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驱动培养模式

2016-01-01杨阿维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西藏改革专业

◎杨阿维



西藏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驱动培养模式

◎杨阿维

传统教育制度下的西藏高校培养模式

西藏高校教育发展现状。西藏高校教育主要是公办教育,各类民办培训机构少数存在,但生源较少;公办高校教育专科主要面向西藏籍学生,学生数量和学校数量总体较少。教学模式采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扮演主要角色,而学生则是被动的聆听,极易形成“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传统培养模式。西藏地区的大学阶段教育以基础理论加专业学习为主,很少形成民族地区特有的理论体系,不能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创新。大学阶段的学习应注重启发式教育,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加以引导,让学生树立自己的方向,建立基本的理论体系框架,使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人才成为先进的生产力,最终成为决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知识的转化能力。西藏地区高校学生面临相对封闭的市场环境,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很难挂钩,没有足够的空间去提高实践能力。

教学培养目标。现阶段的诸多高校已经将教学目标转向就业指导型,即学生的目标是顺利毕业,老师的目标也是充分就业。西藏高校教育管理人本化的基本途径高校教育管理要以人为本,即教师的人心、人性、人格、人力都得到自然的开发。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幸福感,能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以创新驱动教育改革,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

西藏高校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创新驱动培养模式

教育制度的改革

改革的核心。西藏高校教育的改革,真正具有实质性的是课程改革。“一切为了学生”,所有教育教学方略的制订,方式方法的使用,都要建立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上。高校教育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出发点是以基础理论促进专业提升,以专业化程度带动就业创业,掌握基本生存能力、学会合理竞争、学会人际交往、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学会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改革的目标。西藏高校教育制度的改革,从各方面来说还是培养民族地区学生通过改变学习方式,赋予学生以自主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主决策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一方面要减少大学生的负担,另一方面又要保证教育质量。通过课堂评价全部围绕不同科目课堂评价模式展开,采用各科不同的课堂评价模式,使课堂结构的改革带来效果的转变。

改革的内容。教师工作安定性:西藏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气候、教师待遇等条件限制,各教学单位对于教师发展重视程度不够,往往以负强化形式来管理教师队伍,造成教职员工的不满情绪高涨,教师流动热不断升温,结果造成了高校专业技术人员的极度欠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甚难。即使师资、经济条件好些的学校,高校教师队伍也难以稳定。

学生生源的稳定性:由于高校教育的有偿性,在一些地区的学生家庭无力承担,学生辍学现象依然存在;西藏高校教育面向全国招生,但每年都会存在招生后学生未报到的现象。

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强调“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实现西藏籍大学生的全部就业”。突出高原特色专业和民族文化专业的设置,是学科建设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改革管理体制,虽然在内地地方高校,学生基本都能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但是在民族区域自治区,稳定压倒一切的大环境下,更应该增加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减少在校时间,提高学习的灵活性和主动性。

现行教育制度下高校培育模式分析

理论学习的穿透力薄弱。在传统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经验式教学法,即学习前人理论经验加以延伸,而创新思维强调思维的发散和拓展,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合理性和科学性。而高校教育注重专业,理论知识抽象,与现实结合紧密,学习更注重启发式教育。

转化知识的能力有限。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而本专科教育更加注重基础专业理论的掌握,最基础的课程停留在数学、英语、计算机等课程,理论学科专业的学习很大程度上缺乏个性化和竞争优势,其结果就是培养出什么也学不成、什么也不是、什么都不懂的庸才。

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当前很多新兴学科交叉性很强,致使在教学过程中最终要培养哪一类的专业人才定位模糊,在课程设置方面更是缺乏科学性,盲目的追随市场需求和学科发展的量化指标,而没有明确其真正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发展方向。

科研探索能力的欠缺。目前西藏高校教育在科研方面的能力还是欠缺,知识面比较窄,目标定位不明确,专业口径过窄,学生的适应和创造能力不强,在面对现实问题时,缺乏系统、全局和长远性思考,往往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论去解决实际中的困难,忽略了很多外部环境因素,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获取竞争优势的能力不够。西藏高校教育教学能力较全国而言,整体处于落后水平。缺乏高级人才、专业人才,优势明显的只有民族学和高原生态学等地方特色的专业,其他专业门类虽然齐全,但是在全国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可行性分析

教师能力及素质分析。具备高校教育体制创新能力。教师队伍流动性较强,有利于系统内的“新陈代谢”功能的发挥,可以根据新提法、新思路进行学科建设的改革和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具备“老西藏精神”为主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教师不但精神上具有先进的意识,而且在物质上也有所奉献,只要能够安于清贫、吃苦耐劳、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一名合格的教师。

具备专业协调发展的机会。借助对口援藏的机会,可以将内地一流高校的教育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建设、教师能力拓展等纳入西藏高校改革的过程当中,促使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和专业化发展。

学生能力培养分析。注重基础理论和实践的整合;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开发学生自身的潜力和创造力,让学生掌握最前沿的科学动态与社会信息,为后期的实践活动打下基础。

西藏高校教育制度改革与创新驱动培养模式展望

在制度改革过程中,教育教学模式中的教学矛盾日趋凸现。在市场经济和政府宏观政策的指引下,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信息等外部性因素的影响,西藏高校教育教学要围绕“高、精、尖、专”方面进行培养。以创新驱动改革为主,强化科技和人才两个支撑,对于西藏高校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藏自治区教育厅“西藏经济文化研究中心”、2015年度西藏大学珠峰学者计划人才发展支持计划“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
book=84,ebook=86

猜你喜欢

西藏改革专业
都是西藏的“错”
改革之路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改革备忘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