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
2015-12-30洪兵
洪兵
摘要:校本教研是一种以学校为主阵地、教师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它是学校不可缺少的一种校园文化,围绕高三数学课堂积极探讨校本教研的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校本教研文化的内涵,推进学生数学素质全面提升,使课堂教学具有吸引力,激活高三数学课堂生命的潜能,更好地促进了教师践行新课程理念,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本文介绍了本校围绕高三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校本教研,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采取的四种做法。
关键词:高三数学;校本教研;激发潜能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3-045-2
一、资料校本化,打破现成资料使用低效的困境
为减轻学生负担,高三学生要求一科一辅,在高三数学课堂上,教辅资料的使用非常普遍,主要是省事,现在学校很“流行”编教材,美其名曰校本教材。我看了不少这样的校本教材,其实大都是资料收集而已,基本不具备教材的特点。其实,编教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对于农村小学来说,自编教材更是不易,无论人力(包括智力)、物力、财力都很难有这样的实力,编教材必须明确什么是校本教材、为什么编、怎么编、有没有实力(包括能力)编等问题。
其实,我们更多地应该这样来理解校本教材,就是使国家教材和地方教材校本化、个性化。也就是把非校本教材(不是自己编的)“结合实际”不断地内化为适合自己学生、学校和教师的教材。我们应该也必须把我们使用的一切教材通过研究的手段使之越来越本土化,也就是校本化、生本化、师本化。这样,我们的教育教学才可能是有效甚至高效的,否则,这些教材就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风景,只能是“飘在外面”“浮在上面”的一些空洞玄乎的东西。“校本化”(动词)教材,是我们应该树立的基本的教材意识,是我们无止境地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也是使新课程改革步履更稳健甚至取得成功的必然策略,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路径。
目前高三没有任何一本现成的教辅资料适用于高三数学课堂,学情、师资、复习时间、模拟考试时间等方面对其有较大影响;我校对一轮、二轮数学复习资料从未使用现成资料,均在前几届资料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删减,提前两天复印完成,并且要求区分文理科、普通班与实验班,只有这样,使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二、理念校本化,打破传统课堂气氛沉闷的局面
新课程改革之所以进展缓慢,与学校和老师们未能将许多新理念内化直接相关。我们很多学校和老师都说自己并不缺少理念。既然不缺少理念,根据老师自己认同的“理念指导行动”的观点,为什么又不能带来行动的变化呢?这说明学校及老师其实不一定不缺少理念,记住了理念并不等于有了理念。理念在内化之前还不能算是自己的理念(最多只能算知识),还是“身外之物”。这就是我们的学校和老师都说自己不缺少理念而又不能把理念化为实践的根本原因所在。理念再多,不内化,也只能是一种堆砌。
把课堂还给学生,建立适合自己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一讲到底”“填鸭式”“满堂灌”已完全不适合现在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改变陈旧、呆板、低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又何来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由此,我们不妨更多地从课堂教学模式上、从教学方式上来考量我们教学质量的增长问题,因此,我校提出并实施“基于问题解决的‘301515课堂教学模式”,并开展模式教学论坛,优秀教师上示范课等系列活动;高三数学课堂体现尤为充分,例题讲解要延时性,问题讨论后要整理归纳,模式要求教师讲授一般不超过30分钟;让学生思维更活跃,保持较好的精神状态,当堂提问学生数不少于15人;当堂练习时间不少于15分钟。教师讲授不超过30分钟,既是限制教師多讲,又要留有足够时间让教师精讲,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师生提问不少于15人次,既是对教的要求,也是对学的要求,没有一定数量、质量的提问的课堂一定是思维沉寂、思考沉睡、课堂气氛沉闷的课堂。
到高三,得课堂者得高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注重研究高三学生在数学课上怎样学、如何让学生好学的问题,教师应遵从“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的理念,在放手让学生去学的同时,积极做好启发、引导的工作,把启发引导学生更积极、更有效、更快乐地学习作为主要的教学工作来做。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和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上,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安排上,对学生的点拨和引导上,因此只要理念校本化,打破传统课堂气氛沉闷,增强课堂鲜活度,方能确保教的质量和学的质量提高,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研究校本化,打破集体备课形式化的弊病
实施新课程后,集体备课作为校本教研的一种有效形式,对于发挥教师团队的合作精神,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在不断深化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学中还没有现成的经验和规律可循,集体备课可以有效地避免教师个体研究势单力薄的情况,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由此可见,集体备课是学校实施有效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抓手,也是学校校本教研的“重头戏”和“亮点”。
集体备课是研究校本化重要活动环节,发挥校本教研正能量,如果集体备课形式化,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初衷,没有教师的共同参与和讨论,更谈不上教师心灵的碰撞和共同智慧的结晶。没有从教学的深层次出发进行系统的研究,更没有从教学的实际进行个性化教学的重建。集体备课时往往缺乏问题的引领,话题较散,甚至无话可谈。大多数教师心存得过且过的思想,研究不深入甚至是根本没有研究。
高三数学教学研究更为重要,在根据学校的要求对数学备课组的教学目标和全组捆绑考核形式提出明确要求,在从时间、难度、深度、模式、示范等角度做出具体限制;如下周教学内容是椭圆复习,首先时间上有所保证(一小时),做到“四定”,教研课主要解决那些困惑,教学起点与落脚点针对不同组合达到怎样要求,提出上周教师课堂困惑、学生状态提出问题大家交流,讨论本周教学章节采用何种模式角度,针对学校提出的教学目标要有何措施,学习一遍数学课堂教学方面的文章,这样我们的集体备课少些形式化,多些务实,在集体备课中渗透教研,在教研中促进集体备课,增强高三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不断推进校本教研,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四、评价校本化,打破教学评价单一的局限
教学评价是推进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面对课程教材改革的新形势和第三次全教会提出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任务,许多一线教师对教学评价特别是课堂教学评价感到困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平时教学过程中很多对课堂、教师、学生的评价没有具体标准,不能很难落实,对成绩的考评尤为突出,在每次高三模拟练习后通常的评价,按教师任教班级分为一、二、三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就是按考试成绩进行排名,表扬前几名,鞭策后几名,这些评价的确显得非常单一,从而评价教师的业务水平的高低,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有没有考虑到教师对整个高三教学的全局考虑,通常开始就出现高三数学教师大量例题和做不完的作业,对问题的分析与生成全然不顾,往往短期班级成绩提升,越向后就后劲不足。对应不同学校,评价标准与导向有较大的区别,打破教学评价单一,评价方式的校本化尤为迫切。
课堂教学、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的属性和特征是教师的主导为学生的主体发展服务,是促进全体学生发展、展现个体生命活力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是平等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教学评价应该分成评教与评学两大块,这是很有道理的。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课堂教学评价的一级指标应该是二维的,一个维度是教师的教;一个维度是学生的学。如何达到较好的评价效果,促进学校教学持续稳步提升,我校的高三數学课堂课堂评价就是依据基于问题解决的301515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构建一种行之有效简便的操作方法,将少讲多学、少讲多练、少讲多问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将新课程的理念固化为教学规范,转化为课堂具体的教学行为,力避将学习复杂化,力避将流程复杂化。这个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或流程,就是学、讲、问、练,就是自学、精讲、善问、多练,就是学在前,讲在后,以学定教;问在前,讲在后,问题牵引;讲练结合,练为主线,返璞归真,构建简洁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流程。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我校教学理念,同时也是我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和存在的缺点,既不能一味地肯定评价,也不能一味地批评,要让学生知道哪是好的,哪是不好的;哪是对的,哪是错的,错在何处。准确的课堂教学评价还需我们关注课堂中生成的细节,及时提醒学生,有效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