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语文朗读之对策

2016-01-08黄峻梅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12期
关键词:朗读问题策略

黄峻梅

【摘 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与各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相勾连,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训练方式,但现实情况并不如人意。这虽是一个老话题,但也是一个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得到很好解决的老难题。主要的问题不是认识问题,而是操作问题,因此,本文主要从操作的层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如何进行朗读教学进行指导,列述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和技巧并配以众多的教学例子,希望能对大家的朗读教学有点启示。

【关键词】朗读;问题;策略

朗读历来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新课程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观察、思考与实践谈谈所发现的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与大家交流、分享。

一、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的时间太少

一节课45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常常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 “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朗读的时间。

2.朗读的目的性不强

齐读,分组读,个人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3.朗读的参与面太窄

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目的之一就是会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机会的现状,又怎么能达到会读的目的呢?

4.教师的朗读指导单一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糅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

二、初中改进朗读教学之具体策略

1.结合学生的学段特点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朗读是把文章(或词语,句子)念出声来,将诉诸视觉的文字转化成有声的语言。所以,朗读要注意逐层提升。

初中年级,记叙文和说明文多了起来。相对来说,记叙文大都描写细腻,感情丰富,较为适合安排朗读任务,尤其是对一些优美语句、有丰富内涵的语句,需要重点读、反复读。比如《社戏》第22-23自然段“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这两段阿发和双喜可以分角色表演朗读,再配以手势、动作。注意读出双喜的机灵与诙谐,阿发纯朴无私,热情憨直的心理通过语言和动词要读出来。反复练习、反复琢磨。利用对关键句的反复朗读作为理解人物形象的突破口,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出了自己的感悟,使得原本单调的朗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2.注重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朗读

第一、对比导读。先让学生在浏览全文、整体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试读,再放一放同一篇文章的朗读录音,然后引导学生揣摩体会应该怎么读:哪些地方该轻读或重读,哪些地方该快读或慢读,语调是抑还是扬,“气”是断还是续。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切不可操之过急,必要的话,可以将录音一段一段地反复播放,让学生边跟读边揣摩。

第二、理解导读。学生对文章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揣摩应该怎样读出文章的感情,有层次得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如全国优秀语文教师余映潮对《口技》一课的朗读设计,第一次读:读得流畅响亮——人人出声,读得沸沸扬扬,形成课堂气氛并初步感知课堂。第二次读:读得字正腔圆——主要训练朗读第一段,教师示范,学生学读。这里的“字正腔圆”主要用于表现文中气氛,为全文郞读定下一个基调。

3.根据文章体裁,训练学生朗读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定,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在教学中,我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1)“识得庐山真面目”——范读再现韵文的旋律。无论是诗词还是抒情散文,自身都有一定的韵律,或整齐对仗,或参差错落,或一气贯通势如排山倒海,或似断还续声如山泉丁冬。诗文的旋律源自汉语的平仄、押韵、对仗及句式的变化,因此,准确的朗读是学习的第一步骤。而教师的范读或名家标准朗读录音能给学生以示范,解决识字断句的问题,尤其在古文的教学过程中,时代的隔阂、语言的变化让学生学习起来很费力,范读能有效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岳阳楼记》教学中,教师可用名家标准朗读录音给学生以示范,可使学生快速感受到岳阳楼的阴晴胜景,范仲淹的先忧后乐,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生对文章意蕴理解。

(2)“用我的声音触摸你的灵魂”——个性化朗读诗歌。对同一首诗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感悟。因此,不同的读者在朗读过程中对同一句的语速、语气及重音的处理各有不同,如李白的《将进酒》一诗的前两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流露出作者时光易逝的感伤、怀才不遇的悲愤,但有的学生读“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时高昂急促掷地有声,如挟天风海雨扑面而来,再现了诗人狂放的个性;有的学生读“君不见”时较从容亲切,为下文蓄势,“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气贯通,“天上来”达到语调最高处,“奔流到海”气势恢弘如排山倒海;“不复回”则如瀑布飞流直下,深惋悲叹。个性化的朗读体现了学生对诗人对作品的不同的理解和在理解基础上的个性化再创造。这种充满个性色彩的朗读,可以激发学生与作者的共鸣,生发自己独特的感悟,养成独立的审美习惯。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配乐朗诵诗词歌赋。诗最早是唱出来的,诗与音乐可谓情同手足。诗词歌赋以其优美的旋律陶冶着、感动着人们,以达到或兴或观或群或怨的目的。因此,在韵文的教学中,万不可忽视音乐的存在,忽视音乐之于韵文教学的功用。韵文的风格多种多样,异彩纷呈。有的豪迈奔放有的含蓄婉约;有的潇洒飘逸有的沉郁顿挫;有的轻快明丽有的慷慨悲壮……如能给这些美文配以风格相似的音乐,则如红花配之以绿叶,蓝天点缀以白云,相互彰显,互为烘托。

(4)“如影随形”——小说朗读。初中小说大多通俗易懂,很多教师因此忽略了教学中朗读的环节。课堂上只剩下空洞的形象分析,抽象的艺术手法的研究,学生学习起来则似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或如囫囵吞枣难以消化。没有声情并貌的朗读,学生学习的情绪很难被调动起来,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师很容易从“主导”地位滑向“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便成了一句空话。事实上,根据教学重点的要求,有目的有侧重的朗读是应对小说教学的长备法宝。在这一点上,我学习了网络视频课浙江省嘉兴一中教师蒋雅云分析《荷花淀》的人物形象时采用的朗读办法。文中有多处对话,分析人物语言是理解人物的钥匙,而把握人物语言的最便捷最有效方法是朗读。

(5)“条条道路通罗马”—— 戏剧朗读。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给戏剧教学带来很多方便,我们可以让学生观看相应的电影、电视、课本剧 ,也可以使用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读等常规方法。比如《威尼斯商人》中,可指导按人物性格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融入课文,演一演文中的故事,更进一步贴近人物,体会人物性格,感受戏剧冲突。而但我们不能满足于已有的经验,打破常规有时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猜你喜欢

朗读问题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