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方法探究

2016-01-08张紫娟

甘肃教育 2015年22期
关键词:氛围自主学习兴趣

张紫娟

【关键词】 阅读教学;自主学习;兴趣;习惯;氛围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2—0092—01

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达到上述目的,教师要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才能自觉地投入到阅读中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有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等。如,笔者在教学《周总理借书》一课时,翻阅了大量资料,写了一篇充分体现总理一生鞠躬尽瘁、大公无私精神的短文。当笔者声情并茂地读完短文时,学生都怀着崇敬的心情,深刻地体会总理精神的伟大,他们体会词句的那种精细程度是以前没有过的。但是,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还需要教师注意调动其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教师应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教师应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意思考问题时,教师应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教师要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他们没有想到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达到阅读目的有着重要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在小学阶段,教师要下力气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并力争解决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只有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收获。比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一是学生对周总理不太熟悉;二是人们自发地聚集到长安街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学生没有亲自经历过,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讲读课文之前,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学生养成了这种搜集材料的习惯,在学习其他课文时,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其将来收集、整理信息,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提供条件。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这对学生来说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主动探究,激活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如,一位教师在讲《蝙蝠和雷达》一课时,有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课文用蝙蝠‘撞而不用‘碰呢?”“既然蝙蝠的眼睛没有用,它还长眼睛干什么呢?”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后,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去想解决的办法,同时要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着力培养学生的解疑能力。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去探索。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应在互相问答、相互讨论的互动作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使学生在课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的想法。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有位年轻教师在讲完《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说:  “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音刚落,一位男同学立刻举起手,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所以不能说文章体现了伟大的母爱。”课堂又一次活跃起来,同学们经过总结得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情感。

编辑:马德佳

猜你喜欢

氛围自主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