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素质
2016-01-08李景祥
李景祥
摘要: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学生健康成长,以及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兴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民族素质,是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课堂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班主任要充分利用这块阵地,加强德育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德育教育;加强;提高;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61-01
1.情感交流,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
我们常说沟通从心开始,注重情感教育有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人们遇到的各种矛盾或困难,有时候仅凭分析并不能很好地解决,但是通过交流感情,换位思考,善于理解和宽容就能有效解决各种问题。由此可见,情感沟通的重要性。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着丰富的情感,只有教师了解学生的情感特点才能做好德育管理工作。常言道: "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要真诚地对待学生,用心去呵护他们,树立师生人格上的平等观,构建和谐的教育氛围,进而提高德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了解学生,把握学生情感。学生情感的变化是其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情感,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2、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和学生的身份不同,但是这两者的人格是平等的。情感的核心是人格的尊严,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教师要把学生真正地看成是一个"人",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感情。 3、激励学生,激起学生情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情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当他们进入青年时期以后,就会思考人生的价值,这是他们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这一时期,学生的自尊心非常强,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他们的优点,通过各种手段给予肯定和表扬,宽容能够健全人格,对学生批评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方法,批评语气要平和,委婉含蓄,以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
2.旁敲侧击,点到为止
青少年的内心世界非常丰富,而且变幻莫测。有时候,教师对他们的了解只是一部分,不够全面,这不利于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还有一种现象就是老师循循善诱,苦口婆心,坚持不懈地教育学生,但是时间长了,就看不到明显的效果,老师和学生都会感到不耐烦,甚至还会对经常违反纪律或者后进生产生放弃的念头;同样学生也不喜欢这样的老师。在德育教育实践中,有时候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震慑到学生。有时几句到位的话语就能直击要害,达到点石成金的作用。
3.精心领悟,实现学生自我教育
人们对事物的反映,以及对知识的获得过程并不是简单地接受,而是一个认识、领悟、创新的过程。由此可见,一个 "悟"字在德育教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对道德的认识以及评判,需要在德育教育中,以及通过同学之间的交往相互学习和影响。学生对外界信息的获得都会经过一个感知、接受、感悟的过程,这种悟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心灵感悟。其过程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学生自我领悟,从而对外界信息作出不同的反应。没有悟,就不可能有创新,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悟的时间,凡事不用讲的太直白,让学生对道德认知、道德判断自主去领悟,留给学生一个感悟的时空和余地。
4.坚持适度原则,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教师是管理者,学生是管理的对象,这两者虽然地位不同,但是他们的人格是平等的,不管是做事,还是做人的要求都要掌握火候,坚持适度的原则。只有这样,所制定的规则才是行之有效的,否则过犹不及。在德育教育中实施适度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厚积薄发。通过适度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既受约束,又有自主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自律精神,从而逐渐养成了自我教育的能力。
5.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本职就是好好学习,而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一方面和自己的努力有关,另外还和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有很大的关系。教师应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创设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全体学生互帮互助,相互激励。为了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小组的构建应科学、合理,便于 "一帮一""兵教兵"活动的开展,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进而转化更多的后进生。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形成了你追我赶奔优异的好风气,从而使班级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6.发挥家庭德育教育功能,构建畅通的德育教育网络
家庭是学生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们接触时间最长的地方,家长和孩子的朝夕相处能够对孩子的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经常性地与孩子进行交流,通过交流逐步了解孩子们的心理情绪,通过家长自身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要学会用正确的世界观来教育学生,用良好的生活作风来锻炼学生,从小就让学生树立爱学习、爱劳动、爱助人的品质。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首先做到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让孩子们在家长的身上就能感受到一些正能量。要让尊老爱幼、艰苦朴素、勤劳勇敢的思想,逐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同时,学校老师要善于和家长进行沟通,学会从家长口中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品质,如果有条件的话,教师要经常到学生家中进行家访,帮助家长改变正确的教育观念,让家长有良好的教育理念,尤其要让家长重视对孩子的鼓励与表扬,让孩子经常在鼓励中树立信心。只有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密切配合,才能使学生的教育有更充分的进步。
总之,德育教育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是一项长期的、立体的工程,需要教师常抓不懈。另外教师要与时俱进,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实施有效的德育教育方法,使德育教育具有多层次和全方位的特点。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不断完善和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健康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接班人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蒋 麓.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1):134-135.
[2] 芮媛媛,郑爱明,孟国祥,等.心理教育方法融合于德育工作中的探索[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463-465.
[3] 黄美春.育人为本以德为先——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的认识和实践[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3(12):9-12.
[4] 林伟贞.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实效性[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2(6):105-107.
[5] 张树雄.基地化训练与学生的养成教育——张掖青少年军校学生养成教育实践与探索[J].学周刊,2011(23):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