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互联网+”技术在高职教育领域的应用

2016-01-08冯珊珊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12期
关键词:高职教育互联网+互联网

【摘 要】应用互联网+技术,整合传统教育资源,建立信息化资源平台及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全面提升高职教育质量与效率。

【关键词】高职教育;互联网+;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及人才结构的调整,我国的教育需求发展模式已逐渐从看重高学历转向看重高技能,高技能型人才存在大量缺口。在原有高职院的基础上,今年又有六百多所本科院校转型为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在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数量已有一定保证的前提下,如何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传统的学历教育以书本内容为主,而技能教育的初始模型则是师傅的“传、帮、带”,这些模式在追求效率、讲究实用、追求创新的今天显然已经不适用了。现今的高职教育需要全面推动教学改革、迅速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提升。“互联网+”技术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方案。

让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互联网+”的概念。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李克强总理也在两会上首次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并把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的发展,作为制造业、商业、金融业创新发展的“风口”。由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产业发展和变革,也将对教育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一、高等职业教育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分配不均,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经济发展大环境以及学校所处地理位置等原因,各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水平在软件、硬件上差异巨大。小部分院校资金充裕,实验设备、实训平台的建立与时俱进,可高薪聘请企业资深员工来校授课。但大部分院校面临着实验设备陈旧落后,无经济实力建造生产实训车间的情况。

(二)教学方式陈旧,学生无学习兴趣

分析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我们可以看出,生源大部分是高中时期学习成绩一般、学习主动性较差的,那么他们进入高职院校后,没有了高考的压力,学习态度更加松懈。如没有先进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要严重脱节

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培养在企业一线工作的员工,但实际教学内容与企业需要人才具备的能力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在职场礼仪、设备操作等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

二、引入“互联网+”模式的解决策略

(一)搭建信息化资源平台

运用互联网手段,高职院校可通过信息化平台的建立,整合教育资源。任课教师提供所授课程的课程标准、电子教案、PPT文稿、实训指导书等教学资料到信息化资源平台,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以微课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学习的方式将课堂上的疑问解决。同时,学生可以在线点播教学资料,也可以选择授课教师,还可以在线提问,对教学内容准备充分、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必将受到学生的青睐,这将督促教师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形成良性循环,最终提升教学质量。

(二)建立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打破了以往以课程为主线的建设思路,从专业上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入手,融入实际工作岗位,以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线,以项目任务和产品生产为载体,用虚拟仿真的手段将整个企业工作的环节和内容展现出来。项目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和实践教学的技能点结合起来,同时具备操作上的交互性,教师可以将课堂搬到实训室,学生在虚拟仿真操作的同时,即可获得对工作环境的感受和工作内容的实际体验。

(2)实现标准化操作。通过虚拟仿真实训,让学生从虚拟岗位入手,逐渐熟悉各种任务流程、生产工艺及设备操作方法,熟练掌握不同工作岗位规范化的操作要领和操作技巧,从而养成学生标准化操作的良好习惯。

(3)对于教学资源有限、实训条件不足或设备不完善的学校,通过虚拟仿真实训环境,将优秀的教学资源数字化,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学生通过虚拟仿真实训,对主要的技术岗位建立直观的感性认识,在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会更快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为日后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三)实现校园和企业的无缝对接

企业有学生毕业后最终就业的岗位,因此,充分考虑企业对岗位的需求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以往的解决办法是企业派代表、学校派代表互相访问、座谈,可往往形式大于实际效果,产、学脱节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通过互联网+技术,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可在信息化资源平台及虚拟仿真基地上实现互通,用工单位可设置终端,将行业的最新技术及岗位需求发布在在平台上,并将企业岗前培训的部分内容共享。校方也可根据平台上企业岗位需求的变化随时调整教学方案,实现人才的定制,从而提升学校的就业率。同时,学生能够在线学习企业制定的技能内容,也能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给企业,作为今后就业的敲门砖。

部分院校走在时代的潮头,已经将“互联网+”思路引入了教学当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辽宁建筑职业学院为例,2014年起开始了信息化资源平台的建立,建设了虚拟仿真生产基地项目,项目目前已取得如下成果:

(1)企业岗位入职标准明确,学生确定学习目标。项目设计虚拟入职环节,学生想体验具体的生产操作,必须通过虚拟求职方可。求职环节设置各种基础知识,既包括常见器件的识别和检测,也包括实验原理的理解与分析,充分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虚拟求职环节还包括职场礼仪的设计,全面真实的反应学生的综合素质。

(2)生产流程全景模拟,掌握生产规范。项目从产品的设计、生产、检验到装配,全程仿真设计,学生通过对项目的操作,能够了解企业真正的生产流程,明确操作的规范方法。实际的企业当中,不会允许实习生在不同部门、各个岗位上反复学习,而本项目可以做到这一点,学生可以通过系统对虚拟仿真的岗位反复操作,直到技能全部掌握。

(3)充分考虑小概率事件,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小概率事件虽然发生的概率极低,但危害往往巨大。该虚拟仿真生产项目全面涵盖安全生产、设备故障、操作规范等方面的小概率事件,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对该类突发事件能妥善处理,既能保护自身安全,又能提升就业优势。

(4)参与形式多样,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学生可在教学模式下进入系统,在上课时间通过教师的指导学习某一内容,也可利用业余时间独立进行线上体验和学习,还可以进入测试模式,完成整套虚拟仿真生产内容,从而得到自己学习成绩的客观评价。

(5)界面友好,评价体系独树一格。该项目的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和提升学生的操作体验为出发点,虽为一种教学手段,但操作感受上更类似游戏的玩耍。学生从登陆开始,积攒经验值、享受每一次通关的乐趣,以游戏的形式获取了全面的抢答器基础知识和生产制作方法。最终测验成绩以通关榜单的形式展示,还可以分享到相应的社交平台,对学生而言是极大的鼓舞。

以上成果均得益于互联网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希望以此为起点,全面推进“互联网+教育”工作,最终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腾飞!

参考文献:

[1] 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光明日报,2015.6.9

[2] 王烽.《“互联网+教育”是颠覆和重构》.中国教育报,2015.5.7

作者简介:

冯珊珊(1981.2~),女,辽宁建筑职业学院教师,多年从事应用电子专业教学及校园信息化建设。

猜你喜欢

高职教育互联网+互联网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微商思维在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