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肠道不典型类癌的诊断与治疗(附13例报告)

2015-12-31韩洪超王爱坤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5年1期
关键词:类癌根治胃肠道

韩洪超 王爱坤

(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南院) 江苏 盐城 224000)

本文报告我院2012年1月-2015年3月收集的13例胃肠道不典型类癌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就其临床表现、肿瘤大小、发生部位、浸润深度、转移情况、治疗方式及预后问题进行分析,旨在探讨胃肠道不典型类癌的诊断方法,初步评估患者预后情况,展望该肿瘤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胃肠道不典型类癌13例,均经术后病理证实;男性10例,女性3例,年龄31-77岁,平均年龄57(31-77)岁。术前检查均无肝肺转移,其中肿瘤最小2cm×2cm×2cm,最大22cm×15cm×9cm,直径均≥2cm.肿瘤位于胃9例,其中5例位于胃窦,2例位于胃小弯,1例位于大弯前壁,1例转移性淋巴结位于腹腔干侵及肝左叶及胰腺(3年前行胃癌II式根治,术后病理为低分化腺癌);1例侵及横结肠,1例累及胰头,8例中仅1例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小肠1例位于Treiz韧带50cm处空肠,侵及肠壁全层,无淋巴结转移。直肠3例中均累及肠壁全层,均有淋巴结转移,其中1例伴盆腔广泛转移。

1.2 临床表现:本组临床症状与病变部位相关:9例胃不典型类癌5例表现为上腹部胀痛不适、乏力、纳差,伴恶心呕吐,2例表现为呕血,1例表现为上腹部包块,另1例胃癌(低分化腺癌)术后3年复查CT发现腹腔转移性淋巴结,术后证实为不典型类癌;1例小肠不典型类癌以肠梗阻入院,表现为反复的腹痛腹胀,术前CT及术中表现为小肠套叠;3例直肠不典型类癌2例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其中1例因宫颈粘液癌3年前行子宫切除术,另1例仅表现为大便带血。本组病例均无皮肤潮红、支气管哮喘等类癌综合症的表现。

1.2 治疗方法:9例胃不典型类癌中3例行Ⅱ式胃癌根治,3例行Ⅰ式胃癌根治(其中1例伴结肠部分切除,术后行全身化疗),1例行肿瘤切除空肠造瘘术,1例行胃部分切除修补术,1例行淋巴结切除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小肠不典型类癌行小肠部分切除术;直肠不典型类癌中1例行Dixon,1例行Hartmann,另一例行Hartmann及双侧附件切除术。

2 结 果

本组病例术前检查无一例诊断为不典型类癌。至随访截止,除1例失访外,本组共死亡6例,平均生存10.08个月;术后3个月的生存率为83.33%,6个月的生存率为66.67%。肿瘤标本直径均≥2cm,淋巴结转移率达92.3%;5例发生远处转移,达38.5%。本组病例中术前无一例发生肝脏转移,但术后6例发生肝脏、腹腔多发转移,中位期限约为6.2个月。

3 讨 论

临床上类癌罕见,其发病率为13/10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0.05%~0.2%,在胃肠道恶性肿瘤中占0.4%~1.8%[1]。据国外大宗文献报道[2],类癌近67.5%分布于胃肠道;25.3%分布于呼吸道,其余可发生于大脑、胸腺、脾脏、泌尿道、卵巢、皮肤等处。在胃肠道类癌中,国外报道以小肠、阑尾多见,而国内则以直肠多见,可占整个胃肠道类癌的61.1%-65.9%[3,4]。由于近年来内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以及临床医师对类癌认识的不断提高,消化道类癌的检出率日趋上升。

目前,诊断神经内分泌肿瘤常用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有CgA、Syn、52HT、Gas、SS和CT 6等,其中 Gas、SS和 CT 6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分化、浸润和侵袭有关,其研究有望应用于临床分期的评估[12]。根据2000年 WHO新分类标准:典型类癌细胞呈中度以下异型性,核分裂相<2/10HPF,肿瘤不超过1cm,无局部浸润及转移;不典型类癌呈中度以上异型性,核分裂相>2/10HPF,或肿瘤侵入肠壁(固有肌层或肌层外)或有淋巴结/肝转移;小细胞癌瘤细胞呈小圆形,较大实性片状排列,细胞膜不清楚,细胞境界不清,细胞核圆形至短梭形,染色质呈粗大块状,或整个胞核呈浓墨状,核分裂相>10个/HPF,常见坏死,侵袭性强。除此之外,在临床上会出现多种不同分化程度的肿瘤细胞混杂于同一病例中,干扰临床病理诊断。本组病例中一例胃癌(低分化腺癌)术后三年腹腔转移性淋巴结中发现不典型类癌,另一例宫颈粘液癌行全子宫切除术后三年发现直肠不典型类癌,提示腺癌与神经内分泌癌可能共存;另外,本组病例3例术前病理误诊为腺癌;2例误诊为类癌;1例误诊为淋巴瘤。(胃肠道不典型类癌典型的病理图片如图1)

图1 HEx200

研究发现胃肠道类癌发生的位置愈高(前肠、中肠、后肠),其恶性程度就愈大,预后就越差;其次,病灶体积越大其预后亦越差;传统认为胃肠道类癌手术切除可达到根治目的且预后较好[8-9],但对于不典型类癌,临床出现相应症状时,病灶的体积多已超过2cm(13/13),且多伴有局部淋巴结转移(12/13),部分病例已出现远处转移(6/13);无论是手术还是放、化疗,均无益于逆转较差的预后[11]。本组病例经术前诊断后均行手术治疗;除1例失访外11例淋巴结转移病例中6例死于复发转移(54.5%),中位生存期为7.5个月。

笔者认为,对于直径≥2cm胃肠道类癌,应配合术前病理诊断进一步行超声内镜、CT或MIR检查[10],评估肿瘤的T、N分期,指导并制定合理的、有针对性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早期肿瘤手术根治固然重要,但切忌盲目的行单纯肿瘤局部切除或全部行根治性手术;部分病例术后不仅未达到根治目的,反而会给病人带来痛苦、增加心理负担、浪费医疗费用;再者,类癌属于神经内分泌肿瘤,术后所带来的创伤、应激可能会加重病情,诱使残余肿瘤细胞进一步恶化。

近年来,多数学者对NE细胞与肿瘤的关系达成共识,即神经内分泌细胞通过自分泌、旁分泌等途径所产生的胺类及肽类激素,可与肿瘤细胞膜受体结合,并协同其他生长因子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人体内分布广泛的调节肽—生长抑素,可抑制NE细胞激素的分泌;实验证实生长抑素阳性表达与该肿瘤的浸润、转移呈负相关,这提示生长抑素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抗肿瘤的作用[12,13],为晚期消化道类癌提供一条非手术治疗途径。但其机制及临床应用效果尚需大宗资料分析及进一步实验证实。

[1] 顾芳,吕愈敏,等.消化道类癌的内镜诊断及治疗.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1;33:446—448.

[2] 常虹,丁士刚等.消化道类癌的诊断与治疗(附44例报告)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5;5:896-897.

[3] 虞积耀,宁浩勇.胃内分泌细胞及其肿瘤[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3,10(4):221-223.

猜你喜欢

类癌根治胃肠道
体外仿生胃肠道模型的开发与应用
自贡市:多措并举 力促根治欠薪
通江县:“三集中三联合”打好根治欠薪攻坚战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日本:一招根治乱停车
根治融资难需要多方发力
食管、贲门类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
连花清瘟胶囊致胃肠道不良反应1例
手术治疗5例阑尾类癌临床报道
胃肠道类癌的诊断现状及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