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F浓度对电化学法制备多孔硅结构的影响
2016-01-09许亮
HF浓度对电化学法制备多孔硅结构的影响
许亮
(枣庄学院光电工程学院,山东枣庄277160)
[摘要]本文介绍了采用电化学制备多孔硅技术,在固定光强、温度、电流等实验条件下,通过改变电解液中HF酸浓度,测量对比了相应多孔硅的特性,找出HF浓度对电化学法制备多孔硅结构的影响.
[关键词]电化学;多孔硅;HF浓度[收稿日期]2015-08-0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
[作者简介]许亮(1982-),男,山东枣庄人,枣庄学院光电工程学院助教、理学硕士,主要从事半导体器件及工艺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TN30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半导体精细加工技术的发展,微型多孔硅结构的制作和使用近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其中电化学制备多孔硅微结构的方法由于成本低廉尤其受到关注.本文通过实验,找出电化学制备微型多孔硅过程中,HF浓度对于多孔硅结构形貌特征的影响.
1多孔硅结构
随着当今社会对于绿色新型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太阳能光伏技术正在得到日益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在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制作过程中,为了减小光线的反射提高电池组件转换效率,通常需要引入制绒工序,即将硅基光伏电池板表面制作成绒面,以减小光线的反射,由于微型的多孔硅结构具有极低的光反射率,因此将绒面制作成微型多孔结构成为光伏业界一种极佳的选择.本文所述微型多孔硅为孔径通常在500-5000nm,排列规则的硅基多孔阵列,如图1所示.
图1 多孔硅结构 图2 实验硬件平台
通常而言,多孔硅阵列的微孔其深径比越大,孔隙率越高,则抗反射效果越好.尽管在保证微孔具有一定深径比的情况下,微孔内壁的光滑度对抗反射效果影响并不明显,但若孔壁过于粗糙导致微孔侧向分叉现象严重,容易造成多孔硅结构的不稳定甚至发生“塌方”.因此理想的多孔硅结构要求高孔隙率和微孔深径比,同时内壁光滑.纳米级的多孔硅结构除可应用与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绒面以外,在微型机电系统,量子器件等也有广泛的应用.
2电化学方法制备多孔硅
2.1实验硬件平台
本实验采用的电化学实验平台如图2所示,电解液腐蚀槽采用Teflon材料制作,将待实验硅片置于铝电极上,将电解槽、硅片、铝电极、电解槽底座密封压制,为防止硅片破碎,在硅片上加置一O型密封圈,铝电极的中心开8mm×8mm的方孔以便接收光照以有效激发光生载流子,提高空穴浓度,以尽量优化实验效果[1-3],光源为电压范围是0~12V,额定功率是100W的卤素灯,其距离硅片底部16cm.采用网状Pt丝作为阴极置于电解液内.电化学方法进行时,腐蚀液内产生的气泡可通过网状阴极逸出,防止在电极下方积累气泡影响腐蚀电流的均匀性.
2.2实验软件平台
软件控制平台为基于Labview开发的电化学软件平台,该软件平台由电脑、接口卡、带计算机控制的低压大功率直流稳压电源(0~25V,200W)和低压直流稳压源(0~25V,50W)、电流及电压采样电路构成;基于其内部编写好的电流电压测量程序,其可以实时监控腐蚀回路中的电流,在与设定的电流值比较之后调整腐蚀电压,从而保持腐蚀电流的稳定.其实物图和操作界面分别如图3(a)、(b)所示.
图3 实验软件平台
2.3实验材料
本实验所用硅片为N型<100>晶向的硅片[4],电阻率为2~5Ω.cm,直径为100±0.4mm,厚为525±15μm,硅片正面已提前进行KOH倒金字塔结构阵列的腐蚀制作,背面已进行砷离子重掺杂,以便形成良好的电性接触.
3实验条件及结果分析
3.1实验条件
本实验电解液的成分为HF:去离子水:乙醇为1:7:8.,其中加入乙醇可以使溶液的表面张力降低,使电化学反应时电解液内产生的氢气更容易逸出,防止其附在硅片表面[5].实验分别对比了当HF酸浓度在2.5%、5%和12%时,多孔硅的微结构形貌.电化学腐蚀回路的电压为4V,电流密度12mA/cm2,腐蚀时间均为1小时.
3.2实验结果及分析
在3.1所述实验条件下,当HF酸浓度分别为2.5%、5%和12%时,所得多孔硅的电镜照片如图3-1(a)、(b)、(c)所示.
图4 HF酸浓度分别为2.5%、5%和12%时多孔硅结构
如图4所示,当氢腐酸浓度浓度的不断增大,多孔硅结构中腐蚀的微孔深度逐渐增加,2.5%浓度是微孔深度约为10μm,5%浓度时约为30μm,至12%时孔深增大到100μm,且孔深增加与浓度增加的比例近似为线性关系;同时孔径则从3μm减小到1μm.因此,为得到较高的微孔深径比,并获得较快的腐蚀速度,可采用HF浓度较高的电解液.但从电镜照片反映出,2.5%氢腐酸的腐蚀样品空内壁最为光滑,较少出现侧向腐蚀分叉的现象,12%样品的孔的侧壁上出现明显分叉的情况,孔内壁非常粗糙,因此在实际使用中HF酸浓度不宜过高.
参考文献
[1]靳瑞敏.太阳能电池原理与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1-32.
[2]L. Wang, A. Nichelatti, H. Schellevis, C. de Boer, C. Visser, T.N. Nguyen, P.M. Sarro. “High Aspect Ratio through-Wafer Interconnections for 3D-Microsystems”[C]. Proc. 16th IEEE International MEMS conference, January 19-23, 2003, Kyoto, Japan,634-637.
[3]M. Christophersen, J. Carstensen, H. Föll, “Pore Formation Mechanisms for the Si-HF System”[J].Mat. Sci. Eng. 2000,B23, 69-70.
[4]Cho I H, Kim D H, Noha D Y. X-ray photochemical wet etching of n-Si (100) in hydrofluoric solution[J].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2006,89(5):4104-4106.
[5]张楠生.电化学腐蚀法制备多孔硅与太阳能电池减反射层及其性质的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09.
[责任编辑:周峰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