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如何渗透美的教育
2016-01-08刘菊琴
刘菊琴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美的教育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所谓美的教育其实就是通过形象熏陶启迪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教师的教学过程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都与美的教育有着不解之缘,将美育渗透到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完善自我在心理、思想等方面得到升华,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渗透;美的教育
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审美的集中表现。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获取有用信息的最重要手段。通过阅读,读者能获得情感的体验、美的享受。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教材的阅读,而获得情感的历练。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开启学生通过阅读去感受美、领悟美、体验美的眼睛,从而唤醒学生自己的个体审美注意,积累审美素质。那么,新课程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美的教育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感知阅读,丰富学生的美的情感阅历
审美情感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反映形式,是学生个体心灵对客观的人与事的体验。审美情感阅历不是一朝一夕的产物,而是在学生不断的阅读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情感体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文本塑造的意境中,可以获得诸如欢喜、悲哀、愤怒、恐惧、忧郁等种种复杂情感,从而丰富学生自身的情感阅历。例如学生阅读都德的《最后一课》,感悟对祖国热爱之情;阅读张之路的《羚羊木雕》,体验友谊的纯真之情;阅读西蒙诺夫的《蜡烛》,品悟爱国主义的精神;阅读《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那段议论,领会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阅读《醉翁亭记》中“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片段,分享作者娱情山水、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另外,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是民族历史文化的沉淀,学生通过语文阅读教学的引导,能在感受美的同时,领悟文字中的价值和精神追求,体验各个时期不同的美的形象,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阅读中享受自然,体验人生,经历苦难曲折,步入更高的思想境界,领略无限的意境风光。
二、品味阅读,培养学生的美的感知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学生的感觉是学生感官对文本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是一切阅读活动的心理基础。如果在文本阅读活动中,学生感觉迟钝,就无法完成对美的感知。学生在阅读时,必须充分调动听、视、触、嗅、味多种感官去品味文本创设的意境,才能体会、感知到美之存在。例如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如果不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全方位去感受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话,是不能感受到文中创设的春雨之宁静,春风之柔媚,春花之瑰丽,春草之嫩绿,更感受不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学会运用多种感官去品味文本塑造的美之存在,进入到文本创设的意境氛围之中,充分感受意境中美的存在,不断丰富学生自身的审美感知素养,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感知能力,从而使学生的语文阅读进入到一个感受美,接受美育的良性循环过程中。另外,学生的审美感知力的培养,不仅是在引导学生品评阅读文本材料,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文本之中、课堂之中拓展开去。在生活实践中去感受品味美之存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双眼和心灵去感受生活中的美,更利于学生对美的感受经验的积累。以此来丰富学生美的素养,以此来进一步促进在语文阅读中的审美感知。
三、审美阅读,熏陶学生的美的想象力
审美想象是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心理,是学生在语文阅读中,把从文本中感知到的文字表象加以加工改造并重新组合,构成全新的、属于学生个体的独特感受的审美意象。在语文阅读教学之中,学生对文本中塑造的美有了感知、吸收、积累的基础之后,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品味、感悟。最后通过丰富的想象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审美意象。使学生沉浸在美的意境之中,心灵得到净化,灵魂得到熏陶。例如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对小石潭周边环境的描写,对潭中水、潭中鱼的描写虽然仅是寥寥数语,但是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联想思维并结合平时的生活积累,是能品味出作品塑造的环境凄清、潭水清澈、潭鱼闲适的意境美。也会品味文本中作者多角度的描绘:绘声“如鸣佩环”,绘色“青树翠蔓”,绘行“参差披拂”,绘影“鱼影浮动”,绘神“游鱼闲适”。也只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展开联想,才能从听觉上想象到潭水的清脆悦耳;从视觉上想象到潭边竹木的清翠葱茏多姿多彩,潭水的清澈透明,鱼影的鲜活滋润。这样通过审美阅读,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真正吃透教材,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把握全文内容,从而受到艺术熏陶,获得美的享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创设感受美,表达美,领悟美的氛围,把教材中表达的情感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陶醉其间,使之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充分的审美情感,从而不知不觉地受到熏染陶冶。
四、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美的创造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拓展阅读,一是从内容是上拓展。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针对课本文本的阅读,更是针对广阔的文学文本的阅读。从内容上拓展能进入语文课本的文学作品毕竟是少数,还有大量的优美的文学作品散落于课外。因此不能把学生的审美眼光仅仅局限于课内的文本阅读之中,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以此来拓展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阅读审美经验的积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也因此延伸到课外。首先,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了解的目的是为了加强针对性引导。其次,教师要经常推荐优美的文学作品给学生提供美育的精神粮食。使学生能不断丰富美育阅历积累审美素质。再次,开展课外活动,把学生的审美眼光从书本引向社会生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是从了解上拓展。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更重要的是理解文本。理解文本就要展开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由此拓展开去,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学生想象意境与文本塑造意境对话;学生想象意境与作者心中意境对话。这些对话无论是联想想象还是创造想象都含有丰富的创造因素。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美的素质培养是时代的需要,也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语文教师就是要利用语文课本及其它语文课程资源中多种多样的形象美,把握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阅读学习的个性,运用形象化的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美的情感,引导学生进行独特的个体审美体验,引导学生一步步地积累美的感悟、美的情感,从而形成学生自身的美育素质。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充分运用文本中描绘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所蕴含的高尚而优美的情感,从学生心灵深处打动学生,在情感上陶冶学生灵魂。通过不断积累的美的素质,形成学生自己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
参考文献:
[1]赵海侠.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36期
[2]黄秋.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实践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S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