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城融合”视角下我国流通业的转型空间及战略选择

2015-12-30副教授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河北廊坊065000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产城融合产城流通业

■ 胡 微 副教授(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河北廊坊 065000)

“产城融合”,顾名思义就是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相互融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城市建设为基础,为产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空间承载平台,二是以产业发展为保障,为城市建设提供重要的服务配套,对加快城市更新步伐起到重要的驱动作用。从一定的层次来说,“产城融合”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须接受的一种新模式。

当前,流通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并且得到快速发展,如何处理好流通业转型和城市建设的关系,推进“产城融合”,成为我国政府必须努力的方向。

城市化进程加速为我国流通业转型带来新空间

(一)城市化推动了流通服务的分工不断明细

1.供给视角。由于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引起了产品供给不断增加,市场规模不断提高,因而市场流通向专业化、精细化发展,进而提高市场供给效率。从供给的角度来看,我国城市化要求流通服务分工向专业化和精细化发展。在流通产业分工不断细化的过程中,市场规模是制约分工和专业化的重要瓶颈,而市场规模扩张则能够促进流通业分工不断专业化。在我国走城市化道路的过程中,居民不断从农村向城市集聚,于是各大城市的人口密集度日益提高,随之市场规模也得到扩张。在这种环境下,原有的“大而全”以及“小而散”的生产经营方式都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效率,所以分工和专业化成为市场继续扩张和市场层次提升的必然需求。在我国流通业领域,分工和专业化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批发行业发展成为独立行业,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等外包物流方式形成,连锁超市、专卖店等零售业态加快发展,等等。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市场规模还将继续扩张,因此要求流通服务进一步深化分工。

2.需求视角。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消费市场日益复杂化,居民的消费观念不断提升,消费层次也不断显著,这就要求流通的方式向多元化发展,以不断满足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在我国城市化推进过程中,社会阶层也不断分化,国内居民在消费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消费结构不断变化。由表1可知,我国城镇居民用于交通通讯、文教娱乐、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的消费的比重不断提高,而用于基本生活、居住、衣着、家庭设备等基本消费的比重却不断减少。

以健康服务业为例,目前国务院专门下达《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目的在于大力发展我国的健康服务业。因为,随着国内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传统的医疗、体育、旅游等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多元化需求,比如在医疗领域,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崇尚传统医疗与养生保健、健康护理相结合的新型医疗方式。那么,随着国内消费行为不断向高端化转型,消费倾向越来越倾向于多极化,就必然要求作为消费最前端的流通服务向多极化发展,即要求流通业不断深化分工,向专业化和精细化发展。

(二)城市化加速了流通业态向多元化发展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流通服务不断深化分工,向专业化和精细化发展,随着将有多种业态从传统的流通业态中衍伸出来,发展成为新型的业态。在我国流通业领域,零售行业业态的多元化发展是最为显著的。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基本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内的消费水平非常低,一般区域内仅仅百货商店、小型杂货店等就能满足大部分居民的购买需求。但自从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居民的消费水平得到普遍提高,消费观念、消费行为等也都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在这种背景下,新型的百货商店、综合性的大超市等零售业态也就油然而生,以满足居民日益提升的消费需求。因此,零售业业态的多元化转型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城市化推动的。

表2给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建设与零售业业态的演变特征,从中可以发现,我国零售行业业态的多元化与我国城市化建设存在较大关联。

(三)城市化促进流通业集聚式发展

当一个区域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便会出现大量的商业业态集聚。商业业态集聚就是众多相互具有关联的商业类企业在空间上不断集聚,构成商业网点布局较稠密,分工较细,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综合商业基地。随着商业业态不断集聚,现代化都市商业圈、现代特色商业街等不断形成。在城市化推进的过程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于是带动商业集聚圈的规模日益递增,从而推动流通业集聚式发展。

在我国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型城市规模率先扩张,大批中小城市的规模也随之扩大,城市功能也进一步强化,于是,流通业集聚式发展的态势日益显著。我国已专门出台一系列关于开展特色商业街、商贸流通功能区等大型流通功能区/带建设的政策,积极引导流通业集聚发展,为城市化建设提供充足保障。

表1 2002-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构成及城市化率(单位:%)

表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建设与零售业业态的演变特征

“产城融合”视角下我国流通业发展的新型特征

(一)城市商贸服务市场进一步繁荣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建设取得了卓越成效,伴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市市场不断被打开,规模日益扩张,商贸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商业网点迅猛增加,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自2004年我国商务部出台《关于做好地级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以来,全国大部分城市都大力推进商业网点布点工作,当前287个地级市已全部完成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并陆续进入项目推进阶段;在全国370个县级市中有250余个城市完成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其中,吉林、黑龙江、浙江、安徽、江西、陕西、宁夏、宁波和青岛的县级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完成率已达到100%。诸多城市已大力建设综合购物中心、城市综合体等商贸服务项目,有效促进商贸服务业态的集聚和城市商业市场的繁荣。

(二)电子商务不断应用于流通领域

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已是举世瞩目的事实,企业网点、网上交易平台等的数量和规模与日俱增,交易形式也不断丰富。当前电子商务应用于流通领域的主要表现如下:第一,“团购”成为网上购物的一种重要形式,淘宝、凡客诚品等企业的“团购”营销模式不断做大。2013年上半年我国团购用户已超过1亿,交易规模达到238.98亿元,同比提高了63%。第二,移动互联网快速拓展商业业态,如淘宝、苏宁易购等诸多电子商务企业或平台精心打造手机客户端。第三,电子商务不断渗透到民生领域,当前国内如北京、上海等一、二线城市已逐步开展瓜果、蔬菜等生活必备的生鲜食品的网上交易。

(三)外商流通企业不断进入我国市场并加速调整布局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加速以及流通市场的不断扩大,外商流通企业大肆进入我国流通市场。特别是在零售、餐饮行业,外资的进入程度尤为显著。在零售领域,沃尔玛、家乐福等龙头企业继续抢占国内市场资源,对本土零售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在餐饮领域,必胜客、肯德基、麦当劳等连锁企业的门店数量日益增多,而内资连锁餐饮企业占我国连锁餐饮企业的份额却居低不上。

“产城融合”视角下我国流通业转型的战略选择

(一)流通服务向人文化发展且服务定位更加精准化

流通业是产品交易的中介角色,因此它在产品价值、产品特征等方面都与文化保持着重要的互动关系。当前,我国许多区域正大力实施创业者回归战略,浙商回归、徽商回归等成为典型案例。而浙商、徽商等的集聚反映了相应区域内的商业经济繁华程度,也象征了区域内的商业文化思想。由此可见,对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我国各区域应针对当地商业文化特征,为商业经济发展提供蕴含人文特色的商贸流通服务。另外,我国大部分区域的消费层次不断提升,居民对消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要求我国商贸服务不断从“围绕商品转”的理念转化为“围绕消费者转”的理念,因此商贸服务应更趋人性化和人文化,加速流通服务与文化消费融合发展。

对于消费而言,由于多样化趋势进一步深化,因此定位个性需求是流通服务的重要方向。当前,打折促销、特价特卖等方式已不再起色,流通企业需对消费者的层次、特征作深入分析,以期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对此,流通企业有必要对市场进行细化,分类定位服务。

(二)加强流通业态创新并强化电子商务应用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流通业态创新不仅成为我国流通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出路,也是当前我国流通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流通业态创新可谓当前我国流通企业争夺市场优势的重要抓手。在我国流通市场中,也存在一些企业已具备多层次、较完善的流通业态,如银泰百货、苏宁集团等流通企业已含有大型门店、精品店、专卖商场、网上商城等多种业态,苏宁集团甚至还有节能超市等新兴业态。国内流通业态的创新,应以这些较成熟的流通企业为引领,加强学习交流,加速多业态创新进程,促进我国流通业态创新布局。

同时,互联网市场在我国已全面铺开,电子商务在国内掀起了发展热潮,特别是在国内各大城市,电子商务基本实现全覆盖。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我国流通企业应把握电子商务加速发展的机遇,在实体店基础上不断拓展网上商店,走在线交易和线下交易共同推进的经营路线。

(三)加快调整区域流通业布局

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必然伴随区域经济结构空间布局的调整,城市化也能促进流通业集聚式发展。因此在城市化不断加速的过程中,我国各区域应加快部署流通业布局调整策略,以顺应城市化建设和流通业转型的需要。当前,我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沿海区域流通业实力较强,但在用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等也相对较高,因此有必要对这些区域的流通业空间布局进行调整。为此,相应的区域应出台流通业空间布局调整的政策,对有利于流通业布局优化的项目给予支持,而对不利于流通业布局优化的项目进行限制。

相对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流通业发展较慢,但这些地区当前正处于城市化大开发、大推进时期,土地开发潜力较大,因此地方政府应着力加强这些区域的流通业建设,合理分布流通网店,完善流通体系。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中西部区域流通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也能促进东部地区饱和的流通业态向中西部区域转移,缓解东部地区流通业发展的空间瓶颈,起到优化我国流通业全域布局的作用。

1.钟顺昌,李坚,简光华.产城融合视角下城镇化发展的新思考[J].商业时代,2014(17)

2.郑勇军,肖亮,牛言瑜等.现代流通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以浙江省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3)

3.张郁.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引领的产城融合协调发展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

4.丛颖睿.流通业发展与城镇化—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4(7)

猜你喜欢

产城融合产城流通业
城市发展新结晶——产城融合一体化建设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以潍坊滨海区为例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品质西区聚高端 产城文景共一色
加快产城融合 建设优质园区——以南昌市为例
产城融合:夯实石首县域经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