基点。

中国现有的课程分类(基础、拓展、探究),在一个真实的课程构建和实施过程中,应是一个三合一的过程。任何课程都应该包括基础、拓展、探究的三个元素,都应该有想象、创造、重构和再造的基本环节。西外学校坚持了十年的行走课程便是对这一课程理念的探究和实践。在西外的行走课程中,有学科知识,有课题研究,有社会调查,有帮困支教,有环境改造,有意志品格,也有人文关怀。教育是在一个真实的场景中生成的。

谢谢聆听。

猜你喜欢

重构想象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快乐的想象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