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经济开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检验

2015-12-30暨南大学广州510632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13期
关键词:区际冗余度普适性

■ 龚 洁(暨南大学 广州 510632)

文献综述

由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国内市场统一,近期未有关于区域经济开放的研究。我国大部分学者未区分国家经济开放与区域经济开放,在测量国家经济开放度的指标中选取部分适合区域经济开放的指标来衡量区域经济开放,其中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是两个最常被采用的指标。

最早研究区域经济开放特定内涵的是赵伟,他在梳理工业化进程中的区域开放机理后,首次提出了区域二重开放理论,即区域经济开放可分为区际开放和国际开放两个层次。近年来,该理论已被大多学者采纳(程健等,2014)。赵伟和徐朝辉(2006)借鉴赵伟(2001)的区域二重开放理论,分别从贸易、资金、技术、观念等方面构建区际开放和国际开放指标,其后,程健等(2014)、周琳(2014)等总体上也从国际开放与区际开放两个角度构建指标体系,以评价甘肃省、重庆市和浙江省的经济开放水平。

综合以上分析,已有文献主要存在以下不足:第一,指标体系构建缺乏理论基础。学者们构建的指标体系各不相同,指标选取的随意性较强,指标层次的逻辑性较弱。第二,目前还未有文献从动态的角度构建经济开放指标体系。第三,已有文献仅关注如何构建区域经济开放指标体系,但构建的指标体系是否合理,测度结果是否有效等问题都未回答。

区域经济开放指标体系构建

(一)区域经济开放的概念内涵

结合已有文献,本文认为区域经济开放指某区域经济打破封闭,将其商品与生产要素与其他区域进行分配、交换,互相参与区域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及程度。经济开放具有丰富的内涵。

首先,区域经济开放的主体范围包括区域的全部经济活动。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早期以贸易开放度衡量经济开放,更多地是侧重于消费环节。但随着国际分工的逐步深化,以跨国公司为核心构建的全球生产网络将以生产为起点的经济活动在各区域进行优化配置,区域经济开放从以消费为主的开放演进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融为一体、相互交织的全方位开放。

其次,区域经济开放的内容范围不仅包括用于消费的商品,还包括用于生产的要素。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表明,商品分为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即服务,生产要素包括技术、资本和劳动等。

再次,区域经济开放从地理范围划分,可分为国际开放和区际开放。区际开放指度量某区域对国内所有其他区域的开放;国际开放为某区域对其他国家的开放。由于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区域开放主要体现为国际开放,并未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各区域间的市场开放存在显著差异,因此,研究区际开放是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开放必不可少的部分。

最后,区域经济开放是动态的,不仅指经济活动结果的开放,还包括经济活动过程的开放,后者影响着前者的现在及未来。经济活动结果的开放指某区域经济开放的确切结果,经济活动过程的开放指对经济开放过程的干预与限制。杨少文、熊启权(2014)测算中国经济开放度时提出了类似内涵—事前经济开放(即过程开放)和事后经济开放(结果经济开放),并指出未来研究方向是将两者结合。区域经济开放如同国家开放,经济过程开放是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开放过程的干预主要来自于政府,与我国区域政府的基本经济职能相对应,政府干预体现为宏观调控中利用投资支撑经济增长,提供公共品和服务中分配资源,市场监管缺位或过度(李春佳,2011)。同时,政府干预也是制度的具体体现,即通过经济控制维持基本的经济制度。另外,基础设施影响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是限制经济开放的重要因素,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调整分配结构、加快交换速度并提升消费水平(李平等,2011)。根据World Bank(1994)分类,通信、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作为物质资本直接参与经济活动,新经济增长理论等表明人力资本是经济活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能源、交通、通信和人力资本是广义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1 区域经济开放评价指标体系

表2 面板单位根检验结果

(二)区域经济开放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的目的在于构建一套可操作的并且在时间和空间上可比的指标体系。基于区域经济开放的概念内涵,本文从区际开放、国际开放、政府干预、基础设施限制四个维度共选取了22个指标构建区域经济开放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1。

实证检验

(一)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实证检验的研究对象选取中部六省即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和江西。样本期为1997-2014年,数据主要来源于各省1998-2014 年《统计年鉴》,部分来源于相应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等。同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指标数据赋权。

(二)指标体系合理性检验

参考徐涤龙、薛美荣(2014),指标体系合理性评价标准主要包括指标体系的独立性、冗余性和普适性。独立性指标之间相互独立,但经济系统内部影响错综复杂,很难做到指标完全独立。冗余性指标体系内不存在冗余的指标即高度相关的指标。普适性指标体系针对不同研究对象具有普遍适用性。

1.冗余度检验。指标体系冗余度(RD)常被用于衡量指标体系的独立性和冗余性。本文用平均相关系数测算指标体系的冗余性,具体计算公式为:

表3 面板协整检验结果

表4 式(5)估计结果

由于│rii│≤1,所以0≤RD≤1。而且指标间相关系数之和越小,RD 的值越小,表示指标体系的冗余信息越少。一般情况,指标体系冗余性能否接受是以RD=0.5为界,当RD<0.5时可以接受,否则不可以接受。用SPSS检验表1中各指标的相关系数,可得:

由式(2)可知,样本冗余度小于临界值0.5。因此,本文构建的经济开放评价指标体系是弱相关的,其冗余性可以接受。

2.灵敏度检验。指标体系灵敏度常被用于检查指标体系的普适性。灵敏度取值较小,说明评价结果对误差不敏感,指标体系较好。评价结果对指标Xi的灵敏度为:

评价结果对指标体系的灵敏度(SD)为各指标灵敏度的算术平均值,即:

与冗余度类似,指标体系中任何指标的微小变化都会使得评价结果发生改变,灵敏度不可能为0。一般认为,SD ≤5 是可以接受的,表明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普适性。根据(3)和(4)可得,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的SD=1.58,小于临界值5,表明其普适性较强。综上,表1中的区域经济开放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合理。

(三)指标体系测度结果有效性检验

杨丹萍和张冀(2011)等众多文献表明经济开放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所以本文采用面板单位根及协整检验研究经济开放指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验证本文指标体系测度结果的有效性。

为得到更加可靠的结果,本文同时使用了LLC、IPS、ADF 和PP 检验变量是否存在单位根,结果见表2。在所有的检验中均加入了截距项,并根据AIC法则确定滞后长度。由表2可知,各变量原值均为非平稳的,但其一阶差分值均平稳。

接下来进行协整检验以确定区域经济开放指数和经济增长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显示区域经济开放指数与经济增长之间确实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为更准确地估计区域经济开放指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建立如下回归方程:

其中αi、βi、εit分别表示固定效应、回归系数和随机误差项。

分别采用OLS、FMOLS和DOLS法对式(5)进行估计,估计结果见表4。

根据Kao &Chiang(2000)的研究结论,小样本情况下,DOLS 的估计结果优于OLS 和FMOLS,因此,应该依据DOLS 的估计结果分析。由表4 可知,DOLS估计结果中,不仅回归系数在10%的水平下显著为正,而且回归方程的R2达到0.737,说明区域经济开放指数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符合已有文献的研究结果。

所以,本文表1 中构建的指标体系测度结果有效。

结论

第一,区域经济开放是动态的,既包括结果开放,也包括过程开放。经济活动结果的开放指某区域经济开放的确切结果,经济过程的开放指某区域在其经济开放过程中受到的干预与限制。同时,结果开放可分为国际开放和区际开放,过程开放主要指政府干预和基础设施限制。

第二,构建的区域经济开放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合理。指标体系的冗余度和灵敏度分别为0.28 和1.58,均小于其临界值,表明指标体系冗余度较低,普适性较强,体系结构合理。

第三,构建的区域经济开放评价指标体系测度结果有效性较好。面板协整检验结果显示,区域经济开放促进了经济增长,与已有文献结论一致。

1.程健,邢,章彦姗.内陆地区经济开放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4(15)

2.李平,王春晖,于国才.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的文献综述[J].世界经济,2011(5)

3.徐涤龙,薛美荣.虚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测度效果检验[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12)

4.杨少文,熊启泉.1994-2011 年的中国经济开放度—基于G D P 份额法的测算[J].国际贸易问题,2014(3)

5.赵伟.区域开放:左右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主要因素[J].经济学家,2001(5)

猜你喜欢

区际冗余度普适性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视域下区际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研究
一种普适性的加权热带气旋风场重构方法
一种普适性LED屏智能参数配置系统设计
论区际刑事司法协助中证据之取得与评价
上海某基坑工程考虑冗余度的支撑体系设计
桥梁设计的冗余度分析
音乐教学中的普适性审美特征阐释
我国区际法律冲突解决机制研究
桥梁设计的冗余度分析
桥梁设计的冗余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