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内外均衡状态的经济学分析
2015-12-30蔡松林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广州510520
■ 蔡松林(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学院 广州 510520)
供应链均衡状态
(一)供应链均衡状态的概念及分类
关于供应链均衡,Nagumey、Dong(2002)曾提出供应链超网络均衡模型,后续研究人员对供应链均衡相关问题不断做出深入探讨,肖迪等(2013)在质量与价格双重竞争情景下对供应链协调策略进行了分析。综合分析,供应链均衡是指供应链作为一个市场组织,在市场中稳定存在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供应链能够适应环境,获得比非供应链状态企业更多的利润;同时,供应链上各企业对来自供应链的利润分配满意,能够在整体利润完成的前提下,使自己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供应链作为企业集合体,它的构建是为了能够实现更大的整体利润,从而相对于松散型企业群或纵向一体化企业,具有更强大竞争力和生存优势。但是,供应链构建以后,会面临并适应两种环境。第一,供应链整体面临的外部市场环境。供应链整体能否适应市场环境,涉及到供应链是否有继续存在的必要。第二,供应链内部环境即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能否处理好内部企业的关系,涉及到供应链内部的稳定,涉及到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否会破裂。
根据Ashino和Rangan提出战略联盟要稳定必须满足的几个条件(Ashino和Rangan(1995年)提出战略联盟能够存在并稳定需满足几个条件,最重要的是战略联盟要向外界索要纵向垄断租金,并在内部进行独立协作的分享分配),供应链企业要面对联盟内部和外部两种环境。因此,供应链的均衡要分为两种情况,供应链的外部均衡和供应链的内部均衡。
供应链外部均衡指供应链作为整体与外部市场环境达成的一种均衡状态,即供应链整体比松散型企业群或纵向一体化企业获取了更多的整体利润,因此能够在市场环境中稳定存在。如供应链不能获取更多的整体利润,则供应链就会解体,使供应链整体与环境失衡。供应链内部均衡指供应链内部每个企业,当供应链整体稳定存在时,在内部利润分配方面均获得满意,认为相比自己企业的投入,在供应链内部分得利润达到了极大化,希望继续合作。
(二)供应链均衡状态的特征
在定义了供应链均衡状态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认清供应链均衡状态的特征,才能找到供应链均衡的一些均衡指标。从而通过对供应链及其均衡状态的本质分析,可以总结供应链均衡的以下几个特征:
1.供应链作为整体能够获取比松散企业或纵向一体化企业更多的利润。如果供应链整体不具备这个特征,作为横向一体化市场组织存在的优势就不存在了。供应链作为整体再存在的必要性也就消失了。
2.供应链企业内部的合作不破裂、不间断。供应链企业合作竞争关系中,合作是基础,竞争是建立在合作之上的竞争。内部企业之间是在合作竞争的基础上建立内部平衡。如果内部企业的竞争超出了合作掌控的限度,整个供应链的企业联盟就会崩溃,从而失去了其均衡性。
3.供应链的均衡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均衡。供应链企业合作竞争关系面临两个环境,供应链内部企业是不断发展的,供应链外部的市场是竞争的。由于外面环境及内部环境因素的不断变化,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内外均衡就会不断调整,从而形成动态均衡。王利、胡琼(2014)曾从经济、“精神”和制度环境约束三个维度的系统视角,构建供应链平衡的影响因素体系。
(三)供应链均衡状态条件的分析
供应链是经济组织,其均衡的出发点就是获取最大利润,无论供应链整体还是组成供应链的各级企业,其目标都是理性经济人的决策。因此,供应链均衡状态指标就是利润指标。只有把利润作为衡量均衡的基本指标去研究,才可能推出供应链均衡状态下的各种条件。
供应链外部均衡指标和供应链获得的整体利润有关,供应链整体利润必须大于同样市场环境下其他形态存在的市场组织的利润。以非供应链状态存在的其他企业,第一,他们可能彼此单独存在于市场环境中,没有长期合作的契约,称之为松散型企业;第二,他们通过合并契约,已相互合作成为了一个新的大企业,成为纵向一体化企业。无论如何,以供应链存在状态的企业整体一定要取得比上两种情形更多的利润。主要条件集中在终端产品的单位成本、售出价格和销售数量上,它们构成了供应链外部均衡条件的主体。
供应链内部均衡指标也是供应链内部各个企业在供应链整体从外部市场取得更大的利润后,这些利润在内部分配中是否能使各方满意。这部分利润的分配是由供应链内部相邻双方通过长期契约的谈判达成的,主要分割工具是上游企业提供给下游企业的售出价格,它构成了供应链内部均衡条件的主体。
供应链的外部均衡
(一)供应链模型假设及说明
本文以一个最基本的二级供应链模型在市场中的构建(构成一条供应链的各级企业有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等,相邻两级企业都是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的供需关系,基于此,本文将供应链模型简化为二级供应链),来分析供应链的外部均衡:
1.假设市场中存在有2个互补的企业,构成2级供应链,上游企业生产出产品后,提供给下游企业作为中间品,下游企业继续加工并最终生产出终端产品投放市场。
2.上游企业,以一定成本提供中间产品,并加上适当利润后全部提供给其下游的企业。下游终端企业加上适当利润后销售给终端的消费者。
3.参与组建供应链的2个企业,都具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其他企业无法模拟的一种能力,它把这种核心竞争力孕育在自己提供的中间产品中,并最终对终端产品在市场上投放施加三种影响:能降低终端产品的成本;索要更高的价格;售出更多的产品。
4.两个层次的企业均是独立的决策者,其目标是各自利润的最大化。
符号说明:
P:非供应链状态的企业在终端市场中提供的终端产品的单位价格。
D:非供应链状态的企业在终端市场中提供的终端产品的销量。
C:非供应链状态的企业在终端市场中提供的终端产品的单位成本。
π:非供应链状态的企业在终端市场中提供的终端产品的单位利润即(P-C)。
∏0:非供应链状态的企业在终端市场中提供的终端产品的总体利润。
同一市场中,由于拥有核心竞争力的新企业加入构成新供应链,终端产品的成本、价格、利润受其影响发生的改变量:
∏:供应链状态的企业在终端市场中提供的终端产品的总体利润。
△C:由于供应链中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加入,供应链终端产品单位成本的改变量。
△P:由于拥有核心竞争力的新企业加入,供应链终端产品价格的改变量。
△D:由于供应链中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加入,供应链终端产品销量获得的改变量,这种改变不仅和价格变化有关,而且和消费者的偏好等因素有关。
△π:由于供应链中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加入,销售供应链产品单位利润的改变量(△P-△C)。
△∏ :供应链总体利润的增加量(∏-∏0)。
(二)供应链的外部均衡概述及形成条件分析
供应链外部均衡指供应链作为整体,必须达到一种状态,即在这种状态下,供应链必须比松散型企业群或纵向一体化企业获取更多的整体利润,才能与市场环境达到均衡。
在供应链假设模型基础上,本文通过经济基本原理计算得出非供应链状态下企业的总体利润为:
供应链形成并存在于市场中,达到稳定的均衡状态后,终端产品的总体利润为:
从公式(2),供应链要想在市场中存在成为动态的均衡状态,供应链整体利润必须大于非供应链状态企业的利润即:
如果供应链构建成功,必须使△∏≥0 :
对公式(3)整理得出:△π/(π+△π)≥ -△d/D
则公式(4)即供应链外部均衡条件。
结论分析:
若△π、△D均大于零,上式自然成立,供应链形成后的产品单位利润和总体销量都增加,供应链构建与存在是必然的。
若△π、△D均小于零,上式不成立,即供应链形成后的产品单位利润和总体销量都降低,供应链没有必要构建和存在。
若△π、△D的变化是相反的,出现下列情况:
第一,单位利润增加,销售总量下降。但是由于各自上升和下降的幅度不同,所以构建供应链时,虽然终端产品的销售总量下降,但下降的百分率D%小于π%/(1+π%),依然可以构建供应链。
第二,单位利润下降,销售总量上升。同理,构建供应链时,只要终端产品的销售总量上升到达一定程度,即销售增加的百分率D %大于π%/(1+π%),依然可以构建供应链。
(三)外部均衡条件对企业构建供应链的决策影响
通过对供应链外部均衡的条件公式(4)的分析,在Thomas E.vollmann(1998)等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企业在构建供应链,选择合作伙伴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成本最小化策略。构建供应链时,关注备选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该企业的加入对终端产品整体销量影响微小,仅限于使终端产品的提供成本下降。提供成本的下降,可以体现在生产成本的下降上,可以体现在行政管理成本(如交易成本)的下降上。基于此,本文可以选择技术、管理等各方面优秀的企业加入供应链。这个策略适用于构建功能型供应链,如传统家电市场、日常用品等成熟市场,目前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最多。
2.销量最大化策略。构建供应链时,关注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能否通过提高终端产品的消费者偏好或其他途径,加大终端产品的销量。如电脑生产的供应链中对于微处理器厂商的选择,可能改变消费者对最终电脑的选择,影响其销量。各种手机供应商,更乐意同垄断市场的移动通信公司合作,构建自己的供应链。对于创新型产品的供应链,则喜欢选择反应速度快的企业,因为这种核心能力能够迅速抢占商机,扩大销量。
3.复合型策略。构建供应链时,若备选企业的加入对于单位利润和销售总量的影响相反,可预先估计出销售量变化的大小、单位利润变化的大小,然后根据均衡条件π%/(1+π%)≥-D%综合判断是否选取该企业加入供应链。
供应链的内部均衡
供应链内部均衡是指供应链内部企业之间对于利润的划分达成协议,愿意在供应链整体获取利润一定的情况下,考虑自己投入的成本、承担的责任,认为自己从中取得了对应的最大化利润,愿意在这个供应链中继续合作。双方利润是否合理化的关键条件是看上游企业的售出价格是否满足双方的需要,这个需要供应链合作双方谈判来最终确定。所以本文从上游企业的售出价格探讨供应链内部均衡条件。
(一)供应链内部均衡模型的简化
供应链内部的均衡要借助于竞争机制中利润的划分来探讨。同样的,为方便探讨内部均衡时相邻两级层次的利润划分,本文简化供应链的假设模型,讨论两个层次的供应链。
对模型的补充说明如下:
C1:上游企业的单位成本。
ω:上游企业的售出价格,为上游企业的决策变量及下游企业的获取成本,视为常量,由供应链上合作双方经谈判达成。
C2:下游企业的单位成本。
P:下游企业的售出价格,为下游企业的决策变量。
D:下游企业终端市场的市场需求量,和上游提供的中间品是1:1的数量关系。
π1:上游企业的利润。
π2:下游企业的利润。
∏:二级供应链系统的整体利润,∏=π1+π2。
对于给定的零售价p及批发价ω,
(二)供应链内部均衡条件的分析
本文把均衡利润的获得作为均衡的重要条件,从终端产品价格改变和成本投入两方面分情况讨论供应链的内部均衡:
1.构建供应链后,双方合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仅降低了终端产品的边际成本,从而增加总利润,终端市场销售量仅是价格的减函数,假设D=a-bP(a、b>0)。
求供应链的总利润:
∏=π1+π2=(P-C1-C2)(a-bP),在此情况下,求利润最大化时的均衡价格P*,
令 ∏/P=0,得到,P*=a/2b+(C1+C2)/2
将P*带入下游企业的利润(6)满足大于0的条件:
π2=(p-C2-ω)D=(P*-C2-ω)(abP*)>0,
得到ω
代入公式(5)后,可得上游企业的均衡利润,
π1=(ω-C1)D>0
得到:ω>C1
此种情况下,供应链内部的条件是双方的谈判价格ω是否符合以下条件:
C1<ω
代入P*=a/2b+(C1+C2)/2,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