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实践探索

2016-01-08辛银娥

甘肃教育 2015年22期
关键词:计算能力数学教学培养

辛银娥

【关键词】 数学教学;计算能力;培养;兴

趣;算理;习惯;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22—0107—01

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一个人计算能力的高低是其思维敏捷度和思维灵活性在计算方面的体现,它反映了这个人数学基本素质的高低。计算能力的高低,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直接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也会有直接影响。在小学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能力,并要达到正确、迅速,同时要求方法合理、灵活。那么,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之达到上述要求呢?

一、 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单纯计算往往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好胜心强这一心理特点,采用多种训练形式代替以往单一练习的形式。例如,用游戏、比赛、,开火车、抢答、闯关卡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进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多讲解题的原理,让学生了解解题思路的来龙去脉,知道这样解题的原因,进而提高学习兴趣。

二、重视算理的理解

计算依据法则,而法则是根据数的性质以及有关运算定律、运算性质推断得来的。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算理,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比如,在计算“8+3”时,教师除了让学生知道多种计算方法,更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算法相通的地方,都是通过凑十来达到口算的目的,使学生懂得这种题目通过“看大数,拆小数,先凑十,再加几”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好习惯

学生在计算中常会出现这样一些错误:看错题、抄错题目、列竖式时数位没对齐、计算时不打草稿、做作业时思想不集中、做完题不检查等。上述原因导致的错误大多是由粗心造成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好习惯呢?一是教师要做好示范和表率。教师的板演,批改作业的字迹、符号,一定要规范、整洁,以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二是引导学生善于总结经验、归纳方法。三是加强口算训练。学生做计算题的速度及正确率与每个学生自身的口算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口算练习。四是让学生养成验算习惯。数学教师应当培养学生作业认真仔细、书写整洁、格式符合规定、对计算结果自觉检查等学习习惯。

四、合理安排计算训练

1. 口算天天练。每天利用5分钟加强学生的口算训练。单项的计算要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重点练,对于学生难掌握之点、易错之处要突出练。练习的形式要多种多样,可采用夺红旗、对抗赛、接力赛、口算游戏等形式。

2. 对比练习。在教学中将容易错的题目放在一起,让学生区分比较,通过有目的地练习,使学生纠正错误,以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教师要及时评价学生的作业情况,及时引导学生纠正错误。

3. 改错练习。教师故意将学生作业中的典型错误板书出来,让学生指出错误之处,说明产生错误的原因,并改正过来;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收集错题,定期上一节纠错课;让学生会诊,当“错题医生”,反复练习,以便对症下药。

4. 练习题的筛选要恰到好处。数学知识系统性很强,如果整数的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没有学好,那么小数的加、减、乘、除法就很难学会。因此,计算教学需要做到新旧结合,精讲巧练,持之以恒。

总之,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一个长期和连续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减少学生计算的错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就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而计算能力初步形成后,也还需要在今后应用中得到巩固、发展和深化,才能逐步提高。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计算能力数学教学培养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