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研发与我国研发产业的空间变系数计量分析
2015-12-30张建伟博士张吉献教授通讯作者安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 张建伟 博士 张吉献 教授 通讯作者(安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河南安阳 455000)
研发产业是指从事研发活动的专业或非专业组织与企业为满足各产业部门的生产需求而提供研发产品与行业的总和(杜德斌,2009)。目前,关于研发产业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概念辨析(高汝熹等,2001)、综合评价(任伟宏,2008)、发展环境评价及比较(韩霞,2009)、研发产业对城市化、经济发展及产业的影响(张建伟等,2011)、研发产业的影响因素(张建伟等,2011)、研发产业的空间差异(王承云,2010)等方面。另一方面,欧美国家为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的研发资源,减少成本和风险,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根据科技实力、人才资源及物质资源的状况,在全球安排研发活动。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外资研发是否促进了我国创新能力的提升一直存在许多争论:一些研究认为外资研发可以通过人才流动、管理示范效应及与外资机构合作等方式获得本地企业创新能力(谢建国,2010);另一些研究则认为外资研发造成了人才流失,稀缺资源从更有用的领域分流出去;随着研究的深入,很多研究发现外资研发对东道国创新能力的影响与当地企业的吸收能力有关(陈钰芬,2008)。只有当地企业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才可将外资研发溢出的知识内生化,才能真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总之,先前的外资研发与创新关系的相关研究主要从时间维进行分析,外资研发对创新作用的空间差异探讨较少。本研究拟通过ESDA及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在对外资研发及研发产业空间集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外资研发对研发产业作用的空间差异性进行研究,对了解外资研发与东道国企业的创新能力的关系,更好地利用外资研发促进本地区的创新能力的提升及研发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指标体系的选取。本研究的数据全部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2013)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0-2013),研究范围为除我国西藏、香港、澳门及台湾省外的30个省市。本研究采用国外重要检索工具检索的论文数量、专利授权数量、技术市场成交金额表示研发产业水平,以研发投资中来源于国外的部分表征外资研发水平。
研究方法。首先采用突变级数法将研发产业的三个指标合为一个指标分析研发产业水平,然后采用空间自相关的方法观察研发产业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与否,以确定是否可以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最后采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GWR模型揭示外资研发对我国研发产业的区域差异。
空间计量经济实证分析
(一)空间自相关与集聚分析
由于收集的数据量级不同,首先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另外,为了消除数据的波动性对模型的影响,本研究的截面数据选取2010-2012年数据平均值。2010-2012年中国30个省市的研发产业和外资研发的Moran’s I指数依次分别为0.2538和0.0924,且Moran’s I指数的正态统计量Z值分别为2.3985和1.7312,均大于正态分布函数在0.05水平下的临界值(1.65),表明在省级空间尺度,研发产业较发达的省市倾向于与其他研发产业较发达的省市相邻近,而研发产业较弱省市倾向于与其他研发产业较弱的省域相邻近;而外资研发也是如此。
(二)空间变系数回归分析
首先,先将2010-2012年中国30个省市的研发产业和外资研发表示为:
式(1)中,RDi表示各省市研发产业,FRD表示外资研发水平,βi为外资研发对研发产业的影响,εi为随机干扰项。
为了和局部回归进行比较分析,首先采用OLS模型进行常系数回归分析,2010-2012年调整R2仅为0.4439,说明运用OLS模型分析外资研发对研发产业的作用有限,仅解释了研发产业的44.39%。回归系数为0.6708,并且通过了1%显著水平的检验,说明外资研发对研发产业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外资研发每提高1%,研发产业相应就提高0.6708%。另外,基于常系数的OLS模型的拟合程度是非常低的,其解释能力仅有44.39%,采用基于常系数的OLS模型探讨外资研发对研发产业的作用,效果还是不理想。这是因为传统的常系数OLS模型是根据全域估计,认为外资研发对不同地方的作用是一样的,无法反映各个省市外资研发对研发产业的实际作用。
2010-2012年GWR模型中R2的值在0.13-0.63间变化,全局模型解释了研发产业的44.39%,而GWR模型最高解释了研发产业的63%,最低解释了研发产业的13%,30个省市中有22个省市的R2高于全局模型,剩下的省市绝大多数接近全局模型R2,71.33%的省市的局部模型比全局模型更好地模拟了数据,其余局部模型和全局模型的拟合度接近(见表1)。新疆、青海、宁夏、云南、甘肃、重庆、四川及陕西拟合度较低,这些省市主要是西部省市,科技基础较弱,和外资的技术水平有较大差距,外资研发的知识溢出效应不能充分发挥,其研发产业主要受到其它因素的制约,而模型没有考虑这些因素。
从外资研发对研发产业作用的排序看,西部一些省市表现突出,大多位于前列,而中部地区居中,东北三省及京津冀排序最靠后。其中,广东排名第3,而江浙沪分列18、12及15,北京和天津排名分别为26和27(见表1)。这主要由于创新环境、市场化程度及创新的类型不同造成的。为了更清晰地表示外资研发对研发产业作用的空间格局变化,采用分层聚类的方法进行聚类,共分为四个类别,分别为:高、较高、一般及低。外资研发对我国研发产业作用的空间格局从南到北大致呈“梯形”分布。
表1 研发产业与外资研发的GWR估计结果
图1 外资研发对我国研发产业影响的空间差异图
外资研发对研发产业作用高的省市仅有海南,其外资研发水平和研发产业水平都是非常低的,但是外资研发对其研发产业的作用却大于1,说明海南省对外资研发重视还处于初级阶段,外资研发和研发产业都较小,但其边际值相对最大,因而出现外资研发对研发产业作用最高的现象。这样的现象也出现在其它类别,尤其是较高类别中的发展相对较晚的一些西部省市。
较高的省市有广东、广西和云南。广西及云南和海南一样,外资研发及研发产业都较弱,但是其边际效应相对最大。而广东属于发展较早的省市,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科技发展的各方面机制和环境已日趋完善。表征研发产业的专利及技术市场交易额与外商投资、工业发展密切相关,其外资研发对研发产业的作用接近1,仍然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应进一步完善外商内外资企业的交流机制,营造交流互动的文化氛围。近年来,广东大力推动以研发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战略,不仅大幅增加财政科技投入总量,提高投入强度,还及时优化财政科技投入构成,不断出台和完善各种促进科技发展的政策和制度,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积极引进或培养科技人才,因此极大促进了科技成果的显著增加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使得科技创新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卢跃东等,2013)。
一般的省市有贵州、福建、湖南、江西、四川、重庆、新疆、浙江,其余省市外资研发对研发产业作用低(见图1)。一般类型及低类型的省市又可以分为这样两类:发展较早,外资研发进入较早的一些省市,比如东北三省、北京、天津、江苏、浙江、福建等省市外资研发进入较早,外资研发的边际效应开始下降,一方面还应该鼓励外资设立研发机构,同时更多从制度层面引导,加强内外资的合作交流,营造合作交流创新环境。另外一些省市比如北京等省市主要侧重于基础研究而忽视成果的经济效益,而外资研发倾向于实践应用,这也是造成外资研发对研发产业作用一般的原因。另一类是内蒙古、宁夏、甘肃及河南等中西部地区,科技投入规模和总体发展环境都十分薄弱,与外资研发在技术上存在较大差距,较难充分利用外资的研发溢出效应,虽然这些省市处于初步阶段,应该鼓励外资研发,但是如果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没有相应的提高,外资研发对研发产业的作用也不能很好地发挥。
结论与讨论
2010-2012年外资研发及我国研发产业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集聚态势,在空间上呈现高高邻近或低低邻近;外资研发对研发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正面影响,所以要对外资研发持积极的态度,从制度环境及文化氛围等方面加强外资研发机构与本地企业的交流互动,充分发挥外资研发的积极作用;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73%的省市的拟合度高于OLS方程,其余省市也都接近于OLS方程的拟合度,说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更好地模拟了数据;外资研发对我国研发产业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从南到北大致呈“梯形”分布,市场化程度、自身的科技基础、创新环境等因素是造成这种差异性的重要原因。
总之,造成外资研发对我国研发产业作用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研究仅仅是考察了外资研发对研发产业的影响,所得到的效率值是相对的,表明的只是各省市外资研发对研发产业的作用是具有差异的,旨在提出一种评价方法。识别外资研发在研发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探索制约外资研发作用于研发产业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合理引导这些因素的作用,提高外资研发的知识溢出效果和现实影响,将是下一步研究中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1.杜德斌.跨国公司在华研发:发展、影响及对策研究[J].科学出版社,2009
2.高汝熹,张国安,谢曙光.上海R&D产业发展前景[J].上海经济研究,2001(9)
3.任伟宏,黄鲁成.研发产业发展水平评价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8.26(3)
4.韩霞.北京和上海研发产业发展环境比较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9(6)
5.张建伟,杜德斌,张战仁.研发产业与城市化互动视角下研发城市的构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5)
6.张建伟,杜德斌,张战仁.技术学习通道与上海研发产业的因果关联机制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1(4)
7.王承云.日本研发产业的空间集聚与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学报,2010.65(4)
8.谢建国.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的技术溢出[J].经济学,2006.5(4)
9.陈钰芬,陈劲.FD I技术外溢、吸收能力和人力资本关系的文献综述[ J].科研管理,2008.29(1)
10.卢跃东,沈圆,段忠贤.我国省级行政区域财政科技投入产出绩效评价研究[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3.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