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elta 并联机器人的传送带动态跟踪❋
2015-12-31邓明星刘冠峰张国英
邓明星,刘冠峰,张国英
(广东工业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0 引言
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和成熟,正孕育着新一轮的产业革命。Delta机器人是一种高速、轻载的并联机器人,多应用在电子、食品、生物制药等包装行业。目前针对机器人对传送带的动态跟踪研究比较少,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Delta并联机器人的新型跟踪算法。
1 Delta机器人硬件系统
如图1所示,本文的机器人是Delta并联机器人,机器人下方有多条传送带,传送带的位置在机器人的工作空间内;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视觉检测系统,该系统负责定位传送带上物体的位姿。
图1 Delta并联机器人传送带跟踪系统
如图2所示,把传送带定义为可移动的坐标系C,该坐标系x方向为传送带移动方向,沿x方向,顺流而下为Downstream,逆流而上为Upstream。在图1中,把视觉系统定义成坐标系V,机器人坐标系为R。通过视觉标定和传送带标定,可分别确定V到R和C到R的转换矩阵。故而,可确定C和R的关系。
视觉系统定位的物体位置矢量为VP,在R中的位置为[1]:
最终得到物体的实际位置为:
图2 传送带的定义和区域
2 PID算法引进
当系统要求较高时,常常采用有源校正环节,而PID调节器已经形成了典型结果,其参数整定简单,在许多工业过程控制中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所谓的PID控制规律,就是一种对偏差ε(t)进行比例、积分和微分变化的控制规律[2]:
其中:m(t)为t时刻系统的调整量;Kp为系统的比例系数;Ti和Td分别为系统的积分时间常数和微分时间常数。
值得注意的是:①比例系数Kp直接决定控制作用的强弱,加大Kp可以减小系统的稳态误差;②在比例环节的基础上,由积分时间常数Ti控制的积分环节可以消除系统的稳态误差,但控制过强会使系统的超调量增大,导致系统的稳定性变差;③微分控制能够预测偏差,微分时间常数Td越大,响应速度越快,噪声信号也越大。
3 基于PID的跟踪算法
在本文中,假如物体在传送带的上游,当其进入视觉系统的视场之后,定位得到物体的瞬时位置为VP(x0,y0,z0),通过式(1)~式(4)转换,可得到拍照时刻物体在机器人坐标系下的位置RP(x1,y1,z1)[3-4],任意时刻机器人末端的位置为RPr0(xr0,yr0,zr0);而RP+ve(t)-ve(0)即为机器人任意时刻末端的目标位置,因此:
其中:ve(t),ve(0)分别为t时刻和拍照时传送带编码器的读数[5]。
设εx(t)、εy(t)、εz(t)分别为ε(t)在机器人坐标系中x,y,z轴的分量:
其中:θ,γ分别为传送带与x轴和xoy平面的夹角。下一个周期时,机器人末端将要到的位置为Pn:
需采用离散的方法对时间积分,每隔一个采样周期Δt,更新一下Pn,如采样周期足够短,式(8)即被看作连续的,因此机器人在t时刻的调整量m(t)可以写成:
4 测试基本的PID算法
用式(8)来做跟踪测试,结果如图3所示。在跟踪过程中,机器人与目标位置的偏差逐渐缩小,最后收敛。刚开始时机器人会出现剧烈振荡,原因是当前位置与目标位置的偏差较大,为立即减小偏差,机器人增大了调整幅度,导致其出现抖动现象,并且会持续一段时间[6]。
图3 Td调整前的跟踪偏差图
为了抑制系统的振荡现象,可考虑逐渐减小Td的值[7]。调整后的结果如图4所示。
经Td调整后,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响应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传送带移动速度快慢不均[8],导致机器人自调整不够及时和平滑,从而出现明显的滞后和抖动现象。
5 改进的PID跟踪算法
由于基本的PID跟踪算法在速度突变时机器人的反应有一定的滞后,因此,提出了改进的跟踪算法,使机器人能够时刻做好应对“速度突变”的准备[9]。
图4 Td调整后的跟踪偏差图
其中:Ta为加速度调整系数;Td1为速度平方的调整系数。为确保跟踪更准确,可使用连续两个周期的平均值来求得ε(t)和预测速度。引进以下公式:
测试式(10)、式(11),得到的结果如图5、图6所示。
图5 基于速度二次曲线的跟踪偏差图
图5中,系统表现良好,振动较少,误差大致被控制在±4mm内,稳定性较高。
图6中,机器人的跟踪精度得到大幅度提升,误差控制在±1mm内,可以看出,由于加速度的引进,有效地抑制了系统的滞后。
6 结束语
由实验结果可知,改进的PID算法基本能实现机器人对传送带的跟踪。机器人系统的稳定性、快速响应性表现良好,将会对Delta机器人跟踪算法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图6 基于加速度的跟踪偏差图
[1]赵杰,朱延河,蔡鹤皋,等.Delta型并联机器人运动学正解集合方法[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3,35(1):25-27.
[2]杨叔子,杨克冲.机械工程控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3]蔡自兴.机器人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于东兴.高速机器人饮料包装生产线技术及其关键装备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35-37.
[5]Wilhelm W E.Conveyor tracking[M]//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Robotics:Applications and Automation.New York:Wiley,1988:283-298.
[6]Shin K G,Mckay N D.A dynamic programming approach to trajectory planning of robotic manipulators[J].IEEE Trans Automatic Contr,1986,31(9):491-500.
[7]Taylor R H.Planning and execution of straight line manipulator trajectories[J].IBM J Res Develop,1979,23(4):424-436.
[8]Park T H,Lee B H.An approach to robot motion analysis and planning for conveyor tracking[J].IEEE Transaction on Systems,Man and Cybernetics,1992,22(2):378-384.
[9]Ik Sang Shin,Sang-Hyun Nam,Hyun Geun Yu.Conveyor visual tracking using robot vision[C]//Florida Conference on Recent Advances in Robotics.Florida:[s.n.],20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