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策略

2016-01-08罗国

甘肃教育 2015年22期
关键词:成因分析转化策略学困生

罗国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2—0044—01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强调“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学习中的弱势群体学困生的发展一直是我长期关注和探讨的课题。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我们对学困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统计、评价,再结合大量的事例,发现学困生在学习形成因素上主要与基础知识、学习时间、学习策略、学习动机与兴趣、教师教学方法等有关。

调查发现,这些是造成学困生的主要因素:①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意志薄弱;②知识迁移过程中造成的断链与破网;③学习方法、策略运用不当;④考试障碍;⑤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学困生具体表现为:对学习数学知识普遍缺乏兴趣,求知欲低,意志薄弱;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注重学习方法的总结、归纳、推广和引伸;考试有惧怕心理障碍等。

二、转化策略

1. 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学困生转化。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或兴趣等形式,对学习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为此,教师要努力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动机,促进他们转化。

(1)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增强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作为一名教师,应善于结合课本内容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知识,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求知欲。

(2)让学生体味成功的乐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适当难度的提问、板演、讨论和测试的机会;每章(或单元)学完之后,我们都要安排一次阶段性测试,测试内容除了注意趣味性外,还应特别注重安排一些与学困生相配的中考低档题,考前适当介绍一些应试技巧。实践表明: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成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3)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创造情境是指教师给学生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情境教学注重“情感”,又提倡“学以致用”,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特有的功能,在拓展的、宽阔的数学教学空间里,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其教学效果可谓“百问不如一做”。

(4)用典型事例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志。教学中,有目的地不断用榜样范例教育学生,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意志,例如讲华罗庚、陈景润等我国著名数学家的事迹及成才的故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可贵品质,培养克服困难的毅力。

2. 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困生转化。

(1)教学创新,培养学困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贯彻启发式教学,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学困生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大胆实践,在主体参与过程中品尝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数学的动机。

(2)开展探究性学习,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作为教师,要善于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

(3)指导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会学。”因此,我们对学困生在弥补知识缺陷的过程中,应以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为载体,让学生认识数学思维活动的特点,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培养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

(4)掌握反馈信息,精心设计练习。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掌握反馈信息,及时采取措施,弥补缺陷以保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为此,我们在一堂课内安排两次反馈,第一次反馈——尝试练习。如发现问题,及时补充讲解,起强化、调节作用;第二次反馈——课堂作业,如再发现缺陷,当堂就能补救。课内补强于课外补。我们把练习归为六类:基本性练习、单一练习、对比性练习、尝试性练习、发展性练习和实践性练习。应该精心设计每个练习,做到有的放矢,练在点子上,多次反馈,重视讲评,具体地帮助学困生弥补知识缺漏,使之切实掌握,并在实际运用中形成技能技巧。

学困生转化工作是一项实践周期长、涉及因素多、工作难度大的教育教学改革,许多实践我们还停留在表面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提高,今后我们应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特点,拓宽改革面,加大实践力度,把对策集中到学困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能力的提高、学困生“学”与教师“教”的依附关系上,继续进行探索,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作出应有的贡献。

编辑:郭裕嘉

猜你喜欢

成因分析转化策略学困生
“转化”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道路桥梁结构加固措施与方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