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贸流通成本的构成与优化路径分析
2015-12-30杨淑娥副教授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西安712000
■ 杨淑娥 副教授(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西安 712000)
商品贸易是指以商品为对象的买卖交易活动。这种交易活动存在多种交易方式,如经销、代理、招标投标、拍卖、批发、零售等。商品贸易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并且随着生产的丰富而不断丰富。在一个交易主体到另一个交易主体,完成正常的交易后,产品会从一个交易主体流通到另一个交易主体,从而产生了流通成本。实际上流通成本已经成为商品贸易成本的重要部分,甚至要大幅度超过其他成本总额,这就使得控制流通成本也成为商品贸易投资者重点考虑的问题。
商贸流通成本的概念及构成
(一)流通成本概念的相关理论
实际上,目前对于流通成本还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按照马克思理论,成本是生产经营过程中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自己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在流通过程中商品不会创造价值,但是商品在贸易过程的流通确实产生了成本。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流通业也成为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流通虽然不涉及产品的直接生产,产品价值的创造,但流通业提供的服务实现了价值的有效转化,是由劳动凝结而成,不改变商品的使用价值,但确实产生了价值,从而创造了商品的价值。因此,流通成本是流通企业为了完成产品的价值转移而向生产者之间以及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联接进行的资源总投入,主要表现在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四个方面,主要包含运输和配送两个环节。目前流通成本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主要是因为对于流通成本的理解和认识存在多个误区,总是与销售费用、仓储费用、采购费用等进行混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销售费用。很多人将销售费用列入流通成本的范畴。销售费用与流通成本其实是两个概念。销售费用对于生产性企业来说包含了广告费、包装费、运输费、租赁费、销售人员的工资福利以及差旅费等。流通成本是转移货物使用价值引起的成本,因此其不包括广告费用、销售人员的工资福利及人员消耗等。
二是仓储费用。流通是一个动态的词,要彻底理清楚流通的概念必须理解动态和静态的概念。流通是实现产品价值的地点空间以及所有权的转换,而不是一种静态储存。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发生的损耗只能包括产品在价值转换过程中的损耗,而不能包括所有者库存的损耗,即仓储费用。比如,一个超市会储存一定量的水果,库存过程中会发生损耗,其属于仓储费用,不能算作成本。流通成本只包括产品在出库运输和配送过程的损耗以及可能发生的风险成本。
三是采购费用。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批发零售企业,都需要采购费用。采购人员需要从市场采购原材料、办公用品等产品,产品的谈判与进入需要耗费成本,很多学者将其全部列入流通费用,如采购人员的工资福利、差旅费、招标费用等。
(二)商品贸易流通成本的构成
商品贸易流通成本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实现了产品的使用价值转换,二是实现产品的空间转换。买方从卖方完整的获得了产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在流通成本之前加上商品贸易即表示交易达成之间的流通成本,而不包括企业内部的流通成本。通过图1可以展示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流通过程,可以看出流通在不同的市场主体中产生,流通成本在流通过程中产生。具体分析如下:
一是生产企业之间的商贸流通成本。从一个生产到另一个生产企业的产品流通即形成了商贸关系。这是上下游企业的关系,对于前一个生产企业是销售,对于后一个生产企业是采购。假设这两个企业为A和B。其流通成本的内容如图2所示。产品需要从A企业转移到B企业,那么就需要通过物流运输的方式送达。即使A企业或者B企业都有自身的物流配送体系,其中的运输、装卸成本都是存在的。生产性企业都非常复杂,一般都包含了采购部、销售部、物流部等众多部门。很多企业也不会完成与顾客企业之间所有的流程,因此就出现了对外服务,即需要依靠外界的流通企业来辅助完成。如果将采购、销售、仓储、物流等众多部门外包,那么企业就只剩下生产、生产管理、人员管理和财务管理的部分。这时候流通的部分就交给各类流通外包企业完成。假设A企业和B企业都是这样经营,那么流通成本就非常简单了。二者的商贸流通成本即是A企业的外销外包部分成本和B企业的采购部分外包成本。因此流通成本应该不包含货物出去之前的仓储成本、货物进来之后的仓储成本以及销售期间的促销成本以及广告宣传成本。如果企业没有进行外包,那么其实际上是要完成外包出去的基本职能,因此其所外包出去的成本,即二者的商贸流通成本。因此可以看出,流通成本与采购费用、销售费用以及仓储费用等不是简单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而是不同的纽带的不同部分组成了流通成本,这个不同的纽带就是采购、销售、仓储等环节。
图1 商品贸易流通图
图2 一对一的流通成本图
二是生产企业与中间商之间的商贸流通成本。生产企业与中间商之间的交易往往较为固定,因此在市场开发后企业会和中间商建立良好的利益关系。中间商无论是一级中间商还是终端零售商,其关系也会一致,即企业负责生产产品,而中间商负责销售产品,这也是一种贸易关系。这其中的贸易成本相对企业之间会更为简单而稳定,尤其是中间商以代理的形式运营。根据企业之间的交易,企业与中间商的交易具有相似点,即企业也可以将采购、销售、运输配送等部分外包出去,也可以自己进行。无论企业怎样选择,其在采购、销售和运输配送过程中的成本依然存在。中间商由于不直接生产产品,因此其成本较为简单,但并没有体现在流通成本上,这是因为流通成本只能包含产品输出到中间商产品进入库存期间的成本。因此可以看出,产品运出、装卸、运输、配送过程的产品损耗能够充当流通成本,而企业与中间商因为库存而导致的损失与成本不能包含在流通成本之内。这样处理的原因在于库存的损失关键来源于广告宣传的能力和销售的策略。例如一批货物在中间商处滞销变质,滞销的原因往往不是市场真的饱和或者没有市场,而是中间商销售的策略与原本产品的市场满意度和知名度情况。
三是中间商与中间商之间的商贸流通成本。这说明产品为多级销售模式。上下中间商的交易可以是自由的,也可以是代理的。如果是自由的,那么销售费用会上升,因此为了达成交换协议,中间商之间必须不间断进行多次沟通和协商,而如果是一级一级代理模式,那么其他中间商之间的交易成本会降低,但是下一级代理开发的成本会上升。虽然中间商都不生产产品,但其流通成本和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中间商的流通成本类似,也涉及采购费用、销售费用以及运输配送费用等。
四是中间商与消费者之间的流通成本。中间商与消费者之间实现产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交换就会产生流通成本。假设是消费者到实体店购买,并且不需要配送,那么消费者与中间商之间是直接的现场交易,因此流通成本就是现场交易形成的销售费用。有时候虽然是现场交易,但因为产品不能随身携带或者需要专业安装,那么就会产生交易成本。这其中的交易成本即使货物从中间商配送到消费者处直至安装的所有成本,包括了物资和人工耗费。如果消费和中间商不是现场购买,而是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进行销售,然后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配送,那么期间产生的部分销售费用、物流配送费用都属于流通成本。
五是生产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流通成本。直销的模式在企业的运用较少,但依然存在。生产企业可以通过专营店、上门销售等多种形式对消费者进行销售。无论生产企业采用怎样的销售方式,其与消费者之间达成交易都会产生流通成本。如果是人员直销,那么人工销售费用以及运输配送、安装等费用都属于流通成本。如果企业设立中间销售渠道,那么企业实际上就是自己组建了中间商进行销售,因此从企业到销售渠道以及销售渠道到消费者之间产生的成本都是流通成本,主要包括生产企业向销售渠道配送货物的费用,从销售渠道销售产品到消费者手中产生的配送、销售费用等。
综合上述可以看出,商品贸易流通成本并不包含所有的流通成本,而是去除企业内部生产的物流费用、企业为了销售而采取的促销与广告费用以及企业生产与销售产品所必须的仓储费用以及仓储损耗。
我国商贸流通成本存在的问题
2015年4月商务部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品流通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以完善法律降低流通成本。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我国流通成本在国际范围内都偏高,原因之一在于流通领域法律体系不健全。实际上我国商贸流通成本的问题首先体现在理论研究不清,企业存在理解错误并且重视程度不足。具体分析如下:
(一)流通成本的概念理解问题
由于长期以来理论界和实践界对流通成本的概念都缺乏统一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对流通成本的概念与内涵把握不准。很多人将流通成本笼统地理解为包括采购费用、销售费用、仓储费用和运输配送费用等。即除了企业的管理费用与直接生产成本,其他环节的费用都被称之为流通成本。因此流通成本的范畴被过于夸大,比如企业的广告与营销费用、中间商的营销与广告费用等。流通成本应该是为了实现交易不得不付出的成本,比如销售必须有销售人员,销售人员会产生差旅费,而中间商的运营场地费以及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不能称之为流通成本。
(二)流通成本的核算问题
虽然很多企业将各种费用列入流通成本,但企业很少对流通成本进行具体的核算。因为对流通成本的理解存在误区,因此核算也存在问题。一般来说,企业在采购商品时发生的运输费用、装卸费用、保险费用、仓储费用以及采购过程引起的产品损失都归属于采购费用,然后计入采购成本。采购部人员的工资福利费用以及采购发生的差旅费等也列入采购费用中。材料进入企业发生的存货亏损、仓储部门员工的工资福利以及其他开支列入仓储费用中。采购费用和仓储费用最终会被列入主营业务成本中,而不是当期损益中。销售费用的核算内容主要包括销售产品引起的保险费、包装费、展览费、广告费、商品维修费以及销售人员的福利待遇与人员的其他开支。促销策略引起的费用也被列入销售费用中。销售费用最终被列入当期损益。在实际的核算中企业并没有将仓储费用进行单独核算,也没有将物流运输配送费用进行单独核算。如此,企业的流通费用就变成了两项费用的综合,即采购费用和销售费用。部分企业设置了专门的物流运输部门,那么会将采购和销售费用中的运输、装卸等费用进行分别处理,列入企业的仓储物流费用中。因此,可以看出,对于流通成本中的采购费用与消费费用进行了特别处理,采购费用被列入主营业务成本,而消费费用被列入当期损益,这让流通成本被分化。同时,过于笼统的将仓储、运输、配送装卸以及广告费用等列入采购或消费费用,也不利于流通成本的核算。
(三)流通成本的控制问题
流通成本很高是我国很多产业、企业发展面对的问题。例如一罐奶粉的实际成本一般在80元左右,但是到了奶粉专柜价格基本在200元以上,如贝因美婴儿配方奶粉价格为228元,阳光宝宝奶粉单价为222元,伊利金冠奶粉单价为356元,丹麦培井智奶粉单价470元,新西兰惠氏奶粉单价为408元,大幅度高于实际生产成本。这除了因为较高的店面费用之外,更重要是流通环节产生的各种成本。
第一,因为对流通成本认识不足导致的问题。由于大部分企业将流通成本分为两部分:采购费用和销售费用,因此其在进行流通成本控制的时候也主要是从这两部分入手。对于采购费用的控制,很多企业一般采取以下策略:一是直接生产企业对接,采购产品,减少中间商的利润,从而降低采购价格。这其实不是降低采购成本,而是降低生产成本。但很多企业将这种采购策略误解为降低的是采购成本。二是对采购人员的工作进行良好的分配,例如每个人负责一类产品的采购,实现集中采购,降低采购人员外出采购的费用。三是就近采购,以降低物流配送费用。对于部分产品,采购部一般采取就近采购的方法来达到降低流通成本的目的,但这其实在实现中很难实现,这是因为随着区域专业化的不同增强,大部分企业很难获得各种原材料,或者即使获得相关原材料,材料的质量与价格也会存在差距。销售费用一直是企业流通成本的重要部分,很多企业着力降低销售费用以降低流通费用,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行销售人员区域负责制,减少其跨区域销售的差旅费用。这通过实践证明有利于降低费用,这些费用也属于流通成本的范畴。二是通过集中配送降低销售费用。这是通过降低物流运输费用降低流通成本。三是通过改善广告宣传方式降低销售费用。虽然策略有利于降低成本,但产品宣传应该不属于流通成本,因此其不能直接降低流通成本。此外,企业偏向于通过纵向一体化战略来实现中间费用的减少。但实际上,这只是运营策略的不同,不是真正的减少流通成本,而是通过减少中间环节的利润、时间来提高企业的收益率与运营效率。
第二,因外包意识不足导致的问题。除了因为对流通成本的理解错误而引起措施失效外,企业的经营观念也是重要原因。现代企业发展和提高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企业的具体规模以及产品设计产业种类或者纵向一体化程度。国外很多企业为了集中实力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将行政管理以及流通部分都外包给第三方企业进行处理,但我国企业还缺乏意识,很多企业的发展策略依然朝着纵向一体化、一应俱全的目标前进。这导致资源被分散,企业发展潜力有限。同时,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管理水平不高,庞大而复杂的部门职能很难得到高效管理,这也是导致流通成本较高的重要原因。专业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纵向一体化的企业发展战略已经逐渐走出历史舞台。
第三,产品价值链上商贸流通成本问题。根据上文可知,不同的产品会具有不同的营销模式,因此会产生不同的流通渠道。但无论何种渠道都离不开上下游生产企业、上下中间商环节和消费者。贯穿产品价值链,也是联通各个市场主体的还有其他参与流通的企业,如仓储企业、物流企业等。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流通成本只是采购、销售和物流部分。对于整个产品的价值链来说,其商贸流通成本就会涉及这个价值链上各个市场主体的流通成本。如何降低价值链上的流通成本是企业和政府都着力解决的问题。很多企业试图通过纵向一体化解决,但发现效果并不显著,这是因为纵向一体化带来的管理问题同样会引起成本。一些管理学家试图从供应链、价值链的视角降低流通成本,如沃尔玛、肯德基等跨国企业通过优化供应链降低了流通环节的成本。供应链理论早在21世纪初就已经传入我国,并且被许多管理者所接受,但在我国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对供应链的认识不足,对流通成本的整体性把握不准,采取的措施不能有效优化价值链,降低流通成本。
我国商贸流通成本优化路径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流通成本只是为实现产品价值与使用价值交换的必须成本而不是所有成本,因此只是包含了采购费用与销售费用的一部分,不包含企业生产和销售需要的基本仓储成本,也不包括销售广告宣传费用。流通成本主要涉及采购、销售、物流运输等环节的人工成本、物资成本。我国企业对流通成本的控制力不足,导致流通成本过高。根据我国流通成本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
第一,以降低流通成本为目的优化供应链。一直以来我国企业过于重视生产成本的控制而忽略了流通成本的降低。很多企业甚至认为只要把流通环节消灭就可以让流通成本消除,而事实上产品要进入消费市场就不得不进入流通环节。因此流通成本只能优化不能消除。优化流通成本,企业不能单从企业的直接流通成本考虑,应该从产品的价值链供应链着手。优化供应链的重要策略在于科学制定上下游企业以及消费者之间的产品供应方式、流程和合作方式等细节问题,建立稳定的合作供应体系。
第二,积极发展流通环节外包服务。自21世纪初我国就引入了外包服务,并已经有很多企业开展了外包业务,但目前发展水平低。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企业外包意识较低,另一方面第三方提供外包服务的企业水平不足,无法达到市场需求。因此,要发展外包服务必须突破这两个问题,建议政策促进外包服务企业的发展,鼓励企业集中优势发展核心业务,同时也要加强对外包服务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第三,深化改革,加快物流运输产业的转型,降低流通体制性成本。物流费用是流通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影响流通成本的关键因素之一。据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物流成本占行业总成本的比重超过了20%,比发达国家高出八九个百分点,而物流成本部分产品的销售价格的比重高达50%左右。我国物流产业正处于转型时期,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不仅提高了流通效率,也降低了物流成本。“十三五”规划强调加大信息服务水平,着力改善我国传统物流设施、流程和技术水平,以降低流通成本。
第四,加强对商贸流通成本的研究。这是当前研究的缺陷。事实上很多企业和研究学者都认识到流通成本的重要性和控制问题,但理论与实践研究比较少,导致当前对流通成本的概念和内涵都不清晰。根据理论与实践发展规律,先进的理论促进实践发展,而实践是迫使理论前进的基本。加强对商贸流通成本的研究有助于提高企业对流通成本的认识,也是学者和企业管理共同探索成本控制的重要途径。
1.胡宗彪.企业异质性、贸易成本与服务业生产率[D].武汉理工大学,2013
2.王之泰.流通成本及物流成本问题探讨[J].中国流通经济,2013(5)
3.宋则.论商品流通成本的绝对上升和相对上升[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3(2)
4.王冬芳.降低流通成本是微利时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J].生产力研究,2007(11)
5.张育林.对流通成本概念问题的认识[J].商业时代,2007(33)
6.施智明,史锋.流通成本推高CPI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