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通产业与城镇化发展理论综述及其关系研究

2015-12-30邓莎莎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35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24期
关键词:流通劳动力城镇化

■ 邓莎莎(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包头 014035)

流通产业理论

(一)流通概念

马克思认为“单个商品的形态变化形成的循环与其他商品的循环互相交错,这一过程即为商品流通”,这一论述奠定了政治经济学对于商品流通理论的研究基石。后期美国学者F·E·Clark(1922)在商品流通对于生产和消费的衔接要素中进一步加入人的因素,认为人和商品的空间转移共同构成流通;我国学者宋则认为流通应在商品和人的因素之外加入与之相关的一切要素,即与流通相关的所有商流、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总和构成流通,而信息流则是流通概念呈现出的新特征。

(二)流通产业

在行业构成上,西方国家及西方经济学、管理学体系习惯将一般意义上的服务业、零售业和物流业划归为流通产业;日本经济学界普遍认为,流通活动部门、管理部门以及流通配套行业都是广义上的流通产业构成单元;我国流通产业专门研究起步较晚,在学术体系搭建和学术思想孕育方面有浓厚的西方经济学色彩,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餐饮住宿、零售批发、商业服务和租赁以及其他服务业构成流通产业的主要组成内容。

(三)相关理论

1.基础产业论。流通基础产业论侧重将流通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置于同等地位进行研究,理由是其具备基础产业的几乎所有特征。黄国雄(2001)认为,流通产业在我国和西方很多国家被作为末端产业是长久以来的产业链皆“因果倒置”的结果,如图1所示,在小商品生产时期和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流通产业地位不能顺延到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中,交换或流通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流通产业理应成为市场经济的基础产业;随后,陆续有学者为流通基础产业论提供了基于流通社会化程度、经济整体贡献率、劳动力就业率、产业不可替代性等方面的基础论据,使得流通基础产业论有了进一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

2.流通先导论。流通先导论是与流通基础产业论一脉相承的经济理论,不同的是,流通先导论更加重视从对于整体经济进步的贡献率角度来定位流通产业。李金轩(2002)认为,相对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直接创造的经济价值,流通产业的发达程度决定了这些经济价值能否最终实现,并且流通创造的商品经济附加值本身就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但是其作用更为关键,这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愈加频繁的商品贸易中可见一斑,因此,在“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哲学辩论中,天平逐渐向“流通先导论”倾斜,在未来更大规模、更大范围的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流通经济的发达程度将会成为影响商品生产和消费的决定性因素。

城镇化理论

(一)城镇概念马克思在《资本

论》中将城镇描述为“人口、生产、资本、工具以及享乐和需求集中的地区”;英国经济学家波顿将城镇(或“城市”)定义为“住房、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在有限空间内聚集而成的网状系统”;我国在1984年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其中将城镇定义为“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中心”。城镇离不开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人口和生产资料是必备要素,围绕这些社会关系的物化后的空间总和即为城镇。

(二)城镇化

城镇化是组成城镇的要素从离散状态向聚集状态归拢的过程,从经济学角度看待城镇化,涉及到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口或劳动力。朱林兴(1986)认为,城镇化伴随着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的单向转化,是第一产业劳动力数量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力数量增加的过程;蔡孝箴(1990)认为,从生产资料迁移的角度来看,城镇化的过程一定伴随着社会经济变革,农民变为产业工人,乡村和城市的地理隔离日益模糊,城镇在区域中的中心作用愈发突出,城镇化后的城市与城市之间还有进一步进行空间集聚的需求,进而形成特大城市,劳动力在转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在刘易斯拐点形成后,城市间的二次聚集效应趋于终止。

(三)相关理论

本文梳理城镇化相关理论如表1所示。

图1 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下的“生产-交换”关系

表1 城镇化相关理论

表2 诺瑟姆“城镇化率”划分

表3 “刘易斯-菲拉”模型主要内容

表4 流通产业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的作用点

1.诺瑟姆理论。诺瑟姆是美国著名的地理经济学家,其对于城镇化研究的理论贡献在于以“城镇化率”(UR)为基础,划分了城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诺瑟姆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轨迹像一条“S”型曲线,在城镇化初期,城市对于农村的带动就是“小马拉大车”;从初期向高速增长期发展的过程中,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地位逐渐增高;城镇化率大于70%时,继续进行城镇化的动力不足,人口开始追求同等社会福利,如表2所示。

2.二元结构论。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将国民经济分为工业和农业两个部门,他认为,由于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速度高于农业部门,前者会吸引后者的剩余劳动力向其靠拢,进而诱发产业结构发生变革,即工业和农村的“二元”逐渐演进为“一元”;刘易斯和菲拉共同创立的“刘易斯-菲拉”模型则在工业和农业二元结构的基础上继续创新,依据“经济三段论”对于城镇化二元向一元演变的过程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论述,如表3所示。

3.产业结构论。产业结构论对于城镇化内容的描述主要基于农业、制造业、商贸服务业的收入差距展开的。威廉·配第指出“农业、制造业和商业在收入上呈阶梯累进的特点使得劳动力产生了同方向的跟随流动,城市具有容纳更多商业活动的能力”;克拉克与库兹涅茨提到“国民收入差距与产业结构变动存在内在联系”、“经济整体增长,农业部门收入在国民经济总体收入中的比例不断下降”,这些实质都是从劳动力流动到形成或扩大城市的内在原因。

4.区位因子论。1826年海因里希·杜能提出“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这是较早提出的关于城镇化同心圆结构的观点,其中包含了农业区位、工业区位、中心-外围以及中心地的思想;随后,同为德国经济学家的韦伯通过在工业区位中引入物流、劳动力以及产业聚集三个因素,确定了工业生产的最佳布局,实质上也是从工业区位安排观察城镇化要素流动的过程。

流通产业提升城镇化质量的机制

流通产业主要从四个方面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如表4所示。

(一)流通产业发展提升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水平

从马克思流通消费观可知,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流通效率的提升、流通渠道的完善是消费实现程度的重要决定性力量。在经济要素相对农村更为密集的城市经济空间中,流通产业的高速发展可以丰富居民的消费内容,将城市外部种类繁多、产品花样丰富的商品纳入居民消费范围;同时居民消费方式也可以从本地消费向异地消费、线下消费向线上消费等进行拓展,活跃消费经济;此外,从大流通带来的闭环经济向开放经济的转变也有助于打破本地消费垄断,降低居民消费成本,将居民一次性消费比例扩大,为所在地消费经济的繁荣提供持续动力。

(二)流通产业发展推动城镇居民实现充分就业

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对密集的城市生活和工作空间中,流通产业不仅是联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其本身也在吸引和容纳劳动力就业。从流通产业对于劳动力需求的特征来看,高学历素质人才在此行业中所占比重并不高,而流通业对于一般劳动力的需求数量则较为庞大,这恰巧符合进城打工和外来人员的平均学历分布特征,不仅满足了城市流通对于相关人员的需求,而且也实现了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流通产业发展促进城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城镇经济传统结构主要由贸易组成的一般规律中,基于电子商务和配套物流行业的大发展将城镇贸易经济推上了新高峰,并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经济色彩。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网民数量激增,网络经济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假象名词,而是切实走进了千家万户,这使得城镇经济增长在传统经济模式之外又有了一条崭新的可以依赖的渠道,而与电子商务相配套的一系列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使得城镇经济的发展更具多元性,也更加符合未来城市对于基本职能的高质量要求,这实质上是通过流通经济而打通了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不同经济部门之间的天然隔阂,为城乡融合、消除城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差距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四)流通产业发展助力城乡和谐稳定协调发展

在城市和农村要素流通的过程中,要素流动的方向实际上是双向的,即农村自然资源要素和劳动力要素向城市转移,城市信息技术、基础教育要素以及其他社会性资源也在向农村流动,这对于避免或减轻城市和农村经济收入、社会发展差距过大的现象有所裨益。从社会主义国家全民富裕、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经济发展主旨来看,流通产业和城镇化共同繁荣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共同富裕则是流通产业助力城镇与农村和谐共存、相得益彰的最终结果。

在流通经济学研究中,本文选取了流通产业与城镇化相结合的研究视角,我国流通经济学的学术地位在近年来电子商务和配套物流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得到认可,并且由小及大、由局部到整体的传导至流通产业更为广义的外延范围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流通产业与城镇化的结合研究方兴未艾,流通产业发展与城镇化的创新互动也会为后来者的研究带来更多的素材和研究价值。

1.马爱平.“三农”如何分得信息消费一杯羹[J].中国农村科技,2013(3)

2.王秀芝.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迁移谜题的解释—人力资本差异视角[J].人口与经济,2015(5)

3.曹宗平.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障碍因素解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5(5)

4.刘向东.中国流通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型—基于流通增长方式转换模型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9(2)

5.何立春.新型城镇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经济发展[J].财经问题研究,2015(5)

猜你喜欢

流通劳动力城镇化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商贸流通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