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贸易协定网络对国际R&D 溢出的影响—基于42国面板数据的分析

2015-12-30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长沙410079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17期
关键词:贸易协定距离贸易

■ 郭 俊(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长沙 410079)

引言

区域贸易协定网络的快速扩散在最近十年得到了广泛关注,虽然区域贸易协定最初设置目的是用来降低进出口关税以促进国家或地区间的商品贸易,但是最近的区域贸易协定开始尝试更深层的综合。诸多关于投资自由化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被纳入到区域贸易协定里进行讨论(Baldwin,2011)。早期的关于区域贸易协定经济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它的静态效应,比如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Viner,1980),最近的相关研究开始转向区域贸易协定网络的动态效应,如Bustos(2011)估量了南美共同市场协议对阿根廷公司的技术投入影响,发现由于巴西关税下调对阿根廷公司的科技支出和创新指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一些研究发现国际R&D 溢出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弱。如Keller(2001)的研究结果表明,G7 国家的技术溢出显著地受到了地理距离的影响,而且其影响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逐渐减少。Keller(2002)基于地理距离和大陆架地理相邻而引入地理空间因素的研究也得出了国际R&D 溢出局域化的结论。Keller(2002)通过对Hanson(2002)关于贸易流量随地理距离呈现衰减模式的结论进行了比较分析,质疑在控制了地理距离对技术溢出的影响后,是否还留给贸易流量以解释空间。Fracasso 和Marzetti(2013)尝试对Keller(2002)的观点进行验证,在考虑地理距离计算国际R&D 存量的同时,引入贸易因素以评估贸易是否依然与R&D 溢出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其研究结果支持Keller(2002)的观点:存在溢出地理效应的同时,贸易开放度依然促进国际R&D 溢出。

作为对问题的进一步探索,本文在Fracasso 和Marzetti(2013)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区域贸易协定网络,以研究区域贸易协定网络是否能够对国际R&D 溢出地理效应进行解释。在一些研究中,结论显示签订区域贸易协定的发展中国家从国际技术外溢中收 获 更 多。如Luintel(2004)认为美国在获取国际R&D 溢出效应中是一个完全的损失者,而Krammer和Marius(2008)也发现转型国家比西方发达国家更能从国际R&D 溢出中获益。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World Economic Outlook(1998)的报告,把知识吸收国样本划分为三个类别:先进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其中先进国家有27 个国家,15个发展中国家(包含转型国家),总共42个国家,通过他们之间签订的区域贸易协定网络来研究不同类型国家从国际R&D 溢出中获益程度是否存在差异。为了完成上述研究,文章接下来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将对模型和数据予以说明;第三部分对模型的结果进行分析;最后给出结论和建议。

研究模型和数据

(一)区域贸易协定网络分析

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来处理分析区域贸易协定网络关系。区域贸易协议数据是由4 2 个国家或地区在2002-2011年间签订生效的协议数组成,每个国家为一个节点,为了量化每个节点与其他节点之间的关系,文中引入中间中心度来衡量(见图1)。中间中心度刻画的是一个节点控制网络中其他节点之间交往的能力,它不仅与相邻点间的直接关系有关,还依赖于行动者与网络中其他所有节点之间的关系。

关于中间中心度的测量,我们假设任意两点之间存在的捷径数目用f来表示,第三个点能够控制此两点的交往能力用c(i)来表示,两点之间存在的经过点i的捷径数用f(i)来表示。对于任意两点j和k来说,i位于j和k之间捷径上的概率为: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

图1 区域贸易协议网络关系

把点i对应在图1中所有点的中心度加在一起,就得到该点的绝对中间中心度。用公式表示为:

中间中心度测量的是国家或地区对协议间相互关系控制的程度,如果一个节点的中间中心度越高,则该点就能凭借其自身的“核心”位置而吸纳贸易协定网络中优势信息资源,并辐射到整个贸易协定网络,促进国际R&D溢出。在Ucinet软件中,点的中间中心度可以方便地测算出来。

(二)实证模型构建

本文沿用了Coe and Helpman(1995)类似的建模思路,采用Keller(2002)指数函数形式对国外资本存量进行加权计算国外R&D存量,引入人力资本的影响作用,非线性回归模型加入了考虑距离衰减的溢出与区域贸易协议网络中心度Mit的交叉项,模型的表达形式为:

其中,αi,β和δ都为要估计的参数,Hit是指本国人力资本投入,代表着一国的吸收能力,εit为误差项。αi表示国家的固定效应,βh是人力资源对生产率的影响,βd是国内R&D存量对生产率的影响,δ是地理距离影响因子,βf是国外R&D存量对生产率的影响。如果R&D溢出只受到地理距离的驱动,那么βm理论上应等于0;如果βm为正值,则区域贸易协议增加了距离加权下国外R&D存量对本国TFP的弹性。

引入虚拟变量dum来区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引入了时间固定效应αt控制住给定年份对所有样本的固定冲击(如经济周期)。则非线性估计模型为:

其中,dum为虚拟变量,发达国家值为1,其他国家值为0,β(1)表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TFP存在的区别,β(2)体现了发达国家相对于发展中国家从国外R&D存量溢出差异,εit为误差项。

考虑区域贸易协议的影响时,扩展模型如下:

βm衡量了考虑区域贸易协定网络效应后的溢出强度。

本文采用的指标以及各指标的计算方法如下:

全要素生产率(Fit)。我们选取了样本国家从2002-2011年的全要素生产率(Fit),Fit定义为产出减去的劳动和资本投入要素份额作为权数的加权平均的对数,由PWT.8利用Tornqvist指数法计算而来。本文通过美国以2005=1对生产率进行标准化,其他国家都以美国为基准(Robert Inklaar和Marcel P.Timmer,2013)计算而得。

人力资本水平(Hit)。我们采用Barro和Lee(2011)文中的数据,用十五岁以上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衡量,平均受教育年限是用来衡量人力资本的,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反应一国的吸收能力,而吸收能力影响一国对国外R&D存量的利用。

区域贸易协定网络中心度(Mit)。其数据来源于WTO区域贸易协定,网络中心度通过Ucinet计算获得。

国家间距离(Dij)。采用国与国首都的航空距离为衡量方式,数据来源于网址distancefromto.com,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后,用各距离除以平均距离。GDP为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来源于世界发展银行,单位为现价美元。以上所有数据若有残缺的,用插值法与外推法进行补充。另外,中国台湾的GDP来源于TED(由于世界银行内未统计中国台湾的数据)。

各数据特征如表1所示。TFP最小值为0.1805465,而最大值为1.605466。平均受教育年限最小值为4.8年,最大值为13年,体现了各国教育水平存在差异,从而反应一国吸收能力的差别。各国国内资本存量相差特别大,因此方差也特别大。协定网络中间中心度各国的差距明显。

从表2的结果来看,区域贸易协定对国际R&D溢出弹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一结果说明区域贸易协定的网络中心度对距离加权下国外R&D存量对本国TFP的弹性存在显著影响。此结果与Jinji(2012)的结论一致,即区域贸易协定促进了国家间的知识溢出,肯定了对国际R&D溢出的积极作用。

由表2中模型回归结果可以看出,δ都为正,且回归效果显著。结果一致性地表明:知识溢出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而衰减,知识溢出呈现地理局域化的特征,即存在R&D溢出效应随距离衰减,R&D外溢具有地理局域化特征。这与Keller(2002)以及Fracasso和Marzetti(2013)的结果相一致。

可以看到本文扩散减半距离大于Keller(2001)(800-1900km)和Fracasso和Marzetti(2013)(1750-2600km)。这一结果一方面是因为Keller(2001)(800-1900km)和Fracasso和Marzetti(2013)是在OECD国家间展开的研究,本文扩大的样本而言,国家间平均距离增加很多。另一方面,这一结果也说明由于全球区域贸易协议网络的发展,地理对R&D外溢效应的大小逐渐减小,使得这个衰减距离逐渐变大。因此,结果也佐证了区域贸易协议发签订进程有助于扩大国际R&D外溢范围。

人力资本的系数显著大于零,与Keller(2004),Marius(2008),Vittucci(2012)等结果一致,肯定了吸收能力对一国使用国外R&D有积极的影响。国内R&D对TFP的作用与Keller(2002)的研究一样都呈现正向影响。

(三)实证结果分析

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对方程(3)及各种拓展进行估计,把区域网络协议网络作用于国际R&D的结果列入表2。

表2 RAT作用于国际R&D溢出的回归结果

从表2的结果可知,dum的系数β(1)为正,表明发达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高于发展中国家及转型国家的现状。而S f·dum的系数β(2)为负,表明发达国家的TFP从国际R&D外溢中的获益程度比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却要小,这与Luintel(2004)、Marius(2008)等的结果相一致。

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结论

本文以42个国家或地区2002-2011年的数据为样本,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非线性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检验区域贸易协定网络对国际R&D溢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区域贸易协定对国际R&D溢出弹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文章还发现国际R&D溢出具有地理局域化特征,国家距离越远,获得的其他国家R&D溢出效应越弱;发展中国家从国际R&D溢出获益要多于发达国家。

(二)政策启示

1.增加与其他国家在文化上的交流合作。欧盟由于成员比较一致的文化认同和地缘经济便利性,成为了高效、独立和健全的超国家性组织机构,其机制权责清晰,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旨在有效减少甚至消除内部经济发展和汇率变化的不稳定因素,增强整体区域的抗风险能力。欧洲理事会和欧洲委员会等组织机构的成立,能有效地保障各成员国之间的市场竞争有序性,协调发展各成员国的经济合作,增强各成员国以及整个欧盟抵抗风险的能力。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各政府间组织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在实际运行当中各方权责关系清晰明确,并且设立了有关机构,比如自由贸易区委员会、秘书处等,贸易争端解决机制设定清晰,且职权明确,为自由贸易区经济的高效平稳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东盟主导下的系列框架协议,各国间的经济合作目前还较松散,各方签订的贸易协议是各国间经济合作的纽带,但是还没有成立一个超国家的经济运行机构和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制度安排还不够完善,对成员国约束性不强。也因为没有设立超越国家的组织机构,所以成员国也无需让渡主权。在合作的具体运作中,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运作准则是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2.注重区域内与区域外两个模式贸易协定的协同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参与区域性贸易安排进程加快,区域内模式以区域经济一体化呈现出“三足鼎立”的态势为代表,其中有以欧盟为代表的北北水平型区域合作模式,以北美自由贸易区代表的南北垂直型模式,以及东亚地区的南南水平型模式。三者中前面两种模式的主导国家均为发达国家,并且与南南合作型的东亚自由贸易区在一体化程度方面各不相同,但都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功,区域贸易协定网络对区域内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以及服务自由化的驱动效应十分显著。通过大量经验研究显示,北北型和南北垂直型模式的经济发展互补性及其区域内市场依赖性更强,在短期内形成的贸易创造和经济增长效应更大。但是由于东亚地区以东盟为主导的区域内组织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具有相当的竞争性,各成员国贸易对外部市场依存度较高,其形成的区域贸易协定网络短期内积极效应不如前两种模式显著。

3.争取世界贸易协定格局发展中的主导权。欧盟的主要成员国家都是西方发达国家,其区域一体化组织以法、德为主导,各国经济水平比较接近,各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成员国之间贸易自由化逐步推进,区域内经济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额高达近70%。北美自由贸易区则是以美国这个超强经济大国为主导的区域经济组织,美国的经济运行在区域内占据主导和支配地位。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在经济基础和总体经济实力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也造成了墨西哥、加拿大对美国经济的依赖程度相互不平衡,美国作为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主要支撑力量也是必然的局面。在最近活跃的东亚地区,东亚经济一体化成为亚洲地区的代表,但是其核心主导力量不清晰,东盟运筹的东亚地区区域全面合作伙伴关系(RCEP)与美国在亚太地区不断推进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极大地推进了亚太地区RTA网络的进程,但是日本和韩国的不确定性,东盟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在主导权方面不太清晰,而中国凭借其经济实力相对雄厚似乎也可以成为其主导力量,地缘政治的复杂性和政治经济的微妙性使得东亚地区主导权的走向颇具战略意义,几个国家围绕主导权进行的博弈也将成为亚洲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RTA走向不可忽略的因素。

1.Baldwin,Richard.21st century regionalism:Filling the gap between 21st century trade and 20th century trade rules[J].World Trade Organizaion Staff Working Paper,ERSD-2011-08.

2.Viner,Jacob.The Customs Union Issue New York: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1980(6)

3.Bustos,Paula.Trade liberalization,exports,and technology upgrading:Evidence on the impact of MERCOSUR on Argentinian firm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1)

4.Wolfgang Keller.The Geography and Channels of Diffusion at The Words'Technology Frontier [R].NBER Working Paper,NO.8150,2001

5.Wolfgang Keller.Geographic Local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diffusion[R].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02(3)

6.Wolfgang Keller.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diffusion[R].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4(5)

7.Andrea Fracasso,Giuseppe Vittucci Marzetti.An empirical note on 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J].Empirical Economics,2013(1)

8.Andrea Fracasso,Giuseppe Vittucci Marzetti.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absorptive capacity and relative backwardness:a panel smooth transition regression model[J].Department of Economics,2012(5)

9.Kul B Luintel.Are 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 Costly for the US? [R].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Brunel University,2004(2)

10.Krammer,Marius Sorin.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 in transition countries:the impact of trade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IFW,working paper,NO.446,2008

11.约翰.科斯特.社会网络分析法[M].刘军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12.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3.刘军.整体网络分析讲义—UCINET软件实用指南[M].格致出版社,2009

14.David T.Coe and Elhanan Helpman.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5(39)

15.李小平,朱钟棣.国际贸易、R&D 溢出和生产率增长[J].经济研究,2006(2)

16.向希尧,蔡虹.跨国技术溢出网络结构分析与路径识别[J].科学学研究,2009(7)

猜你喜欢

贸易协定距离贸易
RCEP:中国称,世界最大贸易协定使其有了应对2022年挑战的“有力抓手”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RCEP:中国、东盟今天签署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贸易协定,并为印度敞开大门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算距离
贸易统计
从NAFTA到TPP:自由贸易协定竞争政策议题的晚近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区域贸易协定与世贸组织管辖权竞合与协调
贸易统计
距离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