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汉代的“泗水捞鼎”故事与“泗水捞鼎”图

2015-12-30龚世学

文艺评论 2015年3期
关键词:九鼎泗水高祖

○龚世学

论汉代的“泗水捞鼎”故事与“泗水捞鼎”图

○龚世学

一、史传所载“九鼎”“泗水捞鼎”故事及其展演

鼎在中国古代社会,既是烹煮用的食器,又是祭祀用的礼器。《公羊传·桓公二年》何休注曰:“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①因之,随着古代礼制中用鼎制度的明确化,鼎成为了权力的象征,而“九鼎”当之无愧成为王权征象。

“九鼎”之出,古人认为源自夏禹。《左传·宣公三年》曰: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天祚明德,有所厎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所命也。②

以治水闻名的夏禹,下令收集了全国的青铜,按九州方圆,铸造了九个大鼎,成为传国重宝、天下共主的象征。此后,每个朝代的政权更迭,无不以有无“九鼎”相传来证明政权的合法性。九鼎成为昭示天命所归、君权神授的符瑞,“问鼎”亦成争权天下的代名。

有鉴于此,无论是逐鹿中原的枭雄,或是一统天下的帝王,无不梦想拥九鼎而宣王霸,明天命而示正统,对九鼎情有独钟。因此,鼎在而争,鼎失而觅,在中国史传文学中展演,讲述了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其中,最瞩目者莫过于“泗水捞鼎”。

“泗水捞鼎”的历史故事,最早见于司马迁撰之《史记》。秦始皇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后南登琅邪,滞留数月后返回时,路过彭城,想起没于泗水中的周鼎,动用数千民工打捞,结果“弗得”乃罢。《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此事曰:

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③

史迁所记“泗水捞鼎”一事,叙语简略。我们于泗水捞鼎的过程,难以窥知其详细。至于秦始皇缘何在泗水捞鼎,缘何无功而返,更是无从知晓。不过,秦始皇使千人捞寻之周鼎,当是夏禹所造之九鼎之一无疑。《史记·孝武本纪》载有司言曰:

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鬺烹上帝鬼神,遭圣则兴,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而不见。④

秦始皇“泗水捞鼎”一事发生在秦始皇二十八年,即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本纪》记之甚明。此事距离史迁开始撰写《史记》(公元前104年)之时,已愈百年,加之文献载记有缺,史迁本人已不明所以,故对九鼎下落,实录两种传闻:一是九鼎入秦;二是鼎没入泗水彭城。《史记·封禅书》曰:

其后百二十岁而秦灭周,周之九鼎入于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⑤

可见,到了史迁之时,九鼎早已下落不明。然而,秦用暴政,二世而亡,汉人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之时,秦政与圣德总是疏离的。与此同时,九鼎又被附会与国家最高权力相关,秦并六国,一统天下,九鼎入秦,当是时势所趋。不过,九鼎归秦似乎与汉人对鼎出有德的观念信仰背道而驰。因此,在汉人的信仰系统里,暴秦是与神鼎无缘的。即便是九鼎入秦,也必然有所亡失,不可能据有九鼎。故此,为了弥合九鼎象征最高权力与九鼎归有德的罅隙,九鼎中的一鼎没入泗水彭城的传说系统便大行其道。因此,至虞荔撰《鼎录》之时,虞氏杂采众家,弥合群言而述之曰:

昔虞夏之时盛,远方皆至,使九牧贡九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于昆吾之墟、白若甘搀之地,图其山川奇怪百物而为之备。使人知神奸,不逢其害,以定其祥。鼎成,三足而方,不炊而自沸,不举而自藏,不迁而自行。九鼎既成,定之国都。桀有乱德,鼎迁于殷,载祀六百,殷纣暴虐,鼎迁于周。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及显王,姬德大衰,鼎沦入泗水。秦始皇之初,见于彭城,大发徒出之,不能得焉。⑥

当然,弥合上述九鼎史传传说的还有唐人张守节,其在《史记正义》中说:

器谓宝器。禹贡金九牧,铸鼎於荆山下,各象九州之物,故言九鼎。历殷至周赧王十九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飞入泗水,余八入於秦中。⑦

这样看来,梳理九鼎及捞鼎的历史故事,基本涵括以下三个层面:其一,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以承天休;其二,周德衰亡,鼎没泗渊;其三,秦始皇泗水捞鼎。

不过,“九鼎”“泗水捞鼎”的历史故事影响深远,至少持续了整个汉代时期。“泗水捞鼎”图作为绘画题材在汉画像中频频出现,即是这种影响的反映。

二、汉代画像石刻所见之“泗水捞鼎”图

据粗略统计,目前所见各种形制的“泗水捞鼎”汉代画像石刻有超过四十幅之多。这些石刻主要分布在山东西南部、江苏北部的泗水流域以及河南、四川等地,刻绘时间从汉代画像石刻开始流行的西汉晚期一直持续到东汉末年。“泗水捞鼎”图像的这种区域分布特征,当与该故事的流传区域有关。

图一

目前发现较早的一幅“泗水捞鼎”图(图一),出自山东邹城市卧虎山汉画像石墓。这座建造于西汉晚期或东汉早期的墓葬,在其北椁板内侧绘有三幅图像,最右侧的一幅即是泗水捞鼎图。该图与“楼阁拜谒图”组合,居于墓葬北椁板内侧右下层。图绘二立柱,上置滑轮,左右斜坡状桥面上共有四人用绳拉鼎,其中左侧一人倒匍后仰。中为巨鼎,内有一蛟龙伸头咬断绳索。桥下有一船,船内二人皆一手持浆,一手用力托鼎;其左右各有一鱼。⑧

同样较早的一幅泗水捞鼎图(图二),刻绘于东汉早期,见诸河南南阳杨官寺汉画像石墓墓门北侧柱石之上。该图柱石断裂,残损严重,部分图像已磨灭无识,故而此图起初被误认为是河边送魂升天题材。⑨不过,该图图绘“泗水捞鼎”一事,其核心要素清晰可辨。此图之中,立柱悬绳,分系鼎之两端;有一蛟龙龙首自鼎内探出,噬咬右侧绳索,左侧系绳及环已被蛟龙咬断,鼎向左侧倾斜,居于弯曲河流之上。图绘之中间有文字,似是对刻图之说明,但除“火”“日”等字外,已无法辨识。整个图绘,勾勒简单,意在绘形指事,诸多因素亦无可考,展示了早期汉代画像石图像粗疏、刻绘简单的共同特征。

图二

卧虎山、杨官寺的“泗水捞鼎”图,绘于画像石流行之初,略显粗疏势所必然。东汉中期及以后,汉画刻绘技艺圆熟,比之早期图绘,自不可同日而语。因此,相较于卧虎山、杨官寺的“泗水捞鼎”图,山东邹城市郭里乡高里村画像石墓的“泗水捞鼎”图(图三)刻绘细腻、画面繁复丰腴,场面也愈加恢宏壮阔。

图三

这幅图像刻绘于东汉中期,在“泗水捞鼎”图像中极为罕见。该图图绘一座圆形拱桥,拱桥中央部位各立一柱,柱之顶端置滑轮状物,立柱左右两侧分列拉鼎之人,持绳拉索之人均为妇女装束,戴冠帽、梳发髻,且有一妇女怀抱一小孩,且人数众多,达十三人。二立柱中间立有一人,头戴高冠,形态雄伟。右边最前面的两位妇女头右边最后一个妇女身后有一壶,壶旁有两人,手持棍棒,当是监督“捞鼎”之官吏。两队持绳者欲将绳索拉起,但绳索并未系在鼎上,似被鼎中的龙咬断,鼎中的龙头刻画得很清楚,鼎的左右有两只鸟,拉鼎者身后有着各种的异兽,右方有一对凤鸟对视,右上方有两三只鸟雀,凤鸟下方有一异兽,羽人持物饲之。⑩

此幅捞鼎图像,于“泗水捞鼎”的历史传说增饰较多,工匠刻绘或发挥想象,或采撷民间传说,捞鼎场面刻绘生动细腻,不仅捞鼎者为妇女,且有妇女怀抱小孩,而监工者怀抱棍棒,形态狰狞,显是意在揭露秦始皇为政暴虐、竭用民力。图像空白之处,绘以凤鸟、异兽,寄寓吉祥,也是汉画像石惯用的手法。

图四

东汉晚期,刻绘“泗水捞鼎”的图像骤然增多,且形制各异,单幅图绘与多幅组合均有发掘。徐州市贾汪区出土的“泗水捞鼎”图(图四)、武氏祠左石室东壁下石的“泗水捞鼎”图(图五)、四川江安魏晋墓二号石椁的“泗水捞鼎”图(图六)都是典型的代表。

图五

其中贾汪区“泗水捞鼎”图,居于一张画像石刻的第三层。该画像石刻共分四层,第一层为西王母图,当为图像顶端装饰;第二、四层为水榭、鸟鱼图;第三层是“泗水捞鼎”图:图绘拱桥,立柱,左右各有五人以绳索拉鼎;拱桥之正中间端坐一人,其体型硕大,正襟危坐,似监督官吏;拱桥之下悬有一鼎,右绳已断,鼎已倾斜,一龙已探身而出,欲噬左侧绳索;图像空白之处,左上方绘一凤凰,右上方绘一飞鸟。画面采取写实的手法,截取绳断鼎沉的一瞬间作为画面定格,似乎有所预指。

图六

山东嘉祥武氏祠左石室东壁下石的“泗水捞鼎”图像,⑪图绘二倾斜立柱,似拱桥形,两侧各有三人拉鼎,身形后仰,做用力貌;立柱之下,水面之上绘有两只船,左船之上绘有三人,二人用竹竿撑起倾斜的鼎,一人微蹲;右船共有三人,仰首视鼎,一人欲伸竿助之。二船上方绘一鼎,鼎中有一龙头伸出,似已咬断绳索,鼎向左侧。画面上方刻绘指挥捞鼎活动的官员,上方空白处间绘有几只飞鸟。

四川江安魏晋墓二号石椁的“泗水捞鼎”图像,居于整幅图绘之右侧。左右两幅图均与秦王相关。左侧刻绘历史故事荆轲刺秦王,右侧刻绘秦皇泗水捞鼎。此幅“泗水捞鼎”图迥异于他图,刻绘简略,示意鲜明,图绘秦皇拉绳捞鼎,一龙腾水而出,噬咬系鼎之绳。右侧刻绘一游鱼,喻指鼎、龙乃自水出。两幅图绘交相呼应,互为诠释。展示出其迥异的风格。

梳理“泗水捞鼎”图像,为了方便说明比对,我们将上述六幅较为典型的图像表列如下:

序号名称年代构图方式核心要素其他要素说明图一邹城卧虎山西汉晚期或东汉早期鼎;龙斜桥立柱;二人托鼎;船;鱼鼎系断,鼎左倾图二南阳杨官寺东汉早期或中期组合式左侧下层四人拉绳;立柱;河流鼎系断,鼎右倾图三邹城高里村东汉中期单列式十四人(妇女)拉绳;鼎;龙单列式图像残缺悬绳;鼎;龙鼎系断,鼎右倾图四徐州贾汪区东汉晚期组合式,第三层拱桥立柱;桥中间一人,似秦皇;执棒监工;凤鸟;异兽鼎;龙拱桥立柱;凤凰;飞鸟鼎系断,鼎右倾图五嘉祥武氏祠东汉晚期单列式七人拉绳;鼎;龙十人拉绳;鼎系断,鼎右倾图六江安魏晋墓东汉晚期组合式居右侧斜桥立柱;车马与观看众人;二船托鼎;飞鸟;游鱼;捕鱼人一人拉绳;鼎;龙游鱼绳未断,鼎未倾

由上表可见,汉代画像石刻是一种示意性图像艺术,“泗水捞鼎”图像注重绘画之示意性特质,并非勾勒流动性的“捞鼎”活动场面,“泗水捞鼎”的故事题材也是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所滋生。上列诸图之中,基本涵括了“泗水捞鼎”图像的基本要素:立柱、拉鼎、龙见绝系、游鱼戏水等等,其中“拉鼎、龙见绝系”又是“泗水捞鼎”图之必须。在汉代众多此类图像中,虽其他因素辗转变迁、屡有增减,拉鼎与龙见也形态各异,但是“拉鼎”与“龙见绝系”却毫无例外的传承下来,成为判定“泗水捞鼎”图的标识,表征着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虽不断丰富或屡屡增饰,但是故事的核心因素并不会轻易丢弃。

三、故事与图像:“泗水捞鼎”之政治预言揭示

如果说泗水捞鼎故事见诸《史记》,其记载距离史迁之时,尚未久远,出于编造尚不能确信的话,那么,捞鼎之图,“龙见绝系”却无疑是汉人杜撰的政治神话了。

不过,“九鼎”之说,或本属子虚乌有,则“泗水捞鼎”一事更是怪说布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泗水》载:

周显王四十二年,九鼎沦没泗渊,秦始皇时而鼎见于斯水,始皇自以德合三代,大喜,使数千人没水求之,不得,所谓“鼎伏”也;亦云系而行之,未出,龙齿啮断其系。故语曰:“称乐大早绝鼎系。”当是孟浪之传耳。⑫

检视“泗水捞鼎”的图像,“龙见绝系”成了该图像最核心的要素,而鼎与捞鼎者只是辅助的景象。将泗水、鼎、龙组合起来考察,这则传说分明就是一则谶纬符命之言。

众所周知,鼎乃传国之符瑞,立国之重器,遭圣则兴,德衰则迁,相传“夏德衰,鼎迁于殷,殷德衰,鼎迁于周”⑬。故而,古人认为,只有有德之君方能拥有它。秦皇于泗水捞鼎,龙见绝系,秦将失去宝鼎,这也就意味着秦将失去国家政权。同时,“龙见绝系”,登鼎之龙噬断系鼎之绳,意在言明龙作为后起真命天子的化身,不仅可以使秦失去王权,更能够从秦的手中夺得王权,从而成为新的圣德与天命的标尺。

这则蓄意造作而广泛传播的谶言,其直接受益者,便是汉高祖刘邦。“泗水捞鼎”,“龙见绝系”,不仅泗水暗指刘邦,而那条泗水之龙也是影射刘邦本人。

其实,《史记》所载,周鼎之失,没入泗水。秦皇捞鼎,远在泗水,此事便已可疑。据郦道元《水经注》,泗水出鲁卞县北山,西南过鲁县北,又西过瑕丘县东,又过平阳县西、高平县西、湖陆县南,又东过沛县东,又东南过彭城县东北。⑭从秦国都城——咸阳至高祖故乡——沛县、彭城之间,途径渭水、洛水、睢水,偏偏载记周鼎没入泗水,加之秦始皇到彭城“泗水捞鼎”不得,而汉高祖刘邦偏偏做过泗水亭长,⑮岂不巧合过甚?如此巧合,无非意在言明,高祖乃神龙转世,真龙天子,刘邦就是那条“登鼎”的泗水之龙。

稽考史籍,神化圣人之诞生,乃是史家惯用的伎俩,沈约撰《宋书·符瑞志》,将传说中三皇五帝至南朝宋历代君王降生之祥瑞符命搜罗总汇,载记在册,既是显证,此无需赘言。圣人自神其身,在古代社会迷信风行、符瑞思想极其浓厚之时,确实能够自造舆论、迷惑众人,获取归附与支持。高祖起于垄亩之间,既无血统之尊,亦无萌荫之功,自造符命,自神为龙,是他获得政治支持的有效途径。《史记·高祖本纪》载: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阪,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⑯

关于这一神异诞生的历史故事,敷衍流传,影响很大,汉代画像石刻也以图像的形式将其刻绘描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山东嘉祥武氏祠这幅“神龙转世”汉代画像石刻(图七)。此图位于祠堂左边石室第五幅画像之中,该画像分为三层,下层即刻绘刘邦神龙转世的图像。画像中部绘一年轻女子,头饰倭堕髻,右手支撑头部,腹部高高隆起,卧息于地。其身有一蛇缠绕,上方绘有鲶鱼爬行,蜻蜓飞舞,两侧各一人手握一椎,作欲击之状。左上方绘羽人飞舞。众所周知,汉代画像石刻是示意性绘画,图绘年轻女子,右手支撑头,卧息于地,表明此乃梦境之事;女子身体之上有一蛇缠绕,且腹部高高凸起,表明其已与神龙交感,有孕在身;画面之上绘有鲶鱼、蜻蜓,表明发生的地点为大泽之地,天气为晦冥之天;二人持椎,表明太公亲见此事,欲驱赶缠身之神龙。整幅图绘与《史记》所载高祖神圣诞生传说契合无间,正是刘媪与神龙交感、神异诞生高祖故事的图像刻绘。

图七

当然,史传记载刘邦乃神龙转世,真龙天子的故事远不止这些。《史记·高祖本纪》载: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⑰

(高祖)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⑱

不过,最有影响的莫过于高祖斩蛇的故事:

高祖被酒,夜径泽(丰西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之,妪因忽不见。⑲

秦为白帝之子,为龙蛇;高祖为赤帝子,自然亦是龙蛇转世。考察高祖斩蛇的故事,发生在丰西泽,丰西泽在今丰县城西,与彭城县(今徐州)距离不远,秦时两地同属泗水郡,同处泗水流域。这样看来,斩蛇中的白帝子与赤帝子之战、捞鼎中秦皇与蛟龙之争均在泗水展开,其政治喻指不言自明。那失德的秦皇,那揭竿而起的刘邦,在秦汉易代之际,不正是这样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王鼎争夺之战吗?

可见,鼎喻王权,惟有德者居之,而君主暴虐无德必将失之。秦用峻法,致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秦末刘氏揭竿而起,争鼎天下。“泗水捞鼎”的故事发生在泗水,登鼎之龙把系鼎之绳咬断,使鼎沉没,显然表明神龙将会使秦失去鼎(王权)。龙即成为讨伐暴君、摧枯拉朽、扭转乾坤的新兴力量,而其代表无疑便是高祖刘邦。连缀“泗水”“登鼎”神龙”诸语汇,岂非谶言而何?

四、受命与符瑞:泗水捞鼎故事的终结

《周易·观卦·彖辞》曰:“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⑳刘邦起于民间,处于秦、汉易代之际,靠武力“征诛”而争天下,其“神道设教”,自神其身,造作天命符瑞,以愚天下,从而获得支持便是最有效的途径。因此,“泗水捞鼎”故事的造作与传播,刘邦神龙转世传说的敷衍与附会,还有诸如斩蛇说、天子气㉑、五星连聚㉒等诸多符瑞之说的造作,不过是刘邦集团争鼎天下的策略与手段,其目的是邀天命而示天下,制造舆论,以期取得政治上的优势。

不过,秦始皇“泗水捞鼎”,见诸史籍,虽或出于传说或编造,但在汉代符瑞思想流行的神学迷雾之中,仍被广泛“信奉”。且勿论“泗水捞鼎”图像的大量刻绘,从西汉中后期一直持续到东汉末期,即便是文帝、武帝也欲仿效秦皇而出周鼎。

先是,汉文帝之时,欲效秦始皇出周鼎而不得。《史记·封禅书》载方士新垣平言曰:“周鼎亡在泗水中,今河溢通泗,臣望东北汾阴直有金宝气,意周鼎其出乎?兆见而不迎则不至。”㉓于是,文帝“使使治庙于汾阴南,临河,欲祠出周鼎”㉔,但由于方士新垣平“气神”诈伪之事败露,周鼎一事不了了之。此事虽属方士欺君媚上之术,但亦可见汉人对鼎没泗水及始皇捞鼎泗水的故事是深信不疑的,这其中当然包含着历代帝王对周鼎深深的企羡之情。

接着,武帝之时,得大鼎而自认为是周鼎。“汾阴巫锦……得鼎。鼎大异于众鼎,文镂无款识……天子使使验问巫锦得鼎无奸诈,乃以礼祠,迎鼎至甘泉。有司皆曰: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鬺烹上帝鬼神。遭圣则兴,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伏而不见。今鼎至甘泉,光润龙变,承休无疆。惟受命而帝者心知其意而合德焉。鼎宜见于祖祢,藏于帝廷,以合明应。”㉕此鼎得自汾阴,无论来历如何,至少,方士与有司所奏还是将其当做周鼎的。没入泗水的周鼎缘何会出现在汾阴,新垣平德解释是“河溢通泗”。无论此鼎是不是那没入泗水的周鼎,武帝自然更愿意将其视之为“德合三代、承休无疆”的周鼎,藉此向天下昭告其统治上则合于天命,下则德泽万民。于是武帝“赦天下,大酺五日”㉖,改年号为“元鼎”。

至此,文帝“治庙汾阴南”,企图得到而未得之神鼎,武帝时在方士的帮助下,得到了。至此,捞鼎的故事终于划上句号。

可见,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刘氏集团对“泗水捞鼎”故事的编造、文帝欲效秦始皇出周鼎而不得以及武帝得大鼎而视之为周鼎,历代帝王对鼎的企羡与追慕无非是对王权的倚重的外化表现。作为天命转移之鼎,作为政治符号之符瑞,无非是圣人“神道设教”,精心编制的一套政治谎言而已。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①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4页。

②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春秋·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02-603页。

③④⑤⑦⑯⑰⑱⑲㉓㉔㉕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48页,第465页,第1365页,第218页,第341页,第342页,第343页,第347页,第1383页,第1383页,第1392页。

⑥虞荔《鼎录》[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邹城市文物管理局《山东邹城市卧虎山汉画像石墓》[J],《考古》,1999年第6期。

⑨河南省文物工作队《河南南阳杨官寺汉画像石墓发掘报告》[N],《考古学报》,1963第1期。

⑩邹城市文物管理处《山东邹城市高里乡高里村画像石墓》[J],《文物》,1994年第6期。

⑪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画像石全集》(第一集)[C],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版,第21页。

⑫⑭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145页,第2095-2145页。

⑬㉖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225页,第181页。

⑮《史记·高祖本纪》曰:“(高祖)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见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342页。

⑳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7页。

㉑《史记·高祖本纪》曰:“秦始皇帝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东游以厌之。又高帝隐于芒、砀山泽之间,吕后常知其处。高帝怪问之,对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知之。’”见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348页。

㉒《汉书·天文志》曰:“汉元年十月,五星聚于东井,以历推之,从岁星也。此高皇帝受命之符也。故客谓张耳曰:‘东井,秦地。汉王入秦,五星从岁星聚,当以义取天下。’”见班固《汉书》[M],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301页。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先唐符瑞文化研究”(项目编号:13BZW057)、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汉魏六朝符瑞文化与文学”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九鼎泗水高祖
九鼎
湖南九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九鼎
湖南九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泗水变迁与春秋晚期、战国时期泗水流域内外的大国趋势——兼论泗上十二诸侯之宋、薛、邳的灭亡
泗水流经这片土地
印尼·泗水
印尼·泗水
牵手“袖珍之恋”, 我们的爱情高高在上
牵手“袖珍之恋”,我们的爱情高高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