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舒伐他汀钙对血脂正常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
2015-12-31邓红琼,马晓琳
瑞舒伐他汀钙对血脂正常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
邓红琼马晓琳
(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山东济南250101)
摘要〔〕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钙对血脂正常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8例血脂正常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进行对比观察,对照组仅作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除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加服瑞舒伐他汀钙。检测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彩色超声检查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组脑血管事件发生率(11.6%)低于对照组(29.8%,P<0.05)。治疗前两组血脂水平无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治疗前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HDL-C)显著升高(P<0.05)。3个月与6个月血脂无显著差异,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前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厚度减少有显著差异,对照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厚度减少无显著差异。结论瑞舒伐他汀钙不仅有调控血脂水平的作用,而且有明显的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二期预防有显著效果,可明显降低缺血性卒中发生率。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瑞舒伐他汀钙;血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中图分类号〔〕R749〔文献标识码〕A〔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如不予积极处理很可能发展为脑梗死,引起神经元坏死,导致神经功能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威胁生命。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原因较多,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脂质代谢异常又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1〕。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是目前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药物〔2〕。本研究观察瑞舒伐他汀钙对血脂正常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脂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取本院神经内科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住院及门诊6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经颅CT或MRI明确诊断无责任病灶,B超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且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3〕。所有入选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在正常范围内。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4例,男22例,女12例,年龄45~78岁,平均62.5岁。对照组34例,男23例,女11例,年龄48~71岁,平均63.5岁。两组年龄、性别、伴发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应用拜阿司匹林肠溶片(西安杨森制药公司)100 mg,每日一次口服;尼莫地平(山东齐鲁医药公司)30 mg,每日3次口服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上述常规治疗外,加服瑞舒伐他汀钙(山东鲁南制药公司)10 mg,每日一次,晚饭后口服,疗程6个月。
1.3观察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6个月后血脂水平的变化情况,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变化及治疗6个月的过程中缺血性发生脑血管病的例数,计算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t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血清TC、TG、LDL-C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治疗6个月后比较,治疗3个月时治疗组TC、TG、LDL-C、HDL-C水平〔(3.9±0.1)、(1.0±0.3)、(2.5±0.2)、(1.2±0.1)mmol/L〕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6个月后血脂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见表1。在治疗过程中各研究对象无肝功损害和肌痛等不良事件发生。
组别TC治疗前治疗后TG治疗前治疗后LDL-C治疗前治疗后HDL-C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4.7±0.23.7±0.31)1.2±0.31±0.21)2.8±0.32.1±0.51)1.0±0.11.3±0.11)对照组4.6±0.44.7±0.31.4±0.21.4±0.12.8±0.22.8±0.31.1±0.21.1±0.1t/P值1.961/>0.057.853/<0.050.982/>0.055.601/<0.050.000/>0.0516.915/<0.051254/>0.0511.198/<0.05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
第一作者:邓红琼(1974-),女,主治医师,主要从事神经康复与神经保护研究。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MT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IMT 无明显差异〔(0.09±0.45)vs(0.09±0.44)mm,P>0.05〕。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IMT明显降低〔(0.08±0.26)mm〕,对照组〔(0.09±0.42)mm〕无明显变化,但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3。
2.3两组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治疗6个月的过程中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治疗组5例(14.7%),对照组13例(35.3%),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不是简单的脂质沉积,更是一种广泛的血管慢性炎症〔4〕。但脂质代谢正常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临床报道较少,未引起足够重视。脂质是维持细胞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的基本成分,体内多种代谢途径亦需要脂肪。目前对于LDL-C低于1.7 mmol/L的患者继续长期应用他汀药物的安全性存在疑问,临床发现较多脑出血患者,血脂过低但机制不甚明了。本研究未见出血发生。瑞舒伐他汀是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对该酶的抑制可使胆固醇合成受阻而减少,并且可通过负反馈使肝细胞表面LDL-C降低。此外,细胞合成胆固醇被严重抑制后,脂蛋白的合成障碍使血清TC、TG含量下降的同时,血清HDL-C轻度升高,后者为血管保护性因素。有研究报道长期使用他汀类的药物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甚至可使动脉粥样硬化灶缩小〔5〕。本观察研究治疗组治疗前后TMT显著降低亦支持这一点。也有资料汇总分析显示LDL-C每降低1.8 mmol/L,脑卒中的危险性下降17%〔6〕。近年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不仅能通过其调脂作用来减少脑卒中的发生,还可以通过其药物的非调脂作用来预防脑卒中:①调节脑内大动脉和颈动脉的血栓形成,防止斑块破裂和动脉血栓栓塞,稳定斑块作用;②通过直接上调脑内一氧化氮合酶,增加一氧化氮合酶和一氧化氮的生物利用度,改善血管内皮稳定性,减少自由基的产生;③其潜在的抗炎作用可产生神经保护和脑卒中的预防作用;④有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从而起到抗栓作用〔7〕。综上,他汀类药物不仅能通过调脂作用抗动脉粥样硬化,从而达到稳定甚至消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还可通过非调脂作用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卒中发生率。
4参考文献
1钟南山,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2.
2王传锋,贾明兰.他汀类药物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0):29-30.
3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4Rifai N,Ridker PM.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a novel and promising marker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J〕.Clin Chem,2001;47(3):403-4.
5Downs JR,Clearfield M,Weis DL,etal.Primary prevention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 with lovastain in men and women with average cholesterol level :results of AFCAPS/TexCAPS.Air Forcel,Texas Study〔J〕.JAMA,1998;279(20):1615-22.
6PRC-USA Cardiovascular and Cardiopulmonary Epidemiology Research Group.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cardiopulmonary disease risk factor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Base line report from the P.R.C-U.S.A Collaborative Study〔J〕.Circulation,1992;85(3):1083-96.
7Vaugham CJ.Prevention of stroke and dementia with staine :effects beyond liqid lowering〔J〕.Am J Cardiol,2003;91(4A):23B-9B.
〔2013-08-17修回〕
(编辑曹梦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