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袋子”最厚实的城市TOP10
2015-12-30
“钱袋子”最厚实的城市TOP10
继去年推出《2013年中国城市财力50强排行榜》之后,标准排名研究院今年继续《2014年中国城市财力50强排行榜》。榜单选自全国292个地级以上城市的2014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数值。其数据来源均为各城市财政局或政务网,尤其是地方两会上官方的《关于XX市201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5年本级预算草案的报告》。
影响一个城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排名的因素主要有:城市行政级别和规模、与GDP相对应的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选择、财政税收体制以及当年的偶发因素等等。
经过梳理发现,2014年全国各城市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普遍下行。尤其是那些以传统过剩重工业为产业支撑的城市,收入下滑明显;而那些产业结构比较多元、消费规模较大的城市,收入则更为平稳。
究其原因,除了受宏观经济的影响,也有部分减税减费的因素。这表明,各城市加强了对财政收入质量的追求,一定程度上挤压了部分往年因财政空转、虚增非税收入带来的“收入水分”。对财政收入质量的追求,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这其中,资源型城市的财政收入波动尤为明显。比如鄂尔多斯因为煤价降低导致财政预算收入少了10亿元,相当于一个县一年的财政预算收入,而位次也从2013年的第25位下降到现在的第32位;再如唐山市随着国家治理雾霾的深入,当地的“削钢”行动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令唐山的位次从2013年的第38降到了2014年的第43名。
以地区差异分析,东北三省多年来产业以传统重工业为主、民营经济比重较低、服务业相对不活跃,石油等重要工业品价格下跌明显,房地产的不景气,都使得这些省份的城市主体税种增长疲弱,甚至出现负增长。中西部的安徽、广西、四川、云南、湖南等省份的城市原来多依靠投资拉动增长,在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的背景下,产业投资增速下滑;加上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使得这些地区城市的财政收入增速下滑明显。东部如广东、上海、浙江、北京、江苏等地城市,仍能保持较平稳的增长。原因是这些地区城市的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占比较高,对税收增长贡献明显;产业最先进行转型升级的已有成效;常住人口基数大,消费稳定,财政收入增长稳定。
反映到榜单上,我们可以看到:总体而言,与2013年相比,2014年的前十名顺序没有变化,在数值上,这10个城市均突破了千亿元的大关,2013年,突破这一数值的仅7个城市。第二梯队当中,2013年位居前列来自东北的大连、沈阳此番位次有所下降。在50强榜单中,沿海的江苏省有10个城市入选,山东省有6个城市,浙江省有7个城市,广东省有5个城市,福建省有3个城市。而青海、甘肃、宁夏、西藏、广西等西部省区则依然没有城市入榜。
榜单的背后,是收入增速的放缓、土地出让收入的分化,使得部分地区收支矛盾进一步加剧。而我们知道,城市财力是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一个数据,因为民生的支出就源自这个“钱袋子”。但花钱的地方仍有很多,如民生领域要加大投入力度,经济下行需继续减税清费,城镇化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出更多要求,公务员事业单位养老改革需要更多财政资金投入等。
2014年中国大陆城市财力10强排行榜(单位:亿元)
2014年中国地级城市财力10强排行榜(单位:亿元)
易军新任住建部常务副部长
多个消息源向本刊确认,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董事长易军将调至住建部担任常务副部长,即住建部第一副部长,重点负责城市规划等领域,目前只差中组部任命。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是由国资委监管的53家副部级央企之一,易军虽属平级调动,但实权略有上升,住建部常务副部长是住建部第一副部长,略高于陈大卫、齐骥和王宁三位副部长。从易军的履历来看,1960年出生于湖南,1982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大学(现重庆大学)工民建专业。毕业后就进入中建建筑承包公司从基层技术员做起,逐步担任项目管理工作。2001年3月起任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从此进入中建核心领导层,无论从工程质量管控,还是建筑市场的开拓,易军都是一名资深老将。
易军拥有专业的建筑和地产背景。一位接近易军的人士透露,易军27岁时主持的项目就获得了“鲁班奖”。易军在任职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时,他主导从二级市场上回购公司A股股票,用于对公司高管进行股权激励,此举争议颇大,是央企中的一大创新。此外,中建集团对城镇化的探索,也为易军积累了丰富的一线经验。
根据住建部的内部职能安排,易军将作为住建部第一副部长,分管城市规划等。有创新精神,有实战经验,同时具备专业素质,在副部长的空缺已经持续了9个多月后,住建部也急需易军这样“内行人”来承担起这一重任,中央组织部任命易军作为住建部副部长恰逢其时。
李光耀如何实现“居者有其屋”
李光耀先生留下的政治遗产颇多,令世人赞赏最多的肯定还是他的“居者有其屋”房产政策。
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在房地产市场上的差异十分明显。新加坡约有500万人口,土地面积仅有700平方公里,低于中国香港的1100平方公里,因此人口密度略高于中国香港,居于世界第二,仅次于摩纳哥。新加坡最近的房地产市场非常火爆,《经济学人》在2012年3月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新加坡的房价被高估60%,甚至高于香港的58%。但是在新加坡并没有感觉到普通民众对房价泡沫有过多的抱怨,这要归功于新加坡政府的公共房屋政策——组屋制。
1960年,新加坡刚刚独立,整个社会发展比较落后,政府财力有限,民众住房条件比较差。李光耀推出组屋制度,当时提出的口号是要实现新加坡人“居者有其屋”。1960年2月,旨在发展公共住房、提高居民生活环境的建屋局正式成立。据其估测,20世纪60年代初的新加坡,约有30万人蜗居在郊区的贫民窟和窝棚内,25万人则挤居在市区肮脏的店铺中。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60年起,新加坡政府制定了“五年建屋计划”,开始大规模兴建低价住房,并将建成的房子租给低收入家庭。五年间,政府共建造了5.4万套公共组屋。1964年,政府开始推行住房自有化政策,鼓励中低收入阶层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组屋。1974~1982年,建屋局开始兴建针对中等收入群体的公寓,并将这种做法一直延续至今。到今年4月,新加坡组屋数量已经突破了100万套,目前,超过85%的居民都生活在政府的公屋中,新加坡人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的梦想。
更关键的是,新加坡政府不以土地买卖或者房地产市场收益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以解决人民的住房需求为先,实行政府补贴住房的政策。新加坡组屋都是新加坡政府投资,统一定价,新加坡建屋发展局承担建筑。第二,新加坡的组屋往往都在黄金地段,小区泳池等配套齐全,政府还会定期制定组屋区更新计划。普通的新加坡公民在成年之后即可申请购买组屋,结婚后家庭月收入在1万新元(8000美元)以下,就可购买组屋入住,收入上限远高于中国香港公屋(4口之家收入需约2000美元以下),因此惠众甚广。新加坡组屋的房价只有周围私宅房价的一半甚至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