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人文”语境下的区域文化养护
——以云南为例

2015-12-30岑华王川川

文艺评论 2015年3期
关键词:性灵丽江大理

○岑华 王川川

“绿色人文”语境下的区域文化养护
——以云南为例

○岑华 王川川

“绿色人文”中的“绿色”一般具有双重涵义:一是特指文化的纯净。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二是指作为文化力的构成因素——产品设计所研发的产品也应具备环保理念,在保留传统文化特色的前提下改善当地落后的、对人体有害的一些生产生活设施。

异域的民族风情是云南大理、丽江宝贵的特色文化资源、精神财富。高远洁净的蓝天、棕红色的土地、无比丰富的古朴风俗、艺术作品,都是云南标志性的区域文化品牌。而今,商业浪潮汹涌而来无孔不入,虽不致将地域文化彻底吞噬,但也会使先前的一切受到干扰和伤害。只有以“绿色人文”理念作为指导思想,立足于当地民族自己的特色文化创造、保护,才能使其得到科学的、可持续的开发。

一、不容乐观的现状

1.外来文化的移植

云南的很多地方,都可见外来文化的生硬嫁接。大理双朗村很多曾经融汇于山水间的渔家小店,如今却被铺就着昂贵的磁砖、看似宽敞的商铺所替代,海边小酌的闲适荡然无存。连老板们也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人物,当年那个老渔家早已不知去向,可想而知待人接客的传统礼俗也在这期间消失殆尽。烤茶的程序、梅子酒的温烫、酸辣鱼的制作在外来商家的招待中显得有些生涩,结果便是纯粹的洱海渔村风情将逐步退让给外来的酒吧文化。云南独特的气候和丰富的少数民族人文资源吸引着大量外来人口的迁入,当外来文化逐渐同化这些少数民族地区时,如果听之任之,结果便会生出土不土洋不洋的怪异文化生态。

2.市场经济的冲击

过度商业化对于云南的区域文化而言是并不少见的现实。大理、丽江铺天盖地的旅游商品充斥着为数已不多的老宅,游客基本体验不到原住居民原态的生活、原本的民风民俗,因为现有保存的老宅驻扎着大量外来的经商者,民居建筑成了民族文化的空壳,它只是游客走马观花的摆设。想想清明上河图何以能让后人动情,难道只是绘画技法吗?正因为它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汴京承平时期日常的繁荣景象,才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大理、丽江是古城镇,应该呈现特色民族文化与生产生活水乳相融的情景,但现在的景区好似静态的大型展示架,上面摆满的是信息混杂的旅游纪念品。经济利益驱使下的旅游区扩建工程不断地摧毁着自然环境,使孕育了当地人无师自通的色彩悟性也随着遍地野花的枯萎而逐步消失。我们只能感叹老绣片纯真、绝美的色彩搭配,感叹这些老绣片的绣女们在穿针引线间的定力。喧嚣的人群打破了这里的宁静,区域文化艺术的创作源泉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3.原有文化的处境

是什么原因使得有“彩云之南”之称的云南,特别是大理、丽江的民族特色文化逐渐淡出人们视线?

对当地饮食文化的同化深刻地反映出本土人生存状态的改变,更加暴露出本土文化受到的冲击,迎合大量外来游客的味觉也成了必然。在大理喜洲如今竟然可以吃到麻辣烫,口中的味道越地道,心里的失落越强烈,记忆中的中国式匹萨——喜洲粑粑(又名破酥)却受了冷落。这种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直接导致了当地人原有生产生活模式的改变,当然当地区域文化艺术的审美倾向与制作形式也会改变。如果大理、丽江原住民自身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彻底改变了,其民族特色、艺术传承没能通过生产、生活方式得以为继,其特色“源头”没有可持续性,那么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就仅是表象,毕竟它们需要原汁原味的“母体”。

在商业、旅游开发的进程中理应减少对当地文化的冲击,保持其独特习俗,我们进行的艺术研发需根植于本土文化、风俗习惯等,避免套用国际流行的设计语言与评估标准。或许以明代诗人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提出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这样的性灵说创作主张同样适用于现代设计领域。这种“独特性”就是自我不同与其它文化的标签,就是“异于他人”的特色。可以这样说,“异”是进步的基因。①

二、“绿色人文”养护的路径选择

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景和民俗风情两部分。蓝天、红土地、灿烂山花都是赋予当地人性灵之美的创作源泉,曾经一位纳西族小伙倾述道:他很怀恋以前满山的山茶花。这些纳西族、白族的绣女们在天地自然间修得了色彩之“道”。大自然的赐予是无价珍宝,即便我们经过专业培训的艺术家也得从大自然中感悟色彩的性灵之美。后者在云南旅游业的意义上更加有魅力。如果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那么,目前的大理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民俗都受到了严重冲击,当地的文化艺术创作之泉也面临着挑战。比如,大家爱吃的白族传统美食——喜洲粑粑的烘焙炉具,炭火扬起的柴灰容易污染大饼,是否可以改进一下炉具结构,从而避免灰尘过重的弊端呢?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绿色设计,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本文提出的“绿色人文”还增添了“人与人”的关系,即不同文化带来不同艺术创造的内容。

敬重传统,与时俱进,二者可以兼顾,“绿色人文”也可以畅行无阻:

1.保持独具特色的传统制作工艺

追求人的自然率真的生命形态与精神境界,创造有性灵之美的产品:即能真实表现人的自我之心、自我的情感、欲望的产品,率性而为之产品或许视为真性情的体现,当属手工制品最能完美演绎这性灵之美感。批量化与手工活、电脑制作与手绘作品的区别可见一斑。一针一线、千锤百炼都是情之所依。正如丽江的皮具工匠阿金所说:当他缝制物件时,是不会理人的,整个制作过程他都不停地在探究包型与老绣片之间的协调关系,可见其专注用心的程度。丽江五一街39号的白族手工艺人是一位敦实不善言谈的中年人,狭小的店铺里散乱地摆放着他自制的各类牛皮卡通动物,用色决不能用“考究”一词,针法亦不能用“精致”一语,但实实在在透露着天然的“拙”之美、“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②正可谓“率真则性灵现,性灵现则趣生”。③图1、图2都是天然石材做的烟灰缸,前者(车床制作)造型明显不如后者(手工雕琢),后者形态更能体现石之灵性。

图1

图2

2.通过“使用”蕴涵民俗文化基因的改良产品来传承自己的特色艺术,实现艺术再创造的过程

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相应的生产生活方式基础上的。大理、丽江体现其民族艺术特色的民间建筑、民间服饰、民间制作等,都是纳西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同胞在长期的适应自然社会、改造自然社会的生活过程中探索创造的结果,是因地制宜的产物。资源的利用方式常常对民族文化的保留和传承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如大理诺邓火腿的美味就是当地特产的盐、山猪、充足的阳光、特有的高原气候所孕育出来的;银矿、铜矿也是云南丰富的自然资源,当地的手工银质品无论造型还是功能都彰显着世代匠人对矿石本身属性的驾驭能力,在千锤百炼中融入了他们对生活热恋的真率之情。立足于白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自己的特色生产生活器具研究,才不会使艺术成为无本之木。如水烟筒的改良设计:水烟筒在云南属于很普遍的吸烟器具,运用水能溶解尼古丁的原理,烟丝燃烧产生的烟雾通过小管进入水里,再经过水过滤后通过大管进入吸烟者口中,从而最直接有效地过滤尼古丁,减少焦油含量。在当地,水烟筒既是烟具,又是一种精美的艺术珍品,也成为了特色旅游纪念品(如图3)。以前的烟筒基本都是竹和木材质,现在,在烟筒的关键部分很多都采用了铜、银等贵金属,筒身更多是红木或不锈钢,并能伸缩长度,增添其耐用性与观赏性。又比如:设计技法表现的创新模式也可以成为不同文化风情展示的载体,如运用少数民族特有的纹饰制作成设计表现技法模板,即便是手绘不太熟练的设计师也可以快速传达出具备文化特色的设计理念。

图3

设计策略是有意识的举措,但对于使用这些改良产品的本土人来说,“使用”过程能起到无意识状态下对文化的传承作用,是润物细无声的发展演变过程,更利于自然传承的进程。而“设计”和“使用”又都是艺术再创造的实施过程。

综上所述,要再现“绿色人文”的和谐之美,我们建议采取如下的措施:

1.限制过度的商业移植,科学、合理开发自然资源、文化资源。

2.尽量保持传统的文化形态,改进相对落后的生产生活设施。

3.给文化工作者、手工艺制作艺人相对宽松的扶持政策。

4.新建工程项目要充分考虑与特殊区域文化相协调。

人是自身创造的产品,理应研究一下改进人类生存方式的创新基因,它不同于动物遗传基因,更多是后天影响的结果,比如人文环境、教育模式等。因此,区域文化要继承、发展,我们就必须大力倡导“绿色人文”观念。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工学院)

①高占祥《文化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②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A],《袁宏道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③陆云龙《叙袁中郎先生小品》[A],《袁宏道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成果]

猜你喜欢

性灵丽江大理
丽江三朵节
做梦都要去大理
大理好风吹
博雅文学社:抒性灵之真情,写人生之华章
丽江的荒
杂说书家之性灵
想念大理
叫一声丽江
解读“风花雪月”唯大理之最
绽放的丽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