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窥:柬埔寨华文文学的前世与今生

2016-01-04林新仪

红豆 2016年1期
关键词:文学创作华文华侨

林新仪

上世纪的五十年代中期,柬埔寨的华文教育事业开始起步,在一群意气风发的华侨中青年知识分子的奋力打拼下,在短短的十余年间迅速成长壮大。这群华人知识分子主要来自南越,他们大多是“政治避难”而来的。因为当时南越西贡的吴庭艳亲美政权发起一场“反共清洗”行动,对那些四十年代从中国大陆移民过来的思想左倾、亲中共的进步知识分子实施抓捕、迫害、驱逐出境。于是,在地下侨党的组织运作下,一批有着中高等学历背景的华侨进步人士悄悄迁居转移到了柬埔寨。

当年的柬埔寨,在西哈努克亲王治下,和平、自由、中立、繁荣,而且亲王本人也开始显露出亲近中国的情怀和外交转向,与南越相比,这里简直就是天堂。这批知识分子聚集在首都金边,开始了他们的华文教育创业。

1957年,中柬建交后,华文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些进步知识分子充满激情,他们办学校,办华文报纸,还兴办了数十家体育会。他们在这些教育机构、报业集团和文体团体中传播中华文化,宣传爱国主义,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和自由施展,干得风生水起,在整个柬埔寨华侨社会掀起了爱国主义的主潮流,高唱爱国主义的主旋律。以端华中学为首以及旗下遍布柬埔寨城乡各地的200余家华文学校在这股主潮流中起着引领作用,而主旋律的领唱者则首推端华,它后来被王国内务部当局称之为“红色端华”,受到严密监视。

如果说柬埔寨华文文学有前世的话,那么,这一时期(1955—1970)便是它的前世。当年,柬埔寨华侨华人有30余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他们对传统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和强烈的渴求,非常支持华文教育事业,因此,在这批华侨知识分子的辛勤努力下,华文教育普及率相当高。然而,对于华文文学创作来说,这一时期仍处于打基础阶段,文学创作的土壤还不够深厚,还不足以产生优秀的文学作品。确切地说,这是一个萌芽期。以《棉华日报》为首的5家华文报纸的文学副刊是这一时期的柬埔寨华文文学创作园地,在这块园地上发表作品的基本上是华校里的青年学生和教师。真正具有写作能力的高学历知识分子并不很多,而且他们都在各个华校里担任重要职位,繁重的教学任务和校务工作使他们难以分出精力去从事文学创作,更谈不上出版个人的文学著作和作品专集了。

后来由于各种政治因素,本来蓄势待发的柬埔寨华文文学创作萌芽,被扼杀在了土壤里。然而,是种子并非都是死亡,而是在蛰伏过后等待一个适当的时机。但谁也不知道,这个蛰伏等待期到底有多长。

“前世”虽然乏善可陈,却已播下种子,这些种子终于在“今生”结出累累硕果。但硕果也不是轻易就得到的,因为在“前世”与“今生”之间,横亘着一场残酷的战争以及战争结束之后红色高棉的暴政统治。

那场战争期间,华文学校全部被关闭。“红色端华”的左派师生们响应祖国和领袖的号召,积极投入了战争。随后不久,红色高棉夺取了全国政权,立即开始大驱赶、大屠杀。他们摧毁城市、废除邮政、取缔货币,使整个社会倒退回原始状态,陷入巨大的混乱,只能靠枪杆子和暴力镇压来维持他们的统治,柬埔寨一夜之间沦为人间地狱。

1978年12月,越共军队以摧毁红色高棉政权为目的,长驱直入,直捣金边,势如破竹。一路上,万民百姓夹道欢迎。联合国对越南此举虽以“侵略”之词予以严厉谴责,但也给予这样的公正评价:越南军队推翻了波尔布特政权,客观上在柬埔寨恢复了人类社会的正常秩序。

趁着红色高棉败退到西北部拜林山区之机,没有被杀绝的华侨华人开始了大逃亡。他们夹杂在汹涌的难民潮中进入泰国和越南,其中就有许多尚存一息的华人知识分子,他们有的是金边难民,有的则是脱离华运组织逃出来的。后来,在国际社会对印支难民开展救助行动时,这群死里逃生的柬埔寨华人知识分子全都选择了欧美国家作为他们新的归宿地。

经过若干年的沉淀,那些在西方国家重获新生的柬埔寨华人知识分子,对过去那段浸满巨大苦难的历史做了认真的反省、反思。他们中的精英重又拿起荒疏多年的笔,从不同角度去描写、去揭示那些苦厄深重的岁月,向全世界讲述了自二战以来最残酷最血腥的大屠杀是怎样发生在一个只有700余万人口的小佛国里,比纳粹更凶残的红色高棉是怎样“得道成仙”的。——这些用血泪凝结成的文学作品受到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和尊重。正是这些作品,构成了柬埔寨华文文学厚重而辉煌的“今生”。

在“今生”当中,有几位重量级的作家和诗人以及他们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在世界华文文学领域里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震撼力,他们是周德明、黄惠元、曾任欧、卢国才、林绍强。其代表作有周德明的长篇纪实性历史小说《叶落湄江》,黄惠元的《苦海情鸳——血泪浸湿的高棉农村》、散文集《异国家乡》,曾任欧的诗文集《红枫片片情》,卢国才的新诗集《泣歌》、古诗集《白墨诗词集》、随笔《无墨集》,林绍强的长篇小说《叶落湄江》《红色旋涡》等等。这些作品问世便产生很大的影响。

除了上述几位重要作家之外,还有大量与当年那段悲惨历史相关的文学作品、诗歌辞赋,散见于海外无数家华文报刊,许多作者自费出版了自己的作品,为那个苦难的年代留下难忘的声音。

可以说,柬埔寨华文文学的“今生”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尽管这是饱含血泪的繁荣,但它在世界华文文学界中独树一帜,令人瞩目。应该看到,就像二战题材一样,这是一个还可以继续深耕、挖掘的文学“黑土地”。笔者认为,如果有足够的功力和学养,甚至有可能在这块“黑土地”上诞生出诺贝尔文学奖的伟大作品。

责任编辑 张 凯

猜你喜欢

文学创作华文华侨
侨魂德泽 至臻至善——福州华侨中学简介之三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策略
侨魂德泽 至臻至善——福州华侨中学简介之三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帕合尔丁·阿布拉、倪士喆、康宇宏、李华侨作品
“距离”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
论老舍文学创作中民族意识的多重性表现
杭州特产
“华侨”一词始于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