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际市场依存与制造业升级——基于我国长江经济带的实证分析

2015-12-30重庆市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重庆400041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27期
关键词:区际生产性测度

■ 伏 虎(重庆市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 重庆 400041)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际市场依存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以其规模效应和专业化分工等途径,有助于加速区域制造业效率提高和制造业升级。生产性服务业与集聚对于制造业升级的影响路径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基于专业分工和外包的互动机制,Coffey和Polese(1987)认为,制造业企业曾经是一系列生产性服务的重要生产者,如企业内部的研发、批发和零售部门、内部物流等,且这些服务多由企业总部提供。通过垂直分解(Noyelle,2004)企业把内部的生产性服务活动进行外包。二是基于价值链的互动机制,Porter(1998)证实,在其价值链分析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渗透到每个制造企业的价值链环节,并分析了在整个生产过程提供五个相互关联的投入。三是基于共生模型的互动机制,Gomes-Casseres(2006)认为资源外包互动共生模型的构建源于核心企业“将更多精力集中于核心能力的需要”,通过生产性服务的分离进一步加强和提升企业核心能力。

本研究尝试考察在对于区域制造业升级的形成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区际贸易等两类要素的各自作用条件及范围,通过考察两类因素在空间层面的相互作用及其因果关系,解释长江经济带范围内制造业变迁格局的两类演化影响因素。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区际市场依存内部层次释义如表1所示。

研究指标选取与测度

制造业升级的表征指标包括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指标、霍夫曼比例指数、重化工程度指数、工业加工度指数和智力技术密集型集约化程度指数等9个方面(王福君,2008)。但上述指标往往基于产业结构演进的静态视角,本研究认为制造业升级是在内部体现为向高附加值环节转移的过程,在外部体现为向高附加值产业转换的过程。马珩(2012)按照该思路从制造业结构优度和价值链高度两个维度构建了制造业高级化指数并对长三角地区2008-2010进行了测度,本研究补充测度了重庆等8个省(市),并将上述数据测算跨度进一步延伸到2001-2014年,形成结果如表2所示。通过上述测度出的制造业高级化指数,可发现长江经济带11省市历年来制造业升级加速度呈现极化发展态势,通过测度各省市制造业升级的增速,可发现长江经济带范围内明显呈现着制造业升级的空间聚集效应。

表1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区际市场依存内部层次释义

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指数测度方面,国内外较通用的做法是依据区位熵进行衡量,区位熵指数由P.Haggett首先提出并用于区位分析中,也可用于衡量反映某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能够排除由于产业所在地区经济模式差异导致区域比较优势产业判定偏差的问题。该指标以“比率的比率”形式出现,无量纲,故能用于横向比较(伏虎,2015)。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熵指数如表3所示。

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熵计算公式为:

Qn=Sn/Pn

上式中,Q为区域的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熵,Q 大于1,说明当地生产性服务业在全国经济中发达,反之欠发达;Q越大,说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否则发展水平越低。S和P 分别为该区域生产性服务业GDP和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口占全国的比重。

在区际贸易依存的衡量尺度上,本研究将长江经济带视为一个整体,由于存在着黄金水道低成本、大宗物流的运输优势,因此在区际层面有可能形成良性分工。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同时,由于区际贸易的成本下降、贸易量上升,有助于经济区内各省市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提升制造业附加值。

按照前述的区际贸易依存度的测度方法,本研究选取地区调入、调出数据、客货运密度等来测度区际贸易和服务流动规模。“调入”是指本地区常驻单位从非常驻单位购买或无偿得到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外贸进口;“调出”则指常驻单位向非常驻单位出售或无偿转让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外贸出口。这些指标反映了某地区与其他地区在贸易和服务方面联系的紧密程度。按照长江经济带范围内11个省市的历年数据,在对上述指标标准化后形成的测度数据如表4所示。

表2 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制造业升级(高级化)指数

表3 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熵指数

表5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际市场依存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

上述维度分别通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指数、区际市场依存指数和制造业高级化指数作为代理指标,考察上述三者之间的时间、空间演化规律及其影响效果。

研究结果处理与初步结论

在对长江经济带范围内各省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际市场依存度与制造业升级进行界定后,按照已有的历年数据,本研究采用DEA分析等方法研究三者之间的相对效率。CCR模型假设了规模报酬不变计算所得的效率称为综合技术效率,反映的是现有的投入对应于产出是否冗余。本研究旨在考察对于长江经济带范围内制造业升级的核心影响因素,因此采用投入-产出的一般均衡模型进行求解。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和区际贸易预存度为投入量,以当地制造业升级(高级化)指数为产出量。利用CCR模型求解结果如表5所示。

表5中的DEA相对效率是对系统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和区际市场依存度等两类资源输入的反馈,DEA相对效率越接近于1,表明该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区际市场依存度给定的前提下具备更好的带动制造业升级的效果,DEA相对效率越接近于0,表明该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区际市场依存度给定的前提下对于制造业升级的带动效果有限。

从上述结果中可以发现,长江经济带范围内由于空间相邻带来的产业扩散功能,使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和区际市场依存度在不同区域内呈现着差异化的作用效果,在江浙沪等长江经济带下游区域,在较高的区际市场依存前提下,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制造业的驱动强度更高,同时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产出效率相对更高;而对于长江上游、中游城市而言,建立在较小的区际市场腹地之内,其生产性服务业驱动能力将难于发挥,此时即使存在着生产性服务业在较小空间尺度集聚,但对于制造业升级的拉动效果并不明显。目前在长江经济带范围内规划的“三大两小”城市群,在空间配置和产业发展预期上有助于发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于制造业升级的效果和影响。其中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滇中、黔中城市群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方向和内容上,应该参照本研究的规律和结论,即在区际市场依存度的不同阶段,合理规划和布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以更好地起到促进制造业升级的目的。

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助推制造业升级的政策建议

其一,借力“互联网+”实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的“跨界融合”。长江经济带范围内各省市要顺应“互联网+制造业”的大趋势,通过价值链重构,以轻资产、扁平化、快速响应市场树立新的竞争优势。以“制造业装备智能化提升行动”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不断提高重点行业装备智能化率,围绕M2M(机器对机器)业务,推进物联网大数据挖掘服务;借助云计算大数据产业链,稳步推进制造业服务化经营水平,面向中小企业发展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及服务(SaaS);借助长江经济带新批的“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优势,以数据中心、数据处理深化生产性服务业领域。

其二,优化空间布局实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的“互动融合”。长江经济带范围内的各城市要以“两业”空间集聚带动互动互联,提升融合效果。在各地“十三五”规划中对各类制造业与相关生产性服务业毗邻布局,使其软硬件共享、服务相互提供;逐步探索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中心,以制造业为外围的新协同集聚模式,使得制造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得以及时释放;在都市核心区范围内打造重庆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密度、强度,以快速集聚发挥高端辐射能力。

其三,强化供应链协同实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的“集成融合”。以物流纽带有助于将各类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布局中,打造生产性服务业供应链协同管理系统,发展行业电子商务和智慧物流服务,推动营销模式创新及供应链协同;拓展建立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及大宗生产资料电子交易中心,壮大第三方物流服务业,探索发展第四方物流服务,提升面向制造业供应链协同需求的物流响应能力。

1.姜达洋.城市化进程中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与扩散现象研究[J].产经评论,2013(2)

2.王福君.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的测度指标体系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8(10)

3.伏虎.“一带一路”战略重塑重庆投资格局[N].重庆日报,2015-5-7(011)

4.伏虎.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PPP 模式:实施路径与保障机制[J].财会研究,2014(11)

5.刘明宇.生产性服务价值链嵌入与制造业升级的协同演进关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8)

猜你喜欢

区际生产性测度
三个数字集生成的自相似测度的乘积谱
R1上莫朗测度关于几何平均误差的最优Vornoi分划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视域下区际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研究
非等熵Chaplygin气体测度值解存在性
Cookie-Cutter集上的Gibbs测度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论区际刑事司法协助中证据之取得与评价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我国区际法律冲突解决机制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