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大商帮与财神爷

2016-01-04鲍学谦

红豆 2016年1期
关键词:商帮票号徽商

鲍学谦,1953年生人,作家,剧作家。

史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为利的来往,最典型的,莫过于“商”了。

中国的商业,最初记载在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里,比如“虞舜贩盐,夏禹调粮”。据传,有叫契的一族人,善于此道,为禹调粮立功,赐封为商,后人就成为了“商人”。而“契”也成了经商的凭证,后世所谓“契约”,即与契之约也。

当然,这些都是传说,相仿的还有许多。算来,在我们中国的商业史上,能留下辉煌一页的,应该是“五大商帮”。

也就是:粤商、徽商、晋商、浙商和苏商。

粤商,广义的指广州帮、客家帮、潮州帮,狭义的仅指广州帮。其地,在古代为中国南部珠玑、犀角、果品、布匹之类的集散地,故而兴起。旧称:东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的“南珠”,就是因为有粤商而闻名天下。到了宋代,广州成了外贸港,经过粤商的努力,“万国衣冠,络绎不绝”,遂在海外著名。

近代,广州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半商半官的“十三行”垄断中外贸易,为“洋船必争”。1850年,世界经济十强城市排名中,广州名列第四。也就是说,那时,世界商界就承认了粤商的相应地位。

应该说,粤商是中国最早接受西欧商业法则的,其后来的发展影响了整个中国商业。至今尚有影响的,有在上海开设的,现代中国百货业的先驱——先施公司、永安公司、新新公司和在广州、香港开设的大新公司。

粤商中尤以潮州帮最能吃苦,且善开拓海外。《清稗类抄·潮人善经商》记载:

潮人善经商,窭空之子,只身出洋,皮枕毡衾以外无长物。受雇数年,稍稍谋独立之业,再越数年,几无不作海外巨商矣。

也许是因为航海在外,风险难定,所以其还有“积阴功”求妈祖保佑,积极贡献于社会的习俗。所谓,经商时“打分打厘”,行善时“一掷千金”。

徽商,特指明清时江南省,以及江南省分治后,在安徽省江南地区徽州府辖地经商的商人,而非所有安徽商人。徽州府之外的安徽商人,一般被称为“皖商”。因为其所在地,处新安江流域,亦称新安商人。

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虽衰于清末,但却绵延至今。

最初,茶叶、药材、木材和文房四宝,为其主要的经营对象。

有史料记载,唐代,祁门茶市就十分兴盛,堪称天下一景。

宋代,徽纸已经远销四川,为学人必备。

南宋,商人程氏兄弟合称程十万。而朱熹的外祖父姓祝,其经营的商店、客栈占徽州府的一半,号称祝半州。

元末明初,徽商资本较之宋代又大为增长。朱元璋入安徽缺饷,徽商一次助饷银十万两白银,当时震惊朝野。明成化年间,徽商进入盐业,从此,徽商又以盐业为新的经营中心,财力雄踞天下。

明中叶以后至清乾隆末年,凡300余年,为徽商的“黄金时代”,无论营业人数、活动范围、经营行业与资本,都居全国各商帮首位。

当时,徽州人以经商为“第一等生业”,男人中,经商的占70%还多。

其活动范围,在海内的东抵淮南,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在海外的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

到1831年,清朝革除“淮盐积弊”,改行“票法”,靠盐业专利发财的徽商开始衰败。

其经济支柱之一的典当业,也因官府垄断及外国银行的侵入而中落。

茶、木两商则由于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连年亏损。

尤其是随着洋商入侵,外资渗入,国外商品替代了徽商所经营的笔、墨、纸、砚之类的日用品。同时,与国外资本有密切联系的广东、江浙商帮开始兴起,使得只掌握传统商业知识、技能的徽商,在其领域内逐渐失去操纵、垄断的地位,走上了下坡路。

徽商不但注重赚钱,也还崇仰文化。1790年,创始京剧的“四大徽班进京”中的“徽班”就是徽商的家养班子。此外,徽商更注重子弟读书,他们自己做生意,却希望子弟通过科举走上仕途。因此,其捐钱办学十分踊跃。而其自身在商业活动中,也贯穿着儒家的思想文化。信奉有文化的生意更能持久、赚钱。

或许正因为此,今天的祁红、祁绿、徽墨、徽笔、徽纸……还能历久弥新,闻名天下,畅销海外,而歙砚,则更为海内外视作拱璧奇宝。

此外,安徽亳州中药市场虽不在徽州,但能秉承徽商行风,支撑中药材半壁天下。

晋商,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早期以盐业为重,中晚期则重在票号,而票号也使晋商更为出名,成为了晋商的标志。

清晚期,八国联军攻入京后,向慈禧索要赔款。慈禧就向晋商的乔家,借钱还此国债,使晋商得以名满天下。

晋商起于隋唐,李氏王朝借武则天之父的财力夺取天下,而武氏就是经营木材生意的。唐朝建立之后,武氏被封为国公。

山西票号,有人认为在明代就已经发萌。而《清裨类钞》则称:明季,李自成携巨资败走山西,及死,山西人得其资以设票号。

实际上,清初,因为晋商曾帮助清前期的后金政权输送物资,传递文书、情报,得到特殊照顾,使其垄断了中国北方的贸易和资金调度。票号,是被促成的金融手段。

晋商得以首创票号,首先是因为其资金雄厚,所谓“百十万家资者,不一而足”。其次是因为需要,如贩运茶叶,从福建、安徽、湖广经水陆之途至北京、归化城、张家口、蒙古草原、乌里雅苏台、科布多、恰克图……甚至西北的兰州,以及新疆的伊犁、塔尔巴哈台等地,路程动辄数千里,需要大量货款周转,携带现金极不安全,不设票号,难以运作。实际上,是先有了账局,可以存款,才发展成票号的。

再次是票号内部的需要。生意做大了,内部分红、资金调度,请镖局押送银两不如票据调度安全、方便。

晋商今天留下的建筑遗迹成为了著名的旅游点,有乔家大院、常家庄园、王家大院、渠家大院、曹家三多堂等等。

浙商,古代包括浙江湖州的商帮和宁波商帮,近代,则以宁波帮为主。其对上海的商业化、近代化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浙商交易的商品,最初主要是丝、绸、茶和米。上海开埠以后,则加上了顶替晋商票号的银行。史载中国第一家近代意义的中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就是宁波商帮在上海举办的,而第一家中资轮船航运公司和第一家中资机器厂,还有对中国文化起过重大影响的商务印书馆,也都是以宁波商帮为主的浙商所创办的。更重要的是,以宁波商帮为骨干的浙商还走出国门,织成了中国在欧洲各国的商业网。孙中山曾言:凡吾国各埠,莫不有甬人事业,即欧洲各国,亦多甬商足迹,其影响与能力之大,固可首屈一指者也。

较之其他商帮,浙商更具民本经济的色彩,也就是离官府更远,因此,直到“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文革”时期,温州、宁波、义乌、台州、永康等浙江各地的老百姓还在“顶风作案”,依旧经营些小本生意,而地方领导也对此眼开眼闭,放任自流。

正因为此,改革开放伊始,浙江比其他各地更善抢先起步,如“义乌小商品市场”之类,很快就有了国际上的影响。

苏商,并非指苏州商人,而是指洞庭商帮,也就是位于太湖的洞庭东山和洞庭西山两处的商人集群。其古已有之,明、清时,逐渐形成著名的商业资本集团。

苏州、扬州一带,在鸦片战争之前,在全国的商业地位相当于今日之上海。苏州位于太湖边,船舶进出自如,相传为范蠡当年经商的主要基地,其以大运河同扬州连接,各种商业活动遂成一片。苏商多为达官富豪云集的苏州、扬州,提供包括服务业,如餐饮、澡堂、妓院之类的高消费服务,可谓是中国古代都市高消费的商业文化之翘楚。

鸦片战争之后,上海开埠,苏商和浙商近水楼台,最先入沪。浙商很快转向金融、航运、机械制造等现代色彩较浓的方面,而苏商似乎与老百姓的生活结合得更为紧密,从柴米油盐到纸醉金迷,所获颇为丰厚。

中国商帮,原称“四大”,后来又有学者认为加上苏商,称“五大”更为妥当。而近年又有称“十大”者,即在五大商帮后加上陕西的秦商、福建的闽商、江西的赣商、山东的鲁商和浙江中部龙游地区的商帮。其实,无论如何划分,目的无非是总结出中国商业的文化形态。而这一形态,在中国商帮共同供奉的财神之变迁中,不难领会一斑。

我们中国人自原始的巫文化之后,进入祖宗崇拜教,也就必然地信奉了多神教。各行各业皆有其自己的神明,而商业之神就是财神。“在商言商”就是求财神保佑,发财致富。又因为中国人长期生活在农耕文化和集权制度下,相信“没钱是万万不能的”,因此就算在普通人心目中,财神的地位也是首屈一指的。因此,我们中国的财神就特别多,全国性的就有六位,还文、武相辅,一应俱全。其分别是范蠡、管仲、白圭、比干、赵公明和关云长。

研究其出身、供奉的沿革,可以认识中国的商业文化,乃至中国人的觅财思路。

范蠡,用美人计助越灭吴,功成身退,携西施放舟五湖经商致富,史称商圣。

管仲,齐桓公之相,中国早期的重商主义政治家,提倡“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始设妓院以收税,使得其治下的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白圭,战国末期巨贾,认定商人不应唯利是图,当讲求“智、勇、仁、强”四德,并且提出“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之商战策略。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称之为治生之祖。

此三人被奉为财神,体现了国人“财自商来”的早期财富观,质朴而单纯。这一阶段的商人,其多数还是老实本分,不过将本就利而已。

但是,到了奉比干为财神,情况就有些不同了。

比干,商朝帝王太丁之子,做过太师,受托孤辅政,因为强谏被无道的商纣王剖腹挖心而死。他虽然也提倡富国强兵,但到底不是一个爱金钱、会发财的人。奉其为财神的理由竟然是:比干无心,不会偏心,因此公平……

可见,“公平致富”的商业理念开始显现。反过来也说明,此时,在商业活动中的不公平现象已经有所增加。“无商不奸”的潜规则在缓慢却无比顽固地逐步形成中。

到了明朝,赵公明被奉为了财神。这说明财富与德行之间的矛盾已经激化。

因为赵公明是道教护法四神帅之一,为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守护丹室的。民间将其像贴在门上,作为门神镇邪。其所司之职为“除瘟剪疟,保病禳灾”,被称为瘟神。

晋人干宝在《搜神记》中称:上帝以赵公明“上督鬼,下取人”。陶渊明在《搜神后记》中称:赵玄坛,秦代人,得道于终南山。赵玄坛指赵公明的道教封号:正一玄坛元帅。玄坛,是张道陵天师的礼神炼丹处。

明朝,《列仙全传》称:赵公明为八部鬼帅,周行人间,暴杀万民,太上老君命张天师治之。也就是说,在明朝人的眼中,赵公明就是个散布瘟疫的凶神恶煞,是被张天师——张道陵收服的。那么,为什么明人要拜瘟神为财神呢?原因恐怕就是:

福祸相倚,发得横财惹得祸……要警示求财者,为钱失德,必然遭瘟。

待到明末清初,历来被认为是“义”之代表的关云长——关公,成了财神。

关公,名羽,字云长,是过五关斩六将的勇将。除了早年贩枣子为生,从来也没有和钱财打过什么交道。甚至从《三国演义》中其不受曹操收买的情节来看,还是一个不爱财恋富之人。那,又为什么要让他来当财神呢?其原因是他特别重义,且疾恶如仇。所以,关羽为财神可以特别强调: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义相连……故取财、散财皆应守义……义来义往,财之神道。

这样看来,由明入清,不顾道德,不择手段,妄取不义之财,而且用钱财推动社会朝负面发展的情况,已经令人发指。

至此,文财神有范蠡、管仲、白圭和比干,武财神有赵公明和关公。此外,作为武财神的还有吃鬼的钟馗,文财神则有财帛星君和禄星。以禄星为财神,已经彰显出官商结合、权力寻租和仗势敛财的当代风格了。

不过,必须看到,这里面还有其他因素。比如,奉关羽为财神正是晋商控制全国之际,关羽为山西人与晋商是同乡。而此时的黑社会、匪盗之类也因为需要用“义气”凝聚而供奉关老爷。商路寻求安稳,与其同奉一神,有寻求高抬贵手之意。

其实,为商之道最重要的不是拜财神,而是讲信誉,会以最早的生意人契族的“契”为信誉的凭据,说明我们的祖先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否则,无商不奸,失了信誉,人无信不立,连脚跟都立不住,还做得成生意,赚得到钱吗?

冥色四合,华灯初上,大街上的霓虹灯一组一组地亮了起来。闪烁之间,从高高的楼上望去,如梦似幻不甚真实,但是,谁都清楚地知道,它们还真的都是实实在在的。

或许,这就是摇摆于利、害之间,或奸、或诚的,所谓商业色彩吧。

责任编辑 蓝雅萍

猜你喜欢

商帮票号徽商
山西票号的固执
山西票号的固执
浅谈温州商帮文化特点
徽商怎样打破富不过三代魔咒?
平遥票号:成也诚信 败也诚信
商帮沉浮录
1908年那场失败的票号改革
徽商回归之路
徽商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