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东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2016-01-08余晚霞鲍宏礼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23期
关键词:农耕文化传承创新

余晚霞 鲍宏礼

摘要:以鄂东农耕文化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视角分析了鄂东农耕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础,以及鄂东农耕文化传承创新面临的挑战。提出了通过协调农耕文化与科技发展、和谐理念、生态环境、工业文明、新农村文化建设等有效措施推动鄂东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农耕文化;传承;创新;鄂东地区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23-6079-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23.071

On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in the Farming Culture of Eastern Hubei

YU Wan-xia,BAO Hong-li

(Business College,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 Huanggang  438000,Hubei,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selects Eastern Hubei province farming culture as the object of study,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eastern farming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and the challenges of the eastern farming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By taking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concept of harmon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culture and farming culture coordinate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in the farming culture.

Key words: farming culture; inheritance;innovation;the area of;Eastern Hubei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目标,对中国农耕文化提出一些新要求,要实现农村现代化,必须增强农耕文化软实力。中国传统农耕文化是指通过农业耕种所创造和积累的,与农业社会有关的物质文化精神的总和[1]。鄂东地区具有独特的农耕文化优势,鄂东农耕文化的具体内涵从某种角度上可以概括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8个字[2]。这8个字真实反映了鄂东地区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结合当地土地资源特点成功地获得生活所需的各种资料,还创造了符合鄂东地区独有特色的农耕文化。

1  鄂东农耕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础

1.1  悠久的农耕历史

鄂东地区主要是包括黄冈、黄石、鄂州和咸宁等地。鄂东农耕历史悠久,土地富饶肥沃,农业资源分布广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后劲,农产品品种尤其是特色农产品品种丰富。按照经济文化分类理论[3],可以将鄂东农耕文化分为山地耕牧型、山地矿石型和耕种特色农产品型等3个经济文化类型。从鄂东近年发现的古文化遗址来看,鄂东地区山地矿石型特点非常明显,主要包括1973年发掘的冶炼水平高、采掘时间早的铜录山采矿业、冶铜业等古铜矿遗址。这些古铜矿遗址被誉为“中国继秦始皇兵马俑后一奇迹”,该遗址于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由国务院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国际遗产。这标志着纯粹取之于自然的经济在向着不断创造新财富的农业生产发展。

1.2  完善的农耕技术

鄂东地区的农业与许多农业较发达的地区相比具有很大的差距性。主要表现在有些技术已经不适应现代化的农业大生产了,如传统农具的使用就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一直抱着传统的耕作技术必定无法赶上世界发展的步伐,固步自封、闭门造车必将落后于时代的步伐[4]。要推动鄂东地区农耕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各县市的农民必须在政府的领导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如通过改变传统的牛耕方式和单一的农作物品种等,借鉴一些农耕技术较发达地区的耕种经验来推动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增强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1.3  适宜的农耕方式

鄂东各地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根据各区域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推广合适的农耕生产方式。如在大别山区阶梯式农田中使用精耕细作型农耕方式;在高山中使用播种放养型农耕方式,推动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在平地上使用机器操作型农耕方式。只有根据不同地区特色采取不同的生产方式才能为鄂东农耕文化注入新动力,增加农业产值,提高农民收入。

1.4  农业自身的发展

鄂东地区具有先天山水资源条件好、土地质量好、雨量充足等优势。鄂东地区也是湖北省矿产、粮棉、畜禽、特色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近年来,鄂东地区将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相结合,以新型工业化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初步建成了鄂东地区板栗产业带、中药材产业带、蚕桑产业带、优质水稻产业带和各类水果产业带等链条。罗田县被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板栗之乡”和“全国板栗优质丰产标准化示范县”;英山县被评为“全国名菜基地县”和“全国无公害茶叶县”;蕲春县是全国中药材之乡;红安县是全国花生基地;大冶是全国矿产之地;黄州、团风、浠水、武穴、黄梅、龙感湖等县(市、区)是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和水产品基地。

1.5  政府的强农兴文发展战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发展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广大农民开始享受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多样性文化生活,是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体现。尊重文化多样性就是尊重农村和谐社会的多彩文明,尊重农民群众选择生活方式和文化享受的自主权,让农民群众真正成为文化的主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明确指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建设,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农互惠,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工业城乡关系。因此,在党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推进强农兴文发展战略,为鄂东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依据。

2  鄂东农耕文化传承创新面临的挑战

传统农耕文化在弥补和克服工业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后果方面被认为具有重要价值。农业现代化有必要在优秀传统农业文化思想的指导下,发扬传统农耕文化的优良传统,科学、健康地促进农业文明的发展[5]。作为一个具有悠久传统农耕文化历史的地区,鄂东地区的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面临很大的挑战。

2.1  市场经济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保障了国家的稳定、人民的安居,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农耕文化在这一大的背景下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又导致了人们关注经济大于关注文化,关注利益大于关注道德,关注生存大于关注精神[6]。正因如此,鄂东地区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面临着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产业链发展不全、农民收入水平低、贫困状况严峻,这些客观因素成为了鄂东农耕文化传承创新的必然阻力。

2.2  农本思想的动摇

农本思想作为农耕文化的核心思想,在整个农耕文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鄂东地区农业产业化水平处于“少、小、弱”状态,农村经济不景气,农产品产量低,农民收入不高,农业产业化经营不理想,主要是因为当地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居多,无法满足整个农业的发展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市场化对农本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冲击,特别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城乡差距再次拉大,西部地区大量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年轻一代劳动力以‘打工者的身份进入城市,成为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量。”[7]在这一大背景影响下,鄂东地区农村人口逐渐城市化,如阳新、黄冈等贫困县市,当地许多农民为了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纷纷外出打工。其根深蒂固的农本思想已经发生了动摇,在这一前提下,根本不可能去传承和创新农耕文化。

2.3  科技发展的冲击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水、环境、空气等资源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进程中受到侵蚀和污染,农村建筑、农村文化和精神价值正在日益消失。农耕文明正发生着基础性的动摇。近20年,中国农村消失了30多万个村庄,许多不可再生文化遗产都在不断地消失,而这对广大农民来说无疑是一大损失。对农民而言,家园没了,何谈文化的传承,因此,在开发农村旅游过程中,要加大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以及对传统农耕文化的有效传承。

3  鄂东农耕文化传承创新的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旅游、文化传承等功能,向农业的广度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功能。

3.1  协调科技发展与农耕文化

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农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推动了农耕文化的传承。根据鄂东地区近年来农业的发展和实践可以推断,科学技术将会成为不断推动鄂东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从鄂东农业生产进展来看,农业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科学技术在农村生产中的应用,会对原有农耕文化产生巨大的冲击,在使用现代技术时尤其要注重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使原有的乡土气息保存在农村中,注重科技发展与农耕文化的协调,即通过利用现代农业技术的变革转变鄂东原有农业生产方式,为鄂东农耕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奠定坚实的科技基础。同时,利用传统的农耕文化指引科技在农村中的合理使用和有效发展。

3.2  协调和谐理念与农耕文化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和谐理念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文化精髓,培育了和谐精神,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谐精神中的基本核心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融入了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互相协调,也是文化中的重大创新。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核心点就是和谐理念在整个农耕文化的传承。在整个农耕文化的传承中,农作物种植技术、积肥知识、农业气象谚语和物侯知识、农作物病虫预防知识等方面的传承正是和谐理念在农耕文化中的应用。在社会传统家庭中,父母或长辈注重对孩子进行农耕知识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在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8]。因此,在倡导农耕文化的基础上要强调和谐理念,通过和谐理念推动农耕文化的发展。

3.3  协调生态环境与农耕文化

生态环境对农业以致整个国家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将生态环境建设提上重要日程。生态环境建设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处于主心骨地位,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目前,鄂东地区作为中国一个占地面积较多的地区,不仅生态环境多方面受到污染,而且大部分农业地区出现了农田荒芜等资源浪费的现象,这不仅严重违背了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而且也严重冲击了传统农耕文化。要改变这一现状,鄂东地区需要把退耕还林作为恢复和重建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加大植树的力度,减少不必要的土地开发,合理规划土地的使用,争取国家资金的支持,加大鄂东大别山区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恢复生态平衡,让鄂东农耕文化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众人眼中。

猜你喜欢

农耕文化传承创新
从农业谚语看壮泰民族的传统农耕文化
“天府农耕·响水六坊”项目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民间美术是本我的放逐和情感的宣泄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