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问题引导思考以线索强化思维

2016-01-06胡春兰

江西教育C 2015年11期
关键词:问题引导思维能力教学策略

胡春兰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教师通过不同策略的提问形式,引导学生找寻知识、方法的线索,通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互助合作、实践研究,逐步跟随问题的线索,不断掌握相关知识和方法。基于建构主义思想,不断拓展知识网络,提升综合能力,以此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引导 思维能力 教学策略

一、承上启下式问题,理清思维脉络

承上启下是在语文教学中常会提到的一个词,一般表示文章某个段落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启下,顾名思义是将上面一部分内容与下面一部分内容进行有效连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承上启下式问题教学方式,需要抓住上一阶段内容的关键问题和核心,找到上下衔接点,以提问进行有效衔接,引出下一个知识点或者下一个小节内容。在小学数学中,承上启下可以存在于小节内容中,也可以存在于章节的每个小节衔接中,同时还可以存在于章节间的衔接中。通过承上启下的提问,巧妙设计关键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理清思维脉络,以此基于前一部分知识与方法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后一步知识与方法。

如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章节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入承上启下式问题式教学模式,以上下衔接的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思维发散,展开进一步的探索研究。教师首先提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学生经过思索,回想以前学习四边形时,教师带领他们进行了有趣的数方格游戏,继而回答:“通过数长宽各为1cm的方格的个数,再进行估算出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师进一步展开承上启下式提问“那三角形面积呢?”学生:“将平行四边形分割,成为了2个一样的三角形,得出三角形面积为同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由此,教师了解到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掌握已经较为熟悉,继而引导学生回顾梯形面积公式的得来思路。教师:“结合梯形面积推导思路,同学们还能不能进一步说出多边形面积如何计算呢?”由此,学生们将平行四边形分割、梯形分割思路引申出来,进一步探讨多边形分割为不同的简单图形的方式。通过承上启下式问题,引导学生理清思维脉络。

二、并列拓展式问题,拓宽思维宽度

并列拓展式问题的教学方式,与承上启下式问题教学是两种相对的模式,但是它们并不相互>中突,能够兼容并蓄。并列拓展式问题的设问方式与教学内容有关。如果一个章节的知识呈现出并列排列方式,为了引导学生掌握整个章节的知识内容,了解章节知识内容的建构方法以及每个章节并列间的联系,可以采用并列拓展式问题设问方式。抓住每个小节的核心内容,探索与其他小节的关联性,通过点与点、线与线、面与面的连接与沟通,并列拓展,延伸知识的宽度,也延伸思维的宽度。

如“公倍数与公因数”这一章节知识,很容易由题目就能发现,公倍数与公因数是两个并列的知识点。公倍数与公因数的相关知识,需要运用到以前学习的除法和乘法相关知识,通过承上启下式问题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公倍数的定义。在公倍数学习完成后,接下来得展开公因数的学习,这就运用得上并列拓展式问题教学方式。教师:“采用长3cm、宽2cm的长方形小纸片,将12cm、18cm、24cm的正方形方格能够填满,我们知道,12、18与24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称为2和3的公倍数。其实,公倍数与公因数是相互的,这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一个数是两个数的公倍数,那么反过来,公因数该如何定义?”学生思考,从因数和倍数开始分析,再结合公倍数的定义方式,进一步得出了“两个数分别除以一个数,结果都是整数,那么这两个数就是这个数的公倍数”。通过并列拓展式问题,拓宽思维宽度,引导学生了解到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三、归纳总结式问题,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总结式问题教学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和方法,通过复习、巩固、理解、记忆、运用等方式进入总结式学习阶段,真正掌握这一章节或这一课题的相关知识与方法。归纳总结式问题使得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这一方面得到真正的掌握,出现当节课教学后,教师布置作业不同,归纳总结式问题教学,需要一个特殊的单元总结教学时间,以一种阶段性总结模式,提出一系列问题,在这些问题为线索的引导下,强化学生思维。在作业本上画出单元脉络,理清每个细节,掌握每种方法的运用情况,以此完善学生知识网络,引导学生进一步将单元与单元间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有序联系。

如“找规律”这一章节知识的学习,教师运用了归纳总结式问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构建知识网络。“一列方格连续写上1-10这10个数,每次框2个数,如1与2,每次将框移动一格,能够移动8次,得到9个不同的和。那么框3个数,依次移动,能移动多少次,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学生动笔画图,得出答案,能够移动7次,得到8个不同的和。教师提问:“将框的个数设为k,整个方格的个数设为N(如10),那么能够移动的次数与不同和的个数为多少?”继而,学生随着教师的线索,画出表格,框2个、3个、4个……最后得出,移动次数C=N-k,和的个数为C=N-k+1。继而推广到长方形方格铺瓷砖,若瓷砖花色为a*b块样式,那么房间长宽是N1、N2,那么铺设的方案有(N1-a+1)(N2-b+1)种。结合归纳总结式问题,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四、开放探索式问题,促进创新实践

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发展和能力提升的需要。新时代对社会的需要是要有更多创新型人才,而不是死记硬背的书呆子式人才,学生除需要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方法外,还需要能够运用知识,展开探索式、创新式的实践研究。由此,在教学过程中及课内外学习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时,要引入开放探索式问题,以此为线索,引导学生强化思维,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这一类问题具有两个特点:开放式、探索式。既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又能促进学生探索实践,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运用知识,在体验、感悟、创造中实践与提升。

如“认识比”这一单元的知识学习后,教师设定课题“测量旗杆的高度”,鼓励学生开放探索与实践。通过比例知识的学习,教师设问:“学习了比例之和,标杆(若为2m)会在阳光下有个影子,影长能测出来,那么能不能根据这个思路测出旗杆的高度?”学生展开校园内的探索实践,通过测量两个影长及标杆高度,运用比例知识计算出旗杆高度。与学校相关人员记录的数据进行对比,了解到比例在生活中还可以这样运用。由此,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新课改实施以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成为现阶段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小学数学是教学的基础阶段,也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除了需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性的教学之外,还应该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基于这一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以问题引导思考、以线索强化思维的小学数学“问题串”教学策略,注重学生发现线索,掌握知识、方法和技能,在发现的过程中,探索、体验和实践,逐步掌握知识和能力,提升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责任编辑:邓钰

猜你喜欢

问题引导思维能力教学策略
培养思维能力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培养思维能力
对中职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探讨
高中政治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合作的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问题链”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