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坂坡赵云救主”中的赵云形象在达斡尔族、锡伯族说唱中的变化——兼论人物形象民族化

2016-01-06吴刚

明清小说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阿斗锡伯族达斡尔族

“长坂坡赵云救主”中的赵云形象在达斡尔族、锡伯族说唱中的变化——兼论人物形象民族化

·吴刚·

摘要

自清代始,《三国演义》里“长坂坡赵云救主”的故事进入达斡尔族和锡伯族说唱中。达斡尔族“乌钦”《赵云赞》来源于敖拉·昌兴的再创作,全篇60节,共240行;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系锡伯族“乌春”《三国之歌》中的一部分,共193行。“赵云救阿斗”中赵云形象在达斡尔族乌钦《赵云赞》、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中发生了变化,本文主要探讨这一变化内涵。文中选取七个细节进行对比分析,即赵云与糜夫人三次对话、赵云怀抱阿斗、赵云战张郃从土坑中跃起、赵云战四将、曹操赞扬赵云、赵云杀出重围、赵云见玄德献阿斗。赵云形象在达斡尔族、锡伯族中说唱的变化,其实是人物形象民族化过程。有了达斡尔、锡伯等民族的接受与再塑造,赵云形象就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这就实现了民族化。

关键词

赵云乌钦乌春说唱

自清代以来,《三国演义》里“长坂坡赵云救主”的故事传入达斡尔族和锡伯族中后,赵云就成了达斡尔族、锡伯族人民爱戴的英雄人物,民间以说唱形式赞颂这位英雄人物。而该故事如何进入达斡尔族、锡伯族说唱中?赵云的形象在说唱中有何变化?赵云形象民族化有何因素?本文主要谈谈这些问题。

一、“长坂坡赵云救主”的故事进入达斡尔族、锡伯族说唱中的过程

谈“长坂坡赵云救主”的故事进入达斡尔族和锡伯族说唱的过程,首先需要理清满译《三国演义》情况。清代最早的满译汉文小说是天聪年间达海翻译的《三国演义》,参与翻译者除达海之外,还有祁充格等多人,顺治七年(1650)翻译完毕。目前,现存最早的满文《三国演义》是顺治七年内府刻本,24册,国内藏于故宫博物院、大连市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存16册)等地;国外藏于蒙古国国家图书馆等地;顺治七年抄本,24册,藏于故宫博物院。还有其他抄本、残本多种。还有成于雍正年间满汉合璧《三国演义》刻本、抄本。

其次,需要辨析最初满文译本《三国演义》来源何种汉文版本。满文《三国演义》“刊刻本卷首谕旨”翻译成汉文是:“皇父摄政王旨,谕内三院。着译《三国志》,刊刻颁行。览闻此书内忠臣、义贤、孝子、节妇之所思所行,则可以为鉴;又奸臣误国、恶政乱朝,可以为戒。文虽俗陋,然甚有益处。国人其知兴衰劳逸之理。钦此。”此“刊刻本卷首谕旨”中的“《三国志》”据翻译者秀云称:“明末清初,尚无《三国演义》之称,或作《三国志演义》,或作《三国志传》,据王文奎奏疏,清初文馆藏本或有《三国志传》字样,《世祖章皇帝实录》作《三国志》,笔者随《实录》。”翻译者说得很清楚,此“《三国志》”非陈寿所撰《三国志》,而是《三国志传》或《三国志演义》。天聪六年九月,王文奎进《条陈时宜奏》中言:“且汗尝喜阅《三国志传》”。此《三国志传》应是罗贯中所著《三国志传》,也就是《三国志演义》。而在现存明代版本中,数量最多的是《三国志传》。因此大体可以认定,清初所译《三国演义》依据的汉文底本即罗贯中《三国志传》。据目前研究,满译本的底本为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

清代提倡阅读《三国演义》,这些满文抄本自然也传入各民族中。清代,满语、满文成为“国语”“国书”,称之为“清语”“清文”。并以满语文施教八旗中其他各族,蒙古、达斡尔、锡伯、索伦等民族,都受到满语满文的影响。达斡尔族产生借用满文拼写达斡尔语即民间流行的“达斡尔文”。锡伯族略微改动满文字创制锡伯文。同时,东北地区用满语说《三国》、讲《三国》之俗,一直延续到清末。这些文化因素深深地影响到达斡尔族、锡伯族说唱。

“长坂坡赵云救主”的故事传入达斡尔族中,有一民间文化背景。自清代起,达斡尔族民间产生了一种“唱书”活动,达斡尔语称为“毕特何艾拉贝”(Bitegailaabei),意为用达斡尔语口译小说。口译时,要以一定的调式即“吟诵调”咏唱出来。译者多是满文水平较高者。口译所根据的本子多为满译本汉族经典名著,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东周列国志》等。达斡尔人就是在这种民间传统文化中,间接地接受了汉文经典。此外,达斡尔族还有一种说唱传统即“乌钦”(“乌钦”也称“乌春”,于2006年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达斡尔族诗人敖拉·昌兴,就是在这样的达斡尔文化传统中创作出了“赵云乌钦”。敖拉·昌兴又名阿拉布登,字芝田,号昌芝田,呼伦贝尔索伦左翼正白旗(今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自治旗)人。生于清朝嘉庆十四年(1809),卒于光绪十一年(1885),终年76岁。他是清代达斡尔族著名诗人,其在文学与文化方面的贡献是借用满文字母拼写达斡尔语创作了“乌钦”,开创了达斡尔族书面文学。其中《赵云赞》,全诗60节,共240行。敖拉·昌兴用满文拼写达斡尔语,按照乌钦的特点和韵律对“长坂坡赵云救主”的故事进行了再创作。《赵云赞》在各地达斡尔族群众中广泛流传,深受达斡尔族人民的喜爱。他们称其为“yalan gurung ni uqun”(三国乌钦),实际就是唱颂赵云的诗。敖拉·昌兴“乌钦”《赵云赞》以手抄本形式在民间流传。主要有碧力德(1925—)的手抄本《赵云的乌钦》;额尔很巴雅尔(1911—1997)的手抄本,无标题。其他几个版本均称“yalan gurung ni uqun”(三国乌钦)。塔娜、陈羽云在出版《敖拉·昌兴诗选》(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时,确定标题《赵云赞》。根据内容来看,“三国乌钦”不准确,“赵云的乌钦”较为妥当,“赵云赞”略带文采。

据多种研究资料称,当年锡伯族从东北迁到新疆戍边时,就带着《三国演义》,并把它翻译成锡伯文。锡伯族有译介汉文章回小说的传统,称这种译本为“Julun”(朱伦),有《东周列国志》《西游记》《聊斋志异》《七侠五义》等等,其中就有《三国演义》。冬闲时节,村里左邻右舍聚集在某一家,大家围坐在温暖的火炕周围,聆听“朱伦”,诵者不是逐字念,而是按照一定的曲调,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逐行咏唱,形成一定的音律和节奏,一会儿激昂、一会儿低吟,抑扬顿挫,回味无穷。不知何时,民间诗人将精彩的《三国演义》片段编成锡伯“乌春”《三国之歌》,并以锡伯文抄本形式流传开来。目前已发现多种版本,有《荞麦花》《过五关》《探小乔周瑜》,还有《救阿斗的故事》。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全文193行,是锡伯族民间诗人管兴才的抄本,原文不分卷,2册,5页,纸质平装,锡伯文形体墨书,收藏于新疆文联忠录处。《救阿斗的故事》连同其他锡伯文“三国诗歌”抄本,经忠录、善吉整理,于1993年在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年,新疆人民出版社还出版了一部锡伯文《三国演义》,全4卷,240回。据该书前言介绍,是以顺治七年满文抄本《三国演义》为底本整理而成。可见,锡伯族人民非常喜爱《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章回体长篇小说,进入达斡尔族“乌钦”、锡伯族“乌春”之后,变为韵体形式。其中,就有达斡尔族乌钦《赵云赞》、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这两篇材料经笔者等人的整理已经出版(由民族文字、拉丁转写、汉文对译、汉译文四部分组成,本文所节选的材料均出自该书)。首先看该两篇前8句形式及韵律变化(下表内序号为行数,不再另注):

达斡尔族乌钦《赵云赞》韵律整齐,四句一节,每节两句押韵。如上文第一行和第二行押头韵“I”,第三行和第四行押头韵“G”;第五行和第六行押头韵“D”,第七行和第八行押头韵“J”。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不分节,押韵形式虽不是特别规整,但临近几句也大体押韵。如第二行、第四行押头韵“C”,第五行、第六行、第八行押头韵“J”。

二、嘉靖本、满译本、达斡尔族乌钦、锡伯族乌春中“长坂坡赵云救主”赵云形象细节对比

《三国演义》中“长坂坡赵云救主”,以及达斡尔族乌钦《赵云赞》、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虽然都在褒扬赵云这一英雄人物,但是在达斡尔族、锡伯族说唱中还是有一些变化。为了能够看出赵云形象变化,本文切割成七个细节进行了对比,即“赵云与糜夫人三次对话”、“赵云怀抱阿斗”、“赵云战张郃坑中跃起”、“赵云战四将”、“曹操赞赵云”、“赵云杀出重围”、“赵云见玄德献阿斗”,下文即对“汉文本”、“满文译本”、达斡尔族乌钦《赵云赞》、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中的这七个细节,逐一对比分析。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汉文本”即采用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嘉靖本之影印本,以下简称“嘉靖本”。“满文译本”即采用蒙古国国家图书馆藏的《ilan guru I bithe》,顺治年间内府刻本。该刻本3空线装,款式21.8x33.5cm,板框尺寸20.3x29.2cm,半叶9行,行距2cm,封皮钤有“国家图书馆”紫色印章,以下简称“满译本”。“嘉靖本”与“满译本”都是24卷,每卷10回,共240回,两者内容几乎一致。上述七个细节均出现在第九卷中第2至3回,即《长坂坡赵云救主》《张益德据水断桥》。达斡尔族乌钦《赵云赞》、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材料出处,上文已说明,不再赘述。

1.“赵云与糜夫人三次对话”细节对比

(1)第一次对话

嘉靖本:赵云慌忙下马,入见糜夫人。夫人曰:“妾身得见将军,此子有命矣。望将军可怜他父亲飘荡半世,只有这点骨肉。将军可护持此子,教他得见父面,妾死无恨矣!”赵云曰:“夫人受难,是云之罪也。不必多言,请夫人上马。云自步行,遇敌军必当死战。”

满译本:joo yūn ebukū sabukū morin ci fekume emufi fujin de acaha manggi fujin hendume mini beye jiyanggiyūn be bahafi acahangge ere jui ergen binjiha. Ainara erei ama babade burlame yabubure be jiyanggiyūn gisici damu ere ajige giranggi yali be jiyanggiyūn er?eme gamafi ama de acabuha de bi bucehe seme inu korsorakū. Joo yūn hendume fujin I jobolon tu?ahangge gemu joo yūn I weile kai. Ambula ume gisurere, fujin morin yalu. Joo yūn bi yafahalara babe ucaraci urunakū alifi buceme acaki.

这第一次对话,达斡尔族乌钦《赵云赞》、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与嘉靖本、满译本相比,内容没有太多变化,只是语言表述有些差异。嘉靖本中“请夫人上马”;满译本为“fujin morin yalu”;达斡尔族乌钦《赵云赞》为“快点骑上马,冲出重围去”,体现了达斡尔人峻急的性格。还用“弯腰伏地拜”,体现了达斡尔人的礼节。“从那往这转,立刻就来到”,形容速度之快。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当阳长坂桥,全心去守卫,甘夫人同在,臣来寻福晋”,语言简明扼要,背景交代清晰。

(2)第二次对话

嘉靖本:糜夫人曰:“不然。将军若不乘此马,此子亦失矣。妾已重伤,死何惜哉!望将军速抱此子去,勿以妾为累也。”云曰:“喊声又近,兵又来到,速请夫人上马。”

满译本:Mi fujin hendume tuttu waka. jiyangjiyūn morin ci aljaha de ere jui be inu waliyambi. Mini feye manggalahabi bucere beye be ainu gosimbi. ainara jiyangjiyūn ere jui be hefeliyefi hūdun gene mini jalin de ufararakū. Joo yūn hendume kaicara jilgan kanci oho. Cooha geli isinjiha fujin hūdun morin yalu .

这第二次对话,达斡尔族乌钦《赵云赞》、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与嘉靖本、满译本相比,变化不大。嘉靖本中“兵又来到,速请夫人上马”;满译本为“Cooha geli isinjiha fujin hūdun morin yalu”;达斡尔族乌钦《赵云赞》为“夫人伤虽重,快点骑上马,赵云我步行,见隙冲出去”,体现了赵云的细致与勇敢;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则为“望夫人您,尽速骑上马。臣我步前行,断后护卫走”,在简洁的语言描写中,体现出赵云的忠勇,此外,达斡尔族乌钦《赵云赞》中“赵云哽咽住,不能来回答。过了长久后,才再三相劝”,表现赵云细腻的情感变化。后面接着出现赵云说的12句话,表现出赵云忠勇形象。

(3)第三次对话

嘉靖本:糜氏将阿斗递与赵云,曰:“此子性命在将军身上,妾身委实不去也。休得两误!”赵云三回五次请夫人上马,夫人不肯上马。四边喊声又起,云大喝曰:“如此不听吾言,后军来也!”

满译本:Mi fujin o deu be joo yūn de alibume hendume ere jui ergen beye gemu jiyangjiyūn sinde bi. Bi yargiyan I geneci ojorakū. j uwe be gemu ume sartabure. Joo yūn fujin be dahūn dahūn I morin yalu seci fujin yalurakū bisirede duin ergi ci kaicara jilgan geli degdehe. Joo yūn ambula esuliyeme hendume mini gisun be gaijarakū ofi amcame cooha geli isinjaha kai.

这第三次对话,与嘉靖本、满译本相比,达斡尔族乌钦《赵云赞》变化大一些,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变化较小。在嘉靖本中“云大喝曰:‘如此不听吾言,后军来也!’”;满译本为“Jooyūn ambula esaliyeme hendume minigisun be gai jarakū ofi amcame cooha geli isinjaha kai”;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为“Emgeri batai cooba isinjiha”(敌人兵已至),相关内容比嘉靖本、满译本多,“赵云心着急,高声喊叫说:屡屡不听劝,敌人兵已至。这里已经是,生命危险地!”突出了赵云的急切心情;在达斡尔族乌钦《赵云赞》中,没有这样的描写,主要通过糜夫人的话语来表现赵云的忠勇,“因主公龙种,对你信任重。带出我孩儿,无限之忠义”。这还不足以表达感情,接着对赵云一番勉励:“不要贪富贵,不要辱英名!不要争做官,不要损名誉!永葆威望名,多向古人学!多多立功名,学古代将军!忠义赵将军。”应该说,这寄托了达斡尔人对赵云期望,也是达斡尔人对自己的期望。

2.“赵云怀抱阿斗”细节对比

嘉靖本:赵云推土墙而掩之,解开勒甲绦,放下掩心镜,将阿斗抱护在怀,而嘱曰:“我呼汝名,可应。”言罢,绰枪上马。

满译本:Joo yūn uksin hūwaidaha imiyesun be sufi niyaman jaka be daliha buleku be gaifi o deu be hefeliyefi tacibume hendume bi sini gebube hulaha sehede si uthai jabu sefi, gida be gaifi morin yaluha bici.

对于“赵云怀抱阿斗”细节,嘉靖本中“解开勒甲绦”;满译本为:“uksin hūwaitaha imiyesun be sufi”;达斡尔族乌钦《赵云赞》为“Kuairei torgie ailaaj”(解开铠甲扣);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为“Joo yun uksin tohon be sumbi”(赵云解披甲),达斡尔族乌钦《赵云赞》对赵云怀抱阿斗描绘更加细致:“搂抱汗之子,担心被闷死”。并且有了语言描写:“又嘱咐阿斗:你名是阿斗”。在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中,赵云和阿斗有了互动交流:“阿斗坐地哭”,赵云“劝其止哭泣,把他揣怀里”,这样的情节描写,更加引人入胜。

3.“赵云战张郃坑中跃起”细节对比

嘉靖本:背后张郃赶来,赵云连马和人颠下土坑。忽然红光紫雾,从土坑中滚起,那匹马一踊而起。(笔者按:诗略)人马踊出土坑,张郃大惊而退。

满译本:fisai amargici jang ho amcame jiserede joo yūn morin morin suwaliyame ulan de tuhenehe. Holhon de ulan ci fulgiyan elden filahūn talman tucifi morin emgeri morin emgeri mugdere jakade uthai ulan ci tucike. Jang ho ambula golofi bederehe.

对于赵云战张郃、从土坑中跃起的细节,与嘉靖本、满译本相比,达斡尔族乌钦《赵云赞》变化不大,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变化较大。嘉靖本中“忽然红光紫雾从土坑中滚起”;满译本为“Holhon de ulan ci fulgiyan elden fulahan talman tucifi”;在达斡尔族乌钦《赵云赞》中突出了对“奇光”的描绘:“奇异光升起。明亮光闪烁”。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中也有对“奇光”的描绘:“太子有福气,忽有红光闪”,“张郃甚惊奇,知是神护佑”,具有宗教文化色彩。

4.“赵云战四将”细节对比

嘉靖本:赵云又走,背后二将大叫:“赵云休走!”前面又有二将,使两般军器来到。后面是马延、张铠,前面焦触、张南,皆是袁绍手下将。赵云力战四将,杀透重围。马步军前后齐搠赵云。赵云拔青釭剑乱砍步军,手起,衣甲平过,血如涌泉,染满袍甲;所到之处,犹如砍瓜截瓠,不损半毫。真宝剑也!

对于赵云战四将细节,嘉靖本中“所到之处,犹如砍瓜截瓠”;满译本为“tereloho I nikenehe ba hengke be sacire hoto be hūwalara adali”;与嘉靖本、满译本相比,达斡尔族乌钦《赵云赞》描写更加细致:“赵云很愤怒,怒发直竖立。横直猛刺去,犹如轮子转。前后来回挡,犹如旋转锤。”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中的“一将纵横战,百万大军中,此将所到处,人马纷凋落”,对赵云的勇猛描写简洁到位。

5.“曹操赞赵云”细节对比

嘉靖本:却说曹操在景山顶上,望见一大将军,横在征尘中,杀气到处,乱砍军将;所到之处,威不可当。操急问左右是谁。曹洪听得,飞身上马,下山大叫曰:“军中战将,愿留名姓!”赵云应声曰:“吾乃常山赵子龙也!”曹洪回报曹操,操曰:“世之虎将也!吾若得这员大将,何愁天下不得乎?可速传令,使数骑飞报各处,如子龙到处,不要放冷箭,要捉活的。”

对于“曹操赞扬赵云”细节,嘉靖本中的“操曰:‘世之虎将也!吾若得这员大将,何愁天下不得乎’”;满译本为“tsootsoohendume ere jalan de unenggitasha I adaligesejiyangjiyūn bi ere jiyangjiyūn be baha de abkaifejergi be baharakū seme ainu jobombi”;在达斡尔族乌钦《赵云赞》中曹操言:“何地之英雄?什么都不怕!把他能擒到,强过千万兵。”间接表现了赵云的勇猛,一将难求。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中曹操一句:“若得此将军,则可把国定”,意味着赵云这个人才难得,把赵云推到至高位置。

6.“赵云杀出重围”细节对比

嘉靖本:当时赵云杀透重围,已离大阵,身上热血污满征袍。

满译本:tere funde joo yūn jirame kaha baci tucifi beye de senggi matufi etuku etuku gemu icebuhebi.

对于“赵云杀出重围”细节,嘉靖本中的“身上热血污满征袍”;满译本为“beye de sengi latufi etuku etuku gemu icebuhebi”;达斡尔族乌钦《赵云赞》变化较大,把赵云作战勇猛描写得更加具体:“曹操之将兵,被刺如捣蒜。把有名将军,杀了五十多!” 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更加突出了赵云作战场面:“人马全身处,遍是溅血迹。”

7.“赵云见玄德献阿斗”细节对比

嘉靖本:那子龙独行二十余里。玄德等皆少憩于树下,见子龙血染浑身,玄德泣而问曰:“子龙怀抱何物?”子龙喘息未定而言曰:“赵云之罪,万死犹轻!”跪在地下,泣曰:“糜夫人身带重伤,不肯上马,投井而死,遂推土墙而掩之……遂解视之。阿斗方才睡着未醒。子龙双手递与玄德:“幸得公子无事!”

对于“赵云见玄德献阿斗”细节,嘉靖本中赵云“跪在地上,泣曰”;满译本为“na de niyakūrafisong kome hen dume”;达斡尔族乌钦《赵云赞》中赵云“把阿斗抱上,眼睛掉下泪”;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中是“赵云献阿斗”。可见,四个民族文本对其动作、情感描写接近。而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赵云解披甲,阿斗怀里睡。赵云双手抱,来把阿斗献”,赵云这一连串的动作,把尽职尽责形象表现出来。

从上述对比分析可见,达斡尔族乌钦《赵云赞》、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与嘉靖本、满译本关系紧密。达斡尔族、锡伯族说唱深受满译本《三国演义》的影响。比较而言,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与满译本关系更加紧密,说明锡伯族乌春艺人深受满译本影响。口头传统的特色更为明显,描写简洁,语言贴切。达斡尔族乌钦《赵云赞》变化较大,这是因为文人敖拉·昌兴的个体创作,表现出作品的个性。又经过达斡尔人口耳相传,表现出达斡尔人的细致的审美需求。赵云形象在达斡尔族、锡伯族说唱中的不同变化,表达出了达斡尔、锡伯人民对赵云形象的完美想象。

三、“长坂坡赵云救主”中赵云人物形象民族化因素

上文所述赵云形象在达斡尔族、锡伯族中说唱的变化,其实是人物形象民族化过程。人物形象民族化融进了这些民族的精神性格与思想情感。赵云形象塑造是在汉民族文化中起步的,而对其形象再塑造与传播,是在达斡尔、锡伯等民族中得以实现,也就是说实现了人物形象民族化。而促使赵云人物形象民族化因素主要有如下三点:

1.达斡尔族、锡伯族人民对汉族文化的认同。清朝把《三国演义》看成治国治军的方略,忠孝节义的儒家思想典范。达斡尔族乌钦《赵云赞》等三国故事,在达斡尔族中流传范围很广。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等三国故事,在锡伯族也是广为人知。达斡尔族、锡伯族吸收汉文化,表现出一种较为复杂的文化交流关系。前文提到,清初大量满译汉文经典进入达斡尔族、锡伯族当中,由此,达斡尔族、锡伯族大量吸收了汉文化,也就是说达斡尔族、锡伯族大量吸收汉文化是通过满族文化的中介而得以实现。正因为达斡尔族、锡伯族对汉文化的吸收,赵云这个人物才有机会被这两个民族所接受。

2.达斡尔族、锡伯族人民对忠勇精神的尊崇。《赵云赞》表现出了的忠君爱幼,智勇双全的英雄形象。他单枪匹马,冲锋陷阵,有勇有谋,性格沉稳,表现出了人格魅力,深受达斡尔族人民的尊崇。达斡尔人从黑龙江北岸迁移嫩江两岸,已经认同清朝的统治,忠君爱国思想已经进入达斡尔族社会,赵云形象给达斡尔人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同样也是锡伯人民的需求。我们通过达斡尔族乌钦《赵云赞》和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结尾部分,也能看出人们的精神需求:

达斡尔族乌钦《赵云赞》用八句表达对赵云忠勇精神赞誉,把赵云事迹镌刻在金石上,希望赵云精神永存。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虽然只有两句,但“务必更勤勉”更是表达了锡伯族人民对尽职尽责、死而后已精神的尊崇。达斡尔族乌钦与锡伯族乌春,这两种说唱传统除了具有娱乐功能之外,还有具有教育功能,人们从赵云形象中汲取了忠勇精神。

3.达斡尔族、锡伯族人民的口头传统“乌钦”与“乌春”。达斡尔族乌钦《赵云赞》,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等地聚居的达斡尔人几乎是家喻户晓。锡伯族乌春《救阿斗的故事》,在新疆、东北等锡伯族地区流传范围很广。上文第一部分已经提到,达斡尔族与锡伯族的“乌钦”“乌春”说唱传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说唱传统,才让赵云这个人物形象更易于达斡尔族、锡伯族人民接受,成为实现民族化的主要载体。

赵云形象民族化过程,既是在达斡尔、锡伯等民族中传播过程,也是在达斡尔、锡伯等民族中再塑造过程。达斡尔、锡伯等民族按照本民族的精神需求,按照本民族语言、文化习俗,对赵云忠勇形象进行了深入刻画。赵云形象被达斡尔、锡伯等民族接受与再塑造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化的过程。赵云形象民族化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某一民族化,而应理解为“中华民族化”。有了达斡尔、锡伯等多民族的接受与再塑造,赵云形象就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这就实现了民族化。

注:

① 《三国演义》满文版本情况可详见如下资料:黄润华、屈六生主编《全国满文图书资料联合目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北京市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办公室满文编辑部编《北京地区满文图书总目》,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蒙古国学者米西格著《乌兰巴托市国立图书馆满文文库满文图书目录》,乌兰巴托,科学与高等教育学术出版社1959年版。英国汉学家魏安《三国演义满文版本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德国学者马丁·吉姆《汉文小说和短篇故事的满文译本》,定宜庄译,载(法)克劳婷·苏尔梦编著《中国传统小说在亚洲》,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黄润华《满文翻译小说述略》,《文献》第16辑,1983年。李士娟《记满文抄、刻本〈三国演义〉》,《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2期。陈岗龙《〈三国演义〉满蒙译本比较研究》,《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第4期。

② 参见秀云《〈三国演义〉满文翻译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

③ 《天聪朝臣工奏议》,辽宁大学历史系1980年,第21页。

④ 参见王丽娜《三国演义在国外》,《文献》第12辑,1982年;陈岗龙《〈三国演义〉满蒙译本比较研究》,《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第4期。

⑤ 参见贺元秀、曹晓丽《论满文译本〈三国演义〉在新疆锡伯族民间的流传及其影响》,《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⑥ 吴刚主编《汉族题材少数民族叙事诗译注——达斡尔族、锡伯族、满族卷》,民族出版社2014年版。

⑦ 本文《三国演义》满文译本拉丁转写片段由秀云博士帮助完成;《三国演义》满文译本蒙古国国家图书馆藏本有关片段,由内蒙古师范大学聚宝博士帮助提供。在此,对两位同仁表示感谢。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王思豪

猜你喜欢

阿斗锡伯族达斡尔族
民俗文化旅游攻略
鄂铁柱:达斡尔族老人12年“淘”出一座民俗博物馆
游白帝城有感
锡伯族西迁
阿斗“乐不思蜀”?原来心中自有计量
文化生态学视阈下城镇化对达斡尔族社会生活的冲击
达斡尔族曲棍球学校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我心中的阿斗
扶不起的阿斗其实是三国最优秀的皇帝
乌鲁木齐市锡伯族纪念西迁25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