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构建学生发展的平台

2016-01-08王均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数学课堂

王均

摘要:新课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发展。数学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聚焦点",就把握了课堂教学的本质。

关键词:数学课堂;构建;发展平台;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178-02

新课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要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应当注重让学生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获取终身受用的数学创造才能。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发展,下面谈谈笔者在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数学课堂的一些做法。

1.创设问题情境,发展思维能力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在头脑中主动建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相应地,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只能发生在与学习者的认知与知识背景紧密联系的教学情境中才是有效的。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针对教学内容,依据心理学的原理,创设出有关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力求掌握知识的理智感,集中注意力,而采取积极主动地意志行为,使心理活动处于亢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有理数乘方的导入:情境问题:你喜欢吃拉面吗?你发现拉面的师傅,用一根较粗的面条,把两头捏合在一起,拉伸,再捏合,再拉伸,重复几次,就把这根粗面条拉成了许多根细面条。问拉一次有几根?2次?3次?n次后可拉出多少根?问题引导:1次后有2根,2次后有4根(2×2),3次后有根(2×2×2),n次后有2×2×2×2×……×2,有理数的乘方意义,表达方法由然产生。总之,情境的创设要能激发学习兴趣,能完成教学目标,能提高学生的双基能力,能有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能有助于人的和谐发展等。

2.充分展示清晰的学习过程,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有些教师在上课解决问题时顺利流畅,讲解定理、概念、例题、习题似乎滴水不漏,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一种单向的活动,同时也掩盖了教师备课中的深入思考,掩盖了教师解决问题时自己经历的曲折或失误。教师应当向学生展示清晰的数学学习过程,当学生问到某些较困难的问题时,乐意和学生共同思考、一起寻找解决办法。学生们不但有机会学习教师分析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还有机会了解原来教师在解决问题时也会遇到挑战,也会经历曲折与失误。这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十分有益的。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教师在不断引导、解释、归纳、规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揭开事物的真相。例如,在研究"角平分线上的点到两边距离相等"这个结论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①画∠AOB并作角平分线OP,OP 在∠AOB中起什么作用?②OP上任取一点作两边的垂线段,你发现此垂线段有什么特征?③在OP上再取一点有什么结论?④你能发现角平分线上的点的特征吗?你能证明吗?⑤你还能发现什么结论?如果过OP上任作一点M,作垂线,你能否得到什么结论?⑥关于OP的特殊位置和性质,你现在是否有更好的理解?

3.充分利用数学实验的功能,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是欧几里得式的严谨学科;但是另一方面,在创造过程中的数学更像一门实验性的归纳学科。"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动手实践,实际上,这也要求数学要像物理、化学学科那样进行实验。实验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发展和充实,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实验教学有其他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功效。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的自助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如笔者在三角形中位线教学时,设计了以下实验操作程序:①先请各位同学自己画一个三角形,并找出其中两边的中点,连接两中点的线段;②量出这条线段的长;③量出第三边的长;④求出已知线段长于第三边的比;⑤接着找第三边中点,连接两中点线段;⑥再量出这条线段长及所对的第三边的长;⑦求出中位线与第三边的比值,由此可引发三角形中位线等于所对边的一半的猜想。用简单的操作获得了一个几何定理的发现,以一个"动"字贯穿整堂课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动脑思考,多角度地探索发现问题,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真知源于实践,课堂教学中要多为学生提供实验的机会,发展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4.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合作交流,培养协作能力

未来社会,每一个人只能是一个或有限的几个方面的专家,每一个人都只能是整个程序中的一个环节。要想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才能,只有通过合作才有可能,合作可以产生集团效应,能形成智力互补状态。

在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合作交流,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交流是一种能使学生主体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情感的方式,是学生个性化的表现。在课堂上,学生如果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及过程,通过相互交谈、倾听、讲述,使发现得以分享,零乱的知识得以组织,模糊的认识得以澄清,猜测得以验证或否定,观点得到辨析或认同,就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既是受到充分尊重的独立学习者,又是他人的伙伴与协作者。因此交流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对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互动、协作精神和群体意识,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创造有利于合作交流的气氛与环境,使学生逐步形成自主获得数学知识的态度和方法,学会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基础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5.注重认知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任何认知活动都是学生主体主动的建构,就同一个数学内容的学习而言,不同的学生个体也完全可能由于知识和思维方法等方面的差异,而具有不同思维过程。事实上,学习上的差异不仅在探究活动中存在,在观察、操作、思维训练、计算、作业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对待学生中客观存在的差异,不过分追求统一性。当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出现类似于上面提到的情况时,可以采取统一教学,分层要求的方法,在满足大部分学生学习需要的基础上,让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也能获得满足。教师可以一边组织大多数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巩固性的练习,一边让学有余力,探究欲望强烈的学生深入探究,老师尽量当好他们的参谋,为他们的思维发展提供空间,使他们能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获得自己需要的发展。因此必须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点燃他们的智慧之光。

猜你喜欢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数学课堂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大创项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作用研究
浅议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
浅谈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