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通货紧缩的判定标准及其成因思考

2015-12-30江明伟南阳师范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27期
关键词:工业经济

■ 江明伟(南阳师范学院 河南南阳 473061)

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2002-2011年我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保持10.2%的高增长态势,2012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向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增长目标为7.5%,首次低于8%,由此可知我国经济增长开始放缓,增速面临下行压力。从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2014年7.4%的GDP同比增速创下自1990年以来的近24年最低。

在此背景下,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价,不再节节攀升,反而表现为下降,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2015年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8%,创2009年11月以来低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4.3%,为2009年10 月以来新低,这是CPI同比涨幅五年来首次跌破1%,PPI则连续35 个月持续为负。以上一系列数据引发了媒体及学者们对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过程中出现通货紧缩的担忧,那么我国的通缩风险是否已经到来?

通货紧缩的判定标准

尽管经济学家对通货紧缩的定义仍存在分歧,但普遍的观点认为,与通货膨胀相对,通货紧缩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的过程(刘明,2006)。根据这一定义,要想判定一国经济出现通缩,需从两个方面考量:一是物价水平的下跌,二是物价下跌持续的时间。本文选取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GDP deflator)、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等具体指标进行分析。

名义GDP和实际GDP 的增速之差反映出一个经济体的通胀状况。根据彭博社汇编的数据,截至2014年前三季度,GDP平减指数即名义GDP 与实际GDP 的比率已经自2011年下跌超过8%-1.1%。由于其计算中包括了一国所有产品与劳务的数量和价格信息,因此被看作为总物价水平一般性的衡量指标。这一最为综合的价格指数显示出我国目前温和的物价增长速度。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选取了一组具有代表性的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计算其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主要用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是整个国民经济价格体系的重要参照(魏琪嘉,2014)。本文选取2013年7 月到2015年2月CPI的月度数据,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2014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品价格增速逐步放缓,同比增幅均在2.5%以内,7 月份到11 月份CPI 同比增幅分别为2.3%、2%、1.6%、1.6%、1.4%,呈连续下降态势,但并不能判定我国经济出现了通缩。我国国内普遍认为,通货膨胀率持续下降并由正值变为负值,才意味着存在轻度通缩(王宇鹏等,2014),站在这一角度上,我国的CPI增速放缓,态势仍是正增长,因此,通货紧缩尚未出现。且在CPI选取的八大类商品中,食品类占比三分之一,权重最大,由于食品需求较稳定,故其价格的决定因素在于供给,易受农业生产情况,自然天气状况的影响,因此仅将包含了食品价格的CPI 作为判断一国经济通胀或通缩的唯一指标,可能会得出错误结论。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主要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PPI衡量生产环节价格水平,CPI 衡量消费环节的价格水平,根据价格传导规律,PPI 对CPI有一定的影响。本文选取2013年7月到2015年2 月PPI 的月度数据,如图2 所示。可以看出我国PPI指数持续为负,尤其是从2014年7 月份开始连续下降且跌幅较大。尽管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继续下降可以归因于受国际大宗商品(能源、铁矿石等初级产品)价格下跌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时间的PPI 指数为负,反映了在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产业结构逐步调整的过程中,工业、制造业领域出现的结构性通缩。

此外,一些学者认为通货紧缩是货币原因引起的,问题在于现实社会中购买力不足,主要与货币供给量的增长率萎缩有关。分析我国相关数据,2014年广义货币供给量M2余额增长12.16%,尽管较前两年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201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8%,超过GDP增速。由此可见,我国经济仅表现为工业领域结构性通缩,不能以此断定全面通缩风险已经到来。

结构性通货紧缩成因

我国企业部门投资过度和居民部门消费不足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得结构性通缩短期内难以改变。具体成因分析如下:

(一)是“调结构”阵痛期的正常表现

随着我国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政策的逐步推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成果逐步显现,2013年,第三产业比重提高明显,GDP 达到46.1%,这是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与此相反,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同其相关的生产资料的需求也开始疲软走弱,这也是导致PPI指数下跌的原因之一。应当看到,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必然会面对的一个阶段,并不能代表国民经济中的总需求下降,而是结构调整。

(二)过度投资导致工业产能过剩

近年来,我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经济背景,一方面国有资本一直在工业中居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对民营和外资资本采取逐步放宽的政策,由此,带来了对工业领域的投资规模扩大,增速偏高,大量资金在中低端产品上重复投资所带来的必然后果就是工业产能过剩。在我国,工业产能过剩有加重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传统产能过剩,如钢铁、有色、建材、船舶等重化工行业相对严重,据官方统计数据来看,到2012年底,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与国际通常水平相比显著偏低,同时,某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有产能过剩趋势,据行业协会统计数据看,2008-2012年,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从2亿瓦特迅速攀至70亿瓦特,总装机容量已达全世界装机总量的69%,而光伏行业产能利用率仅为60%,如此严重的过剩产能且存量出清缓慢,再加上长期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改进,都使得PPI难以大幅反弹。

(三)债务风险加大

图1 我国2013年7 月-2015年2 月CPI 的月度数据

图2 我国2013年7 月-2015年2 月PPI 的月度数据

依据费雪的“债务-通缩”理论,经济主体的过度负债会引发通货紧缩效应,此外,通货紧缩还会进一步加重经济主体的债务负担。当这两个因素形成了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之后,经济衰退就有可能出现,甚至会在特殊因素的影响下使国家经济在整体上走入严重萧条(李德水,2015)。比如,从2010年开始的欧债危机也是其中一例,这一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国家政府部门债务的过快上涨,导致发展实体经济的资本存量严重不足,无法负担经济体本身的前进能量。近年来,我国大宗商品价格不断进入到下降通道,房地产、传统能源的价格也持续下滑,从2014年2 月到10 月间,我国商品住宅销售额持续呈现负增长,那种严重依靠资产增值应对高负债率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已经失去了机会,并会进一步威胁到以土地、房产等为抵押主体的金融信用体系,而金融体系一旦遭遇风险的侵蚀,将会动摇整个经济层面。

(四)有效需求不足

近年来,我国整体消费需求不断走低,消费者的支出能力不足,对商品的需求量和需求水平并未得到有效释放(刘慧玲,2015)。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历史延留下来的传统分配关系正在新的利益结构中失衡,而这进一步导致了平均消费倾向的普遍下降。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在进一步建设之中,其中的缺位情况还是十分明显,这直接导致了我国居民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需要过度支出,否则将无法得到社会提供的各种资源,人的可持续发展将受到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居民的预防性储蓄不断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在其他方面的消费支出(殷剑锋,2015)。另外我国人口老龄趋势的日益逼近,使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未富先老”的预期持续增加,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在这种情况下,不但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还对居民对未来的消费预期形成了严重冲击。

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判断我国经济目前并没有出现全面通缩,PPI连续为负说明工业领域存在结构性通缩,而对经济金融领域的整体负面影响相对有限,因此不能立即大幅放松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否则会加重产能过剩,使得PPI在更长一段时间为负增长。因此,盲目大规模刺激需求的手段是不可取的,消化过剩产能才是结构性通缩治理的治本之策。要把握好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和速度,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为企业提供资金融通的多元化渠道,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改善投资者预期,保证企业盈利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正常增长。

(二)对策

第一,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拓宽融资渠道,调整增量负债。需进一步加快全社会信息系统与信用体系的构建,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信息与信用体系;合理、合法开放公共数据资源,不断拓宽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平台;不断推动和优化债券市场的改革与发展。第二,实施积极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促进关键产业的发展和改革,稳定并进一步扩大内需和外需。具体做法是适当提高国债发行力度,用以优化实体经济负债结构,并借此稳定总需求。第三,降低存量负债,降低杠杆率。需进一步加快股票主板市场中的发行、过程监督与退出制度的优化,提高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使之能够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要进一步发展场外股权融资市场,并以场内与场外的股权融资置换债务融资,最终达到“债转股”的目的。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会遭遇暂时的困难,如未来现金流的危机等。但如果能够对市场形成合理预期,可借助新出台的政策,通过兼并、重组、拆分、联盟等方式,在公私合营、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完成“债转股”,降低存量负债,降低杠杆率。

1.刘明.货币金融学导论[M].科学出版社,2006

2.魏琪嘉.工业产能过剩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投资,2014(3)

3.王宇鹏,赵庆明.中国通缩了吗[J].中国经济报告,2014(6)

4.李德水.对我国当前通货紧缩压力的分析和对策建议[J].全球化,2015(4)

5.刘慧玲.试析目前我国通货紧缩压力的原因及对策[J].管理科学,2015(7)

6.殷剑峰.通货紧缩的成因与应对[J].经济观察,2015(6)

猜你喜欢

工业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谁将成为工业互联网的“BAT”?
工业互联网,在路上
工业人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拥抱新经济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4.0”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