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

2016-01-08车育活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素质教育

车育活

【摘 要】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我们教师如何在教育工作中既提高学生素质,又提高教学质量呢?这是我从教以来一直探索并力求“双赢”的问题。小学语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学应当肩负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任。

【关键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素质教育;教学质量

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深入与信息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已抛弃过去陈旧的教学模式并且以它诸多的优势与长处,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浪潮,各种个样的教学流派,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有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并且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无论是这流派还是那思想,落实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体现新的教学方法,这才是关键。我作为一名工作在农村小学的一线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做了几方面的尝试。

一、转变教学思维,定位教师角色

1.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教育事业将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得信息与知识的主要途径。显而易见,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那么要想使课程改革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目标,需要一些基本条件做保证,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条件是教师的高素质。课程改革主要是思想理念和教材教法的改革。有了好的教材以后,就要精心地钻研教材,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要通过更新教育教学思想,建立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使得我们的教育质量尽可能地提高。走进新课程,教师的角色将由传授者转化为促导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独奏者转向伴奏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的首席”。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教学策略也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2.教师讲授变为教师参与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新课改的主旋律和重点、难点。小学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和工具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很多:如课外活动、社会设计等,但最根本的途径还是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关注是第一步,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师说、学生听”的授课模式,死记、苦学只能培养高分低能儿,扼杀学生的激情,创造潜能就得不到发挥。

二、积极营造环境,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在于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人把21世纪称为“创造性世纪”,预示着国际竞争将是国家之间创造力的竞争。现在的少年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他们能否成为创造性人才,将决定着国家的命运。而对于他们每个人来说,创造能力将决定其生存状态。因为不论你干什么都需要创造,创造离不开正确的认识。思维又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和认识过程。因而独特新颖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就成为了培养孩子创造能力以至生存能力的关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当然不可能讲思维学的理论知识,而教师需要运用思维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教学中,有时过多的文字讲解,内容难免枯燥、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

我们的教案有以下特点:

(1)活页教案,一课一订。

(2)教案中安排有“学生板书设计大比拼”环节,即每课板书由学生来设计,并与教案一起装订。

(3)教案可以是师生合作设计、学生小组合作或学生独立设计完成。

(4)教案中要有“评价”环节,评价方式有老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

(5)教案设计要求图文结合,美观大方。

繁琐分析把生动感人、充满情趣的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使语文教学失去了情感、情趣和魅力,这样违背了语文教学的特点,也违背了儿童学习的规律。在阅读一篇语言文字材料时,老师提出“读了这篇文章你知道了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后,放手让学生自己翻阅工具书,查阅有关资料,认真地阅读思考,梳理好自己读懂的内容;再提出“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懂?”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仔细的阅读思考勾画和记录疑难问题,做好和同学交流的准备。不是有人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当一个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如果能够听到一个个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以后对阅读材料的不同理解和感受,难道不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吗?

当我们教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大讲特讲时,殊不知有的学生已听的昏昏欲睡,这种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式,学生已经司空见惯了,故而兴致不高,教学效果也不会多好。现在,我们只要稍作改变,效果就会改观。我们既然已经让学生参与了教案的设计过程,那么,同样可以让他们参与到讲课的过程中来。

三、努力拓展渠道,全面开展语文实践

传统的语文教学空间往往局限在封闭的课堂上,以教室为牢、以教材为对象、以接受为法、以作业为训练、以考试为目标。其实,语文学习的空间十分广阔,语文能力的形成渠道非常宽广。所以,单靠课堂学习语文远远不够,教师和学校必须努力让学生走出课堂去拓展视野、丰富生活,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把课堂上产生的疑问带到生活中去解决。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才会体会到学习的有用、才会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才会形成有用的学习本领,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内是课外的依托和凭借,课外是课内的补充和发展。只有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学到知识,形成能力。语文教学的改革必须以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创新素质的培养为根本目标。只有这样,实施创新教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四、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行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掌握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然“语文学习”是一种生活,学生便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探究式学习,简言之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而语文教学活动长期以来主要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强调记忆性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这种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单一、被动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这一状况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而且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司马光砸缸》一课时,引导学生探究当孩子掉进水缸爬不出来,情势十分危急时,司马光除了用砸缸的办法救伙伴以外,还可以有哪些办法使孩子获救?于是乎,学生想出众多的办法与司马光的办法相比较、选择。经过讨论探究,学生就会自然明白,在当时的特定形势下,只有司马光的办法才是最佳的。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将众多的假设集中而求出解决问题现实方案的能力。

教学犹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无定法。但只要是有效的,那就是有用的好方法。作为教师,我们要敢于打破传统教学中的一些老框框,采用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新方法,与时俱进。21世纪已悄然向我们走来,为了适应21世纪的发展需要,我国已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未来的世纪要求人才具有不断追求新知,善于独立思考,应变能力强,勇于创造等特点。在新的形势下,教育工作者要勇于拓宽思路,加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的步伐,把学生培养成跨世纪的人才,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有长远的发展后劲。

猜你喜欢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素质教育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大创项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作用研究
浅议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
浅谈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