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舆情与自我引导探析
2016-01-01房佳蓉
房佳蓉,胡 冰,于 昕
(上海交通大学仁济临床医学院,上海 200127)
大学生网络舆情与自我引导探析
房佳蓉,胡 冰,于 昕
(上海交通大学仁济临床医学院,上海 200127)
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了解大学生网络舆情核心要素,分析其反应特征,提出大学生网络舆情自我引导的合理建议,对新形势下大学生群体的安全稳定及思想引导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情;自我引导
当今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大学生群体在资料学习、信息了解、沟通联系、娱乐游戏等活动中最为活跃,同时其网络活动也具有特殊性,即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速度快、获取信息的能力强,但价值观尚未成熟,辨析能力较差。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在考察北京大学时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了解大学生网络舆情核心要素,分析其特征,提出大学生网络舆情自我引导的合理建议,对新形势下大学生群体的安全稳定及思想引导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1 网络舆情的定义
网络舆情,指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并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1]。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涉及思想、价值、文化、伦理道德等方面,并可能进一步影响大学生行为方式,即网络舆情中的消极成分会使大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伦理道德观念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悖,影响校园和社会的安全稳定,甚至可能演变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2 大学生网络舆情核心要素
大学生网络舆情即以网络为主要载体的舆情,其核心要素包括舆情的主客体、舆情空间以及中介性事件。其中中介性事件是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激发点,可以是社会性事件、校园性事件或个体行为,是整个网络舆情过程的起点。舆情的主客体是舆情演化过程中的组织人员要件,大学生网络舆情主体即大学生群体,舆情客体即中介性事件所涉及到的各相关机构,如社会团体或高校等。舆情空间是大学生网络舆情发展演化的场所、领域或者范围。
3 大学生网络舆情演化
根据国内现有关于大学生舆情演化的研究,大学生舆情都具有开始、发展、高峰和衰没的波动过程,包含舆情生命周期的开始、增长性舆情向稳定性舆情转化、稳定性舆情向消减性舆情转化和舆情生命周期的衰没[2]。
在一个拥有一定数量在线人群的网络媒介中,一般先从对于某个话题或事件的初步关注或表达开始,在大学生群体中引发相应的反馈或回应,并通过转发、跟帖、回复等动作进一步扩大辐射面,借助网络进行传播,在整个传播过程中会产生各种不同的观点或看法。随着事件或话题的进展,这些网络舆情在群体中进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最终趋于稳定,形成一定数量的强势声音并对整个网络舆情甚至是相关的舆情主客体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此之后,随着网络舆论压力的饱和,参与个体表达和关注情感层面需求得到满足,事件或者话题的关注度会逐渐降低,整个校园网络舆情也逐渐趋于消亡。
在整个校园网络舆情发展过程中,演化主要体现在主题、强度以及实践3个方面。主题演化指的是基于关注点的变化,舆情由一个主题演化成其他新主题[3]。强度演化是舆情生命周期的范畴,包含舆情生命周期的开始、增长性舆情向稳定性舆情转化、稳定性舆情向消减性舆情转化和舆情生命周期的衰没。实践演化指的是舆情由态度意识形态向具体行动诉求演化[4]。
4 大学生网络舆情群体反应特征
对于大学生网络舆情反应特征的分析有利于管理者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合理有效干预和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在群体层面的反应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多元性。由于大学生个体在性格、阅历、思维习惯等方面具有不同特点,因此对同一事件或话题,会产生多种视角、观点和看法。
(2)即时性。网络的便捷性使信息的传播可以突破距离限制,做到多人异地同时获取信息,因此网络舆情传播与互动具有即时性,其产生和传播都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就能达到大范围高度关注的效果。同时大学生群体对网络的使用率比一般群体更高,高校校园BBS上的热门帖子一般在短期内就会得到大量回复,很大一部分在发帖后数小时内就可达到回帖高峰。
(3)辐射性。网络舆情的发起者对于中介性事件常具有极为稳定和鲜明的观点态度,通过网络媒介对自身的观点进行传播,其他网络媒介使用者接收之后会引起相应的反馈、共鸣和影响,并可能引发新一轮传播,即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向四周播散的辐射性特征,以网络舆情发起者为中心逐渐辐射到其他个体。
(4)交互性。在整个舆情进展过程中,除了大学生群体内部之间会进行看法态度的交流互动,还可能进一步通过实践演化使舆情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发生相互作用。
(5)进展性。大学生网络舆情会随着时间的进展而发生一系列演化,包括舆情主题、舆情强度以及实践层面的演化,是一个动态的进展过程。网络舆情的进展过程是多个层面交互作用的结果,难以对整个网络舆情的进展方向做到绝对性掌控,只能进行整体上的疏导。
5 大学生网络舆情反应过程模型假设
大学生个体接受网络舆情信息并产生相应反应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个体接受外界信息并加以处理和反应的过程。一般来讲,这个过程由个人的信息素养、信息处理习惯、性格、情感、知识水平、教育背景、社会经历等因素决定,在不考虑多因素影响的情况下提出一个简单的假设模型(见图1),用来表现不同类型网络舆情的个体常见反应过程,以此推测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舆情反应过程。
每个大学生个体都有其特定的兴趣及关注点,在接受网络信息时会初步过滤,比较关注的领域或焦点更容易引起兴趣并引发之后的信息接收以及处理过程。个体接受到信息之后会根据个人的特质进行相应处理,不同的网络舆情会对同一个体产生不同的刺激强度,刺激强度较弱可能直接就进入舆情消亡阶段,不再引起反应。刺激达到一定阈值后会产生表达与传播的欲求,对于这一舆情的兴趣会在欲求满足后逐渐减弱,相继进入消亡或是潜伏阶段;当有相关信息再次刺激时重新激活信息处理的过程,在同一舆情上再次引发新的个体反应。若舆情信息对于个体的刺激强度足够大则可能直接表现在行为层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个体对舆情反应的消亡期,并最终产生关注点的转移。而个体关注点的转移可能是因为之前舆情的刺激强度低于某一阈值而不再关注,也可能是出现了另外一个刺激强度更大的网络舆情抢夺了当前的关注点。
图1 大学生个体网络舆情反应过程模型假设
6 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自我引导
网络舆情的引导应明确网络伦理的责任主体,继承现实社会伦理的精髓,建立“慎独”的道德自律,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培植个体社会支持系统,强化网络主体的心理调适等[5]。大学生自身在校园网络舆情中的主观能动性不容忽视,在学校有关部门进行有效管理引导的同时,应完善大学生自我引导体系,重新定位并充分尊重大学生在网络舆情中的主体地位。
对于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自我引导,建议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增强自律意识,积极关注社会现实,加强思考,学会质疑与理性分析,强化自身的纪律及法制观念,增强自我免疫力。通过引导学生组织的宣传活动,如培养学生记者、支持学生刊物的编辑传播,促进大学生群体形成有活力的、主动的、敏锐的自我引导机制。
[1]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8):79-82.
[2]姚福生,王磊.舆情核心要素与大学生舆情演化的关联性分析[J].学术论坛,2009(6):197-200.
[3]姚福生,刘素贞,柴媛媛.新时期大学生舆情演化的内涵新解及其机理探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53-56.
[4]游佳琳,唐华,顾锋.新媒体时代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研究[J].科教导刊,2013(5):11-13.
[5]冯荣,石变梅.基于网络自我伦理构建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622-626.
G455
A
1671-1246(2015)03-0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