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度质量影响中国环境效率的实证研究

2015-12-30王冬理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长沙410006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27期
关键词:产权保护环境污染效率

■ 王冬理(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长沙 410006)

引言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然而由于对经济增长的过分关注忽视了环境保护,片面追求GDP 的增加,带来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同时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对环境质量的诉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更加关注环境的保护。环境效率是近年来对于地区环境质量的一个常用衡量指标,是以环境生产前沿面的决策单元为参照面,在保持投入产出不变的条件下,污染排放能在现有排污基础上减少的潜力(杨俊等,2010)。通常认为环境效率是在一定生产技术条件下,以每一单位的环境承载作为成本代价的前提,保证同样生产规模情况下,生产过程中需要的投入产出比。

目前对环境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关于环境效率的测算方法DEA 及SBM 的评价和环境效率测算(Watanabe和Tanaka,2007;Tone,2003)。其次是关于环境效率影响因素的对比和分析,主要影响因素有人均收入水平、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等(Managi,2009;王俊能,2010)。制度质量衡量了地区社会发展的整体软约束程度,反映了地区发展的整体质量环境和条件基础(郑辛迎,2013)。合理的制度安排能够有效促进区域内部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杨飞,2013;邵俊,2014),而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的提升则能够对环境效率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因此,考查制度质量对环境效率的影响机制和作用效果对合理安排地区制度和进一步提高环境效率都会产生积极意义。但是目前关于制度质量和环境效率之间影响的研究十分匮乏,基于此,本文尝试将制度质量和环境效率结合起来,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和检验。

制度质量影响环境效率机制分析

(一)制度质量通过技术创新影响环境效率

技术创新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技术突破和改进的重要渠道,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密切相关。合理的制度设计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支持,企业为满足现有制度安排必然会将资源进行重新配置,进一步改进生产工艺。而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改善能够有效促进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减少资源浪费和污染物的排放,使得地区环境效率得到提升。同时,健全优化的制度安排会引导消费者增加对环境友好型产品的偏好需求,能激发企业进行生产技术创新的动力。从而推动企业生产技术进步和环境效率的提高。

(二)制度质量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环境效率

产业结构调整是产业间与产业内资源的配置变动和转移的外在表现形式及直接结果。企业为满足制度安排而进行的资源再配置和要素投入的变动导致了生产性资源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流动和配比变化,进而影响到整体产业规模变动和产业结构比例变化。合理的制度安排和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共同作用的,其发展方向势必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支持。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推行要求制度安排要以环境资源协调发展为导向,将促使更多的资源向服务型的低能耗、低污染产业部门进行流转,从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地区环境质量改善(邵俊,2014)。

制度质量影响环境效率的实证检验

(一)模型设定及变量说明

根据已有文献对环境效率影响因素的估计,考虑到环境效率本身计算的特点和其间断点特征,本文选取中国2000-2012年期间30个省份(除西藏外)的面板数据进行计量估计。由于环境效率变化是一个动态积累的过程,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因此本文引入环境效率的一阶滞后项。更进一步考虑到产权保护对于技术发展和效率改进可能存在非线性影响,本文设定模型如下:

EEit为环境效率,PRit为产权保护水平;PR2it为产权保护平方项;GOVit为政府效率;Pgdpit为人均GDP;Indit为工业化程度;Trait为对外开放程度;Envit为环境污染治理投资;ξ表示随机误差项。

1.环境效率(EE)。对于环境效率的测度有不同的投入产出方向处理模式,径向和角度的;径向和非角度的;非径向和角度的;非径向和非角度的。径向是指投入或者产出按等比例缩减或放大以达到有效,角度是指分析时选择的投入或者产出方向(李静,2012)。Tone(2003)提出了非角度非径向的SBM模型来避免结果松弛性问题。本文利用该模型将固定资本投资、劳动力和能源使用作为投入,国内生产总值作为期望产出,工业三废作为非期望产出,对我国部分年份主要省市的环境效率进行测度,结果如表1所示。效率值0表示经济生产过程的绝对无效率,效率值1 代表了生产的前沿面。效率值和1 的接近程度体现了其环境效率和前沿面的接近程度。

2.制度质量:参考郑辛迎(2014)和张莉(2014)的研究,本文选取产权保护程度和政府效率作为制度质量衡量指标。产权保护程度用私人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当中的比重表示,其隐含假设为产权保护程度越好的地区,越能吸引私人投资者进行投资。政府效率利用政府投入产出比来进行量化,用地区当年财政支出占GDP比重来表示,比值越高说明同样的产出需要投入更多的财政资本,政府运作效率越低。在社会发展初期,产权保护能够为企业创新性生产提供壁垒,避免技术外溢,加强创新激励。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当创新难度加大时,过分的产权保护制约技术扩散将不利于社会生产(杨飞,2013)。文章初步预测产权保护和环境效率之间存在倒“U”关系。

表1 中国部分年份主要省市环境效率值

3.其他控制变量:

人均GDP:一方面,经济的发展要求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来提高产出,这必然会对环境造成压力,甚至会直接导致环境污染和破坏。另一方面,经济水平的提高为生产技术条件改进和环保技术进步提供了基础和资金保障,能够推动清洁生产技术开发和使用,也能够改善环保设施和条件,从而提高环境质量。

对外开放程度: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对外开放程度不同,对外贸易对经济和环境的作用也不尽相同。结构优化程度较高的经济贸易往来能够促进地区环境效率的提升,低产品附加值和环境污染型企业的引入与生产,则会对当地环境带来极大地破坏。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反映了地区政府在治理污染过程中的决心和力度,广泛且深入地治理会从环境污染的“末端”对污染进行规制,有效的环境污染治理能够显著改善地区环境效率;反之,一旦污染投资治理过程失真,其对环境效率改善则不能起到积极作用。

工业化程度:通常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越大,地区环境质量越差,即环境效率越偏离前沿面。但是在新兴工业化发展阶段,生产过程中积极创新,增加科技投入,不仅能够扩大生产规模,还能够减少污染,提高环境质量。

表2 样本数据变量的统计性描述

本文中所用数据来源于2000-2013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年鉴》和《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及《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资料核算1952-2004》等资料。同时为保证数据的可比性并提高估计准确程度,人均GDP 等数据均以2000年为基期,剔除了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具体统计性描述如表2所示。

(二)系统GMM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估计

由于模型解释变量中包含了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从而导致模型出现内生性问题,若使用普通OLS估计会使估计结果产生偏误。为了解决模型产生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选定系统GMM估计方法,估计结果如表3 所示。

估计结果显示,当前一期的地区环境效率和其滞后一阶项存在正相关关系,且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了前期环境效率能够对当期结果产生显著影响,也证明了环境效率是一个持续变化的动态提升和积累的过程。在制度质量代理变量中,依据回归结果(6),产权保护水平的一次项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在产权保护的初期阶段,产权保护工作越有效,越有利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和环境效率的提升。估计模型中引入产权二次项作为解释变量进行估计后,产权保护和环境效率存在倒“U”形关系,即在一定范围内,产权保护水平提高有助于环境效率提升。但是,一旦产权保护超过该临界值,更加繁复的产权界定将会增加环境保护过程中的交易费用和成本,当交易费用和生产成本远高于企业环境污染带来的处罚约束时,现实状况会迫使企业选择污染性生产,从而阻碍环境效率的提升。政府效率指标系数为负,结合该指标的定义,可以看到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越高,政府效率越低,越不利于环境效率的提升。说明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政府不应该强制性干预,应当尊重市场的力量,合理的市场导向能够推动清洁生产技术的进步。因此政府应当适当放权于市场,加强市场在环境保护和环境资源利用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结果(6)显示,人均GDP和环境效率正相关,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更有助于环境保护。一方面,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持续开展和环境效率的提高。对外开放程度的提升对环境效率的积极影响说明我国目前没有出现“污染天堂”现象,反而可以通过对外贸易减少国内污染产品的生产,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促进贸易结构的转变,避免污染性产品贸易,从而提升环境效率。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是国家用于环境污染治理的资金在GDP中所占比重的反映,从实证结果来看,环境污染投资治理对环境效率的改进产生了阻碍作用。这与我国目前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失真的状况密不可分(黄菁,2011;王鹏,2014)。污染治理投资结构配比不合理,需求和供给口径不一致等都影响到治理投入的效果和环境效率。从回归结果来看,工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例越高,工业化程度加深,有助于环境效率的提升。工业产出增加能够为企业生产工艺改进和技术改造提供资金支持,新型工业化道路当中科技和信息化程度提高也为清洁生产提供便利,有助于环境保护。

表3 系统GMM 动态面板估计结果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将制度质量纳入环境效率影响因素范畴之内,利用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了制度质量对我国环境效率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首先,制度质量的提高有助于环境效率的提升。产权界定存在一定的临界值,在临界值以内,产权界定明晰程度对环境效率存在正向影响;超过临界值,无效的产权界定会阻碍环境效率的提高。在产权界定明晰条件下,政府适当干预和行为的有效性也能够更好地进行环境污染投资治理,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其次,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资金支持和技术改进方面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东部地区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当地环境效率优于中西部地区的一个重要原因,经济发展有助于推动地区环保事业的开展。最后,企业科技研发对于环境效率产生的负面影响,反映了我国目前的企业技术进步集中于组织生产规模的扩大,忽略了对于生产工艺的改进和资源使用的提高。

结合研究结论,本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我国在不断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也应当关注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进一步完善产权的界定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软环境。此外,继续深化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促进第三产业和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在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过程中合理控制环境污染。另外,注重生产工艺改进,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逐步优化贸易模式和贸易质量,加大进出口产品中的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降低环境污染型产品的贸易数量。环境效率的提升是长期动态积累的过程,环境质量的提高需要多方面多角度的共同努力。

1.杨俊,邵汉华,胡军.中国环境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

2.Watanabe M,Tanaka K.Efficiency analysis of Chinese industry:a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J].Energy Policy,2007,35(12)

3.Tone K.Dealing with undesirable outputs in DEA:A slacks-based measure (SBM)approach[J].Presentation at NAPW III,Toronto,2004

4.Managi S,Hibiki A,Tsurumi T.Does trade openness improve environmental quality?[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9,58(3)

5.王俊能,许振成,胡习邦等.基于DEA 理论的中国区域环境效率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10(4)

6.郑辛迎,聂辉华.制度质量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13,89(5)

7.杨飞.制度质量与技术创新——基于中国 1997-2009年制造业数据的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3(5)

8.邵骏,张捷.产业结构服务化进程中的制度因素研究——基于全球27 个新兴工业化国家面板数据的比较分析[J].产经评论,2014,5(2)

9.李静.中国地区环境效率的差异与规制研究[ 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0.郑辛迎,方明月,聂辉华.市场范围,制度质量和企业一体化: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J].南开经济研究,2014(1)

11.张莉,黄汉民,郭苏文.制度质量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格兰杰因果分析——基于中国区域面板数据[J].华东经济管理,2014,28(2)

12.黄菁.环境污染治理与经济增长:模型与中国的经验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11(1)

13.王鹏,谢丽文.污染治理投资,企业技术创新与污染治理效率[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9)

猜你喜欢

产权保护环境污染效率
债务融资、产权保护和创新投入——来自民营上市公司的证据
加强农业环境污染防治的策略
论提高不动产产权保护精准度的若干问题
企业产权保护进行时
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应坚持三个原则
跟踪导练(一)2
“钱”、“事”脱节效率低
煤矿区环境污染及治理
治理城市环境污染的建议
提高讲解示范效率的几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