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与流行文化
2016-01-07叶良星
叶良星
摘要:语文教学在中等专业(职业)学校属基础课,起着辅助专业课程的作用。因此,普遍得不到学生的重视,总以为只有专业科目才是重要的,语文是可有可无的。且大多数学生在小学阶段仍然接受的是传统教育方式,学生被动学习,缺乏兴趣,厌学情绪严重,课堂气氛沉闷。但是,从目前学生的语文水平来看,实在不容乐观,理解和表达能力均较差,词不达意,错字连篇时有发生。中职生语文学习仍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流行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2-0223-02
一、概述
现今流行文化是青年一代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但是往往存在着词不达意、错字百出的现象,这就给了语文教师一项新的任务。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语文教师,采取的态度不是回避,而是理解接受,并把新鲜活跃又充满活力的流行文化融汇到传统语文教学中,使流行文化增添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活力。在中职生语文学习的课堂上,我认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感受语文学习的实用性,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例如:四川一位中学教师,在讲授明朝张岱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时,率先点出作者当时处于寂寞的心境,引导全体学生齐诵歌手阿桑的“寂寞歌”(《叶子》)。“有句话说越寂寞,越美丽,我们这节课,就和张岱一起去体会寂寞,因为哥们儿上的不是课,是寂寞……”轻松带领学生走入作者心境。之后的课上,房价、官二代、富二代、酒后驾驶等流行语、时髦词汇连绵不断,课堂氛围非常活跃。最后该教师用“哥钓的不是鱼,是下一个春天,是对未来的期待”结束全文教学。整堂课下来学生始终兴趣高昂,注意力集中,互动良好。大量流行语的运用,使学生感觉分外亲切。学生在轻松幽默的教学方式下,记住了课程内容的重点。看似雷人的教学方法,却是语文教学与流行文化相融合的成功示范。用学生最熟悉最亲切的东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调动课堂氛围,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什么是流行文化?流行文化是社会上大多数成员参与,并以物质或非物质的形态表现出这个时代人们的心理状况与价值取向的社会文化,它通常借助于这个时代先进的媒介工具传播与消亡,并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流行文化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以娱乐为主要目的,以流行趣味为引导。流行文化与主流文化、传统文化、精英文化甚至民俗文化均有所不同,它消解了主流文化规定出的高低雅俗的文化阶级,他没有传统文化中近乎宗教的神秘感,他没有精英文化那样的诘屈聱牙却更加贴近生活,同样的,流行文化也冲破了民俗文化的地域限制,在世界各地急速地传播着。流行文化是我们身边的文化事实,它正在影响我们的生活,同时我们的生活也可能成为新的流行文化产生的契机。总之,流行文化就是被社会大众普遍喜欢和热烈追随的文化。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展最快、最不稳定的阶段,容易对新事物、新现象感兴趣,并且接受快,容易跟风。打开中学生的主流交流平台,微信、QQ、微博……上面充斥着“萌萌哒”、“我也是醉了”、“高大上”,聊的是“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看的是美剧、韩剧,玩的是“部落”网游……这些热门话题,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流行文化对中学校园的冲击。中学教育必须正视潮水般涌来的流行文化。语文教师要想在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的碰撞中获胜,就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青少年喜欢流行文化的心理特征是时尚、幼稚和宣泄。大部分学生会被流行文化的趣味性所吸引,同时流行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现实生活造成的紧张和焦虑。在潜意识里学生们或许都不愿长大,不愿面对社会压力,在流行文化的氛围里,他们可以暂时回避矛盾,宣泄情感。此外,流行文化也是一种前卫、现代的标志,如果刻意回避,会被同学群体所耻笑。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追赶流行的行为加以理解和包容。
面对日新月异、丰富多彩的世界,传统语文教学在学生眼中显得黯然失色,甚至被视为一无是处。新时期语文教学在肩负着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的重任的同时,必然不能拒绝和回避时尚与潮流。语文教师应以敏锐的感觉去触摸火热的流行文化,把握时代发展的最新信息,与时俱进,摆脱传统老土形象。亲身体验和参与流行文化,针对新事物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积累。如此,才能用新鲜的内容使学生产生共鸣,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可以更加顺畅。
语文教学应改变过去枯燥的教师灌输、照本宣科,可以融入各种新兴元素、流行文化在课堂中,让语文课变得有趣起来、实用起来。我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集知识性、趣味性、现实性于一体,最好还能加点哲理。与流行文化相融合的语文教学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二、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引入,合理使用流行语,给学生以正确示范。流行语的来源广泛,在媒体信息爆炸的今天,综艺节目、影视剧以及网络上的语言用他们新奇有趣的外衣,满足着社会人对娱乐的追求。教师使用时髦词汇流行用语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课堂上的正确引导,使学生能深刻理解流行语内在含义、准确用法,避免误读误用。比如“萌萌哒”这个2014年流行语,英译为“acting cute”,由网络热词“么么哒”受到日本萌系文化影响演变而来。“萌”即可爱,重叠为“萌萌”,则是很可爱的意思。“哒”读da,本为音译用字,谐音“的”,显得俏皮、幽默而亲切。“萌萌哒”三字连用,意为太可爱了,人、事、物均可使用。“萌萌哒”的正确的表述是:萌萌的。再比如,“失联”这个流行语,即“失去联系”的意思。2014年3月8日,马来西亚航空公司一架载有239人的波音777-200飞机与管控中心失去联系,至今下落不明。新闻报道中反复出现“失去联系”的说法。为了简便,一个新的缩略词“失联”应运而生。还有一些让人曲解的流行用语,教师应及时加以指正。例如“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响叮当之势”这样一句俏皮的用语,教师可以给学生做有效的拆分,在这里要坚持的是“掩耳盗铃”这个成语与这句话所表达的迅速之意完全没有关系,争取抢在学生固有意识形成之前,就能够将正确的解释让学生接受记牢。endprint
传统的语文教学比较正规,语法、词汇的运用都非常讲究。可是流行语言却不一样,随意的成分太大。如果单纯拒绝流行语言也不明智,毕竟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很多学生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但如果一味地放任自流也不行。这其间有个度的把握问题。比如说在学生的文章中出现个别流行语言,不必去责怪他们,而是应该去了解它的真实含义。流行语言就像休闲服,正规语言就像西装礼服,人们会知道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的。语文教学在课堂上正确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它、利用它、发展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以自觉把不好的不文明的流行语言屏蔽在个人用语之外。
三、授之以渔,主动出击
教师可以精心筛选出一批影响大,又非常典型的流行文化作品给学生看。这样的流行作品可以是网络文学、流行歌曲,甚至是精品广告。教师可以分析作品中的流行元素,内容中精彩的部分以及消极的部分,让学生明白流行文化精华与糟粕并存。以流行歌曲为例,适当地利用流行歌曲可以快速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课文讲解时,一句不经心的歌词就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而在作文写作上,流行歌曲更是与许多作文主体息息相关,童年、母爱、公益等等,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一首歌的指导往往可以省掉老师很多的启发时间,学生的灵感不请自来,想象力的延伸效果自然不言而喻;此外,可以播放关于诗词闯关或者是文字艺术类的综艺节目,增强学生对语文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在课程设置上大胆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直观聆听,来感受歌曲魅力;通过视觉体验,来感受广告精妙;通过大声朗诵,来体会诗词意境。
四、旧瓶新酒,日久弥新
老题材课文搭配最新时政、热议话题。比如在讲解爱国主义题材的课文时,可以引入最新设立的国家公祭日。在二战结束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在惨案中死难的国民,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目前已成为国际惯例。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馆、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原爆纪念馆等,每年都举行国家公祭。可以请学生谈一谈新时期,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意义。从而让学生了解到,随着政治文明的进步,我们不是在倡导民族复仇,而是要提醒每一个人,我们有责任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此外,课堂上,可以通过开展对社会热点的研讨、辩论,达到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流行文化是一种广受学生欢迎的文化,他可以张扬学生青春期时期亟待张扬的个性,并且成为他们繁重学习的宣泄出口,还能变成他们成功社交的有力手段,是学生兴趣的着眼点。流行文化的介入可以充分地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书本上的知识成为他们身边的知识,在最大程度上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自然,学生就会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去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探究。合理地利用流行文化,与传统语文教学相结合,是一条必然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陆小玲.为有源头活水来——让流行文化与中职语文教学零距离接触[J].科技信息,201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