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初探
2016-01-05窦春玲
窦春玲
【关键词】 数学教学;创新教育;实施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24—0056—01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数学,是当前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营造自由、和谐、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下面,笔者就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谈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备课中创新
1. 教学目标要创新。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教师在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目标的同时,要鼓励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这样的教学目标,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教学过程要创新。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 “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不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各个方面、多个角度去积极思考。
二、教学中创新
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主要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过程越开放,思维就越活跃,思维发展也就越充分。因此,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给每个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笔尝试、动口表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自己去发现规律,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的过程。
比如,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成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四块。学生很快想出四种折法,这时教师告诉学生除了有这四种基本的折法外,还有其他折法。实践证明:这样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练习中创新
创新意识的增强,是在练习中得到保证的。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注意练习题的设计。笔者是这样做的:一是层次分明,既要设计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题,又要设计出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题;二是形式要新颖有趣,就是说练习题既要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乐学善思;三是条件要发散多变,使学生认识到: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才能解决问题;四是适当运用一题多解等方法,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设计练习还要注意形式多样,可以设计如下形式:1.口头作业。如说算理、看图编题等。2.操作实践作业。如量一量、画一画、称一称或者进行社会调查等。3.综合作业。将学科知识汇总、交叉,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等。4.开放性作业。设计一些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开放性题等等。
四、评价中创新
评价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新课改提出,评价的功能不仅仅是甄别与选拔,而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评价内容也更全面了,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尤其是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
评价的方法也多种多样,不仅有书面作业,还有行为观察、问题研讨、研究性学习、情境测验、成长记录等。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不再仅仅只看学生成绩的高低,重点要看教师的教学过程。比如,看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有创新思想,是否能适应时代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否符合小学生的发展规律,课堂上是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是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得是否扎实灵活等等。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