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劳动工资统计问题探讨
2016-01-08田芸
田 芸
(核工业二〇三研究所,陕西 咸阳 712000)
企业劳动工资统计问题探讨
田 芸
(核工业二〇三研究所,陕西 咸阳 712000)
企业是收集劳动者工资等相关数据的基本单位,其在劳动工资统计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笔者针对当前企业劳动工资统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展开论述,提出我国当前改革现行的劳动工资统计制度的必要性。
劳动工资;统计;必要性
我国现行的劳动工资统计部门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是参照前苏联的报表制度建立起的劳动工作统计制度,该制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确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几十年后的今天,对过去的劳动工资统计制度也只是进行了个别指标的调整,可以说原有的整个统计体系已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对统计数据的多层次需求,对原有制度进行调整已迫在眉睫。
1 现阶段劳动工资统计存在的问题
1.1劳动工资统计思想落后
当前情况下,企业进行员工劳动工资数据统计的目的主要在于满足政府决策的需要,但除了政府之外,这类统计资料还存在大量外部使用者,故而企业员工劳动工资数据统计服务经济的意识与作用不明显。一般人员很难得到公开、完善、及时的相关数据,很难以此来预测未来的经济走势,调整自己的经营决策。
1.2劳动工资统计的内涵和范围过于狭窄
当前企业进行劳动工资统计的重点是工资统计,而完全忽略了“劳动”方面,如失业率、就业(失业)人员结构比例等反映企业或部门实际就业情况的数据及指标是不进行统计和公布的。
当前,对失业的统计一般是通过人口普查10年进行一次,或进行1%人口抽样调查,这些调查或是时间太长,缺乏时效性,或实用性、代表性不强。社会保障部门也进行了城镇失业人口等级工作,但由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劳动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对失业登记等不是很配合,导致进行失业登记的人少之又少。
现行劳动工资统计制度的范围只涵盖了辖区内的城镇企业以上的单位,不包括乡镇企业、私营单位以及个体工商企业。而随着我国当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第三产业服务业开始迅猛发展,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企业及以上单位中的劳动人员逐渐开始向服务业转移,这样便会出现大部分劳动人员脱离了现行的劳动工资统计范围,反而会出现人口增长而劳动工资统计的就业人员人数逐年下降的矛盾局面。
1.3劳动工资统计指标体系设计简单
当前企业使用的劳动工资统计指标体系大多包括从业人员季(年)末人数、在岗职工人数、其他从业人员人数、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在岗职工工资总额等几个(类)指标,不仅指标体系设置极其简单、数据公布信息量小,且数据更新滞后,可信度不高。
1.4劳动工资统计数据误差大
统计工作中一般会存在大量误差,如测量误差、抽样误差等,但误差的存在是普遍的,对总体影响不大。但劳动工资数据中出现的统计误差可能会更大,主要是因为其统计对象多为人员,人员是流动性最大的一类生产要素,而且单位统计员思想上不重视,对统计指标往往会进行不同的演绎和解释,故而填报时存在各种本可以避免的主观错误。此外,劳动工资数据的统计受到很多干扰因素的影响,如税收、利率、宏观经济波动、物价水平变动等,很难保持该数据资料的独立性与客观性。
1.5统计调查方式不科学
我国企业的劳动工资统计一直采用的是所谓的全面统计、层层汇总的做法,基层单位收集数据工作量很大,但收集到的数据真实性值得怀疑。很多基层单位为了省时省力,采用了“基数法”,即事先估计一个基数,而后根据变动率(如人口增长率)在基数基础上进行调整,这样的做法造成数据代表性不高,不具真实性,层层汇总也只会耗费时间和精力。
2 劳动工资统计改进建议
2.1完善相关立法
我国当前有关劳动工资统计方面的立法滞后。在2014年举行的行业工资政策国际研讨会上,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提出,今后必须加快工资立法与劳动工资标准体系的建设。争取到2015年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劳动工资法律和标准体系。通过该体系的建立可以反映出劳动报酬的增长是否符合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的步伐,贫富差距过大的局面是否得到根本性逆转,是否存在个别企业侵犯职工劳动报酬权益的现象等问题。
政策当局应尽快出台如《工资支付保障条例》《工资集体协商条例》《加强劳动定额工作指导意见》等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使得我国完善的劳动工资法律和标准体现的建立工作有法可依。
2.2进一步优化劳动工资统计指标体系
在进行劳动工资统计时,必须保证统计数据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企业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劳动工资统计模式,发达国家的劳动工资统计包括年度工资和小时工资两个口径,例如美国的工资统计指标包括名义年度工资、就业人数、消费物价指数等指标。这种统计指标体系有很多优点,通过“小时工资”便可清楚计算出劳动者工作了多少小时,这样便可减少劳资双方对加班的争议,而且此种情况下也就没有了是否加班的说法,因为工资以小时进行统计与核算。
此外,发达国家除了统计名义工资的变动外,还统计实际工资的变动情况。受物价波动的影响,名义工资总是在上涨,但剔除了物价影响之外,名义工资的实际购买力的变动趋势是怎样的,完全有必要进行统计和分析,在通胀很严重的年份,甚至会出现实际工资负增长的局面。
最关键的一个指标是失业,失业不仅是反应宏观经济波动的一个重要经济指标,同时也是关系民生的一大指标。受长期以来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和限制,我国当前只进行了城镇失业人员统计,尚未进行农村失业人数的统计,而且由于(失业者与政策当局)思想上的不重视,进行城镇失业统计的人员也只是失业大军中的极少数。因为失业者进行失业登记之后,得不到任何“好处”,如政府提供的就业信息、就业渠道、失业救济金等,所以失业者没有多大动力去进行失业登记。既然进行失业人员的登记工作如此之重要,那么这个“重担”自然要落到企业的肩上,企业既是进行商品生产和经营的基本单位,同时对劳动者的(就业失业)状况又最为了解,所以企业必须变被动为主动,主动进行劳动者基本情况的登记,然后反馈给政策当局,由相关主管部门按照管辖范围进行汇总,这样就可避免“交叉”或“漏报”,以此为基础形成较为完善的劳动工资统计数据。
2.3加强企业基层统计队伍建设
要想提高企业劳动工资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必须配备一支懂抽样技术、善于运用各种调查方法的统计工作队伍,加强对统计人员《统计法》的培训,把重点放在加强统计队伍建设、统计网络的建立,健全和加强对统计人员的教育管理,提升统计执行力。企业劳动工资统计人员必须做好日常统计工作、临时性调查及大型普查,这样,对于其余各项基层统计工作的开展起到积极作用,增强了统计工作的连续性、整体性,保证了基层统计工作的规范性、稳定性,而且,专职的企业统计人员也可增进统计与劳动者及基层企业的关系,极大方便了各项统计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随着统计事业的不断发展,工作方法在不断变化,工作要求在不断提高,信息化、电子化手段不断增加,企业基层统计人员思想陈旧、墨守成规、经验主义等问题不断凸显,统计人员更新思想、继续学习的需求日益增加。相关部门应定期对这些统计人员进行培训,不仅是对业务方面的培训,更要加强统计法律法规的培训,确保他们能适应新的工作要求,做好统计工作。
2.4建立劳动工资统计的校验机制
首先,当前企业统计人员职业道德欠缺、思想意识薄弱、统计水平有限、数据收集方法单一,很难保证制作出的报表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更无法做到多种数据互相验证,以及多层次、多角度的推导与验证。
其次,如上所述,劳动工资统计的对象是劳动者,劳动者是流动性最大的一类生产要素,尤其是第三产业服务业、私人企业缺少对劳动者的劳动保障制度,员工流动性更大。这就导致劳动工资统计体系指标的频繁变动,例如一个员工从甲企业流动到乙企业,会引起甲企业就业人员的减少失业人员的增加,乙企业正好相反,如果这种人员的流动是大批量频繁发生的话,那就需要频繁地进行相关数据的调整,如果企业统计人员没有及时作出数据调整,那么这样的数据便不具备真实性与客观性。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所以必须建立起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劳动工资统计的校验机制,以此来检验相关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3 结 语
虽然我国劳动工资统计部门成立的时间很早,但我国当前劳动工资统计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数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方面、完善的劳动工资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方面以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等方面都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此外,建立此统计体系也不能急功近利,必须分步骤、分环节逐步开展,循序渐进。
主要参考文献
[1]田凤丹.我国劳动工资统计现实问题的探讨[J].经济师,2013(6).
[2]张云峰,黄莹.美国劳动就业统计及其启示[J].统计与决策,2012(15).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4.048
F244
A
1673-0194(2015)24-0065-02
2015-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