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文言文选文特点

2016-01-08王彦君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发展规律学生

王彦君

【摘 要】本文分析归纳了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文言文选文的特点,即选文内容的丰富性,选文形式的多元性,选文体例的学术性。但选文的标准沿用文学史的惯例,按照朝代的先后和作品在文学史中的地位来确定,对它在现实教学中学生的接受性考虑不足。进而引发教材编辑者的重视和思考,更重要的是希望教师按学生认知规律重新整合教材,开发教材,从而因“材”施教。

【关键词】选文特点;学生;发展规律

语文教材选文应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即具有“典范性”,具有典范意义的文本,虽说不是当下的,但却是它特有时代的“典范”,“典范性”里包含着“时代性”。“时代性”意味着对传统文本的创造性解读,即作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辨证统一。

一、选文内容的丰富性

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所选文言文基本上体现了选文的典范性和时代性。所选文言文的历史意义就是希望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个人情感以及当时的社会心理;其现实意义就是借古喻今,满足读者所处时代的审美需求。例如,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四册和第五册所选的文言文是先秦诸子散文中的精华篇章,主要是先秦史传散文作品和孔子、孟子、荀子和庄子的代表著作。具体的如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提出的“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的方法,体现了孟子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点,具有深刻的思辨性,这为我们提倡可持续发展、建立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劝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秋水》告诫人们不要骄傲自满等。文言文阅读文本的选择从内容上看,遵循了“文以载道”的原则,所选文本中有人物传记,其内容涉及良吏忠臣、贤妻孝子、清高隐士;也有写景抒情文言散文,它们都是文化底蕴深厚、弘扬有利于修身养性的传统道德观、价值观的作品。

从流派看,教材精选的是“儒家”、“纵横家”和“道家”等诸多名家的著作。例如,《左传》和《国语》主要反映儒家思想,而《战国策》主要反映纵横家思想和纵横家的人生观,在政治上他们崇尚谋略,肯定举贤任能。学生通过阅读这些精品,了解儒家的政治思想主张(实行仁政,注重礼乐伦理的教育)、道家的政治思想观点(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和儒家学说内部思想观点的不同(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以及其他不同的价值取向。了解了这些内容,既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各种学术思想和政治主张之间的碰撞,也可发现各学派自身发展的轨迹,使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先秦诸子的思想主张并思考其对当代生活的指导意义。

二、选文形式的多元性

在高中教材文言文选文中,就其文章体裁和表达形式而言,体现了其多元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论述类散文占有较大的比例

这些论述文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对话式,以《论语》、《孟子》中的选文为代表;话题式,如《劝学》、《师说》、《论积贮疏》等,借古讽今式,如《过秦论》、《六国论》、《伶官传序》等。文言论述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以下三种:①举例论证。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例如《六国论》中分别列举韩、魏、楚等三国赂秦而亡,赵国因抗秦不终而亡,齐国因附秦而亡,燕国因无助而亡的史实,举例确凿、充分,增强了论述的力量和说服力。②对比论证。把同一事物的不同观点或优劣情况进行对照分析,运用正而的事例或道理同反面的事例或道理加以对比来证明论点。例如《师说》中将古人从师与今人不从师进行对比,使人能真正认识到从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了论证的效果。③比喻论证。就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论证观点的正确。例如:《劝学》一文,贯穿全篇的形象的比喻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

2.抒情类散文

(1)借景抒情,也可称为触景生情。这是文言抒情散文中一种常见的抒情方式。《赤壁赋》第1段借充满诗意的景物描写,抒发了诗人面对美景的喜悦之情。这里有清风,有明月,有水波,怎能不让诗人“饮酒乐甚,扣弦而歌”呢?

(2)是融情于景,就是将作者的感情完全融会在景物之中。以《赤壁赋》为例,文中“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些句子,情与景完全融为了一体,这样的景物描写中饱含了作者的旷达之情。

(3)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会在细节描写之中。如《项脊轩志》一文就是通过典型的细节描写使全文的情感弥漫在悲情之中的。文中“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这一细节中蕴含了多么深沉的母爱啊,而同时更抒发了作者母爱不再的悲哀!

(4)通过对比衬托来抒发感情。再以《项脊轩志》为例,作者在抒写对亡妻的怀念之情时,就是采用了以喜衬悲的写法。

3.史传类散文

这类散文不管是以叙事为主,还是以记人为主,都离不开具体的事件。如以叙事为主的《烛之武退秦师》,读完文章后给人印象最深的应该是烛之武的机智和他说辞的语言艺术。那么怎样来理解这个人物形象呢?这就离不开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又如《屈原列传》贯穿全文的是屈原一生的经历,抓住体现其经历的关键词:任——疏——黜——迁——沉,就把握了全文的线索,由这五个字,也就可以梳理出围绕着屈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三、选文体例的学术性

选文除了具有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元性之外,还体现了较强的“学术性”,文言文选文按照文学史的体例编排,以文学发展时代为经,以各时代的文学作品为纬,条理非常清晰,使博大精深,浩瀚无垠的文言世界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年代衔接紧凑,各有代表性,展示了各个时期文学发展的最高成就,例如《诗经》《楚辞》汉赋、魏晋五言诗歌等,同时它们又成序列性。从各册内部看,每册五至六单元的文言文都是按照时代顺序由先而后排列;在各册之间亦是如此。选文表现的偏向批判现实主义美学的价值取向使得爱情题材的整体呈现显得过于凝重。

总之,选文的标准沿用文学史的惯例,按照朝代的先后和作品在文学史中的地位来确定,对它在现实教学中学生的接受性考虑不足。

《课标》中明确规定:“教科书要适应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科书只考虑到了选文“传道”的功能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这种用大学教科书的编排体系编写中学教科书的方式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考虑到中学生对作品的接受能力及学习效果。

高一阶段当以理解、分析和阅读浅易文言文为训练重点,高二阶段当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为训练重点,高三阶段当以研讨、评价作品为重点而形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训练序列。根据训练重点不同,课文的深浅难易程度也当与之匹配。可总览各册课文篇目却未见其按上述梯级序列排列。“语文和文学都是人类的语言活动方式,两者有重叠的方面,也有不同的地方。粗略地讲,它们都承载着一定的思想内容或所谓的‘道,但文学意在审美,语文重在实用。”(王纪人《文艺学与语文教育》)尽管语文不是“载道”的工具,但它具有培养下一代的责任。面对正在成长、确立正确思想认识和健康的人生态度的青少年,它具有间接的“载道”之意。所以,文言文选文在重史重学术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的同时,必须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

参考文献:

[1]杨云萍,胡瑞秀.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价值目标的偏离 .中学语文教与学.2007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发展规律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幼儿美术活动的优化策略研究
国际与国内城市安全体系对比与发展规律研究
学生写话
东家人传统服饰艺术发展的规律性及制约因素
学生写的话
基于生命周期视角的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途径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与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