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微”传新意 沟通“零距离”
2015-12-29
“微微”传新意 沟通“零距离”
文图/本刊通讯员 曾巧艺
“现在,我可是北京一中院的铁杆粉丝啦!每天都刷他们的微博,看看今天有哪些有意思的案子。许多大要案也都是通过微博来确认官方信息,了解案件又多了一个新平台!”北京晚报记者严琪这样说道。其实,不仅是官方微博,也不仅仅是记者,任何一个社会公众都可以通过微博、微课堂、微电影、APP等时下流行的方式来了解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简称北京一中院)的审判工作,与北京一中院的法官实现“零距离”沟通。
官方“微博群”:从这里发布权威的信息
108万粉丝,1400条微博,10个固定栏目,23次庭审直播,单条475万次的阅读量……不断刷新的数据见证了,北京一中院官方微博正朝着最初的目标不断前进。“展现权威发布,深化司法公开。”北京一中院自2013年10月10日开通官方微博以来,致力于“微博群”的建立,让更多的人可以通过网络第一时间了解审判信息,也让法官和老百姓有了一个更便捷的互动平台。
2014年4月3日上午9点刚过,北京一中院的西中法庭座无虚席。许多媒体早早架上了摄像机,旁听群众已经开始热烈讨论起了这个曾经轰动了金融圈的光大“乌龙指”事件。法庭座位有限,更多的人选择了刷北京一中院的官方微博。此时的原告、被告席上分别坐着因这个事件被处罚的杨剑波和对杨剑波作出市场禁入决定的中国证监会代理人。
9点30分,随着审判长龙非敲击法槌的声音,法庭里安静下来。双方当事人正襟危坐,一场唇枪舌战就这样拉开序幕。从庭前的核对当事人自然信息到法庭调查、辩论……直播内容全面而细致,目的就是不让网友们错过任何一个庭审细节。律师、学者,金融圈、法律界……都在直播的微博里热烈讨论起庭审中双方的表现,甚至一些网友还试图通过庭审现场图片里杨剑波的动作,分析他当时的心态。
“从第一次微博直播庭审开始,我们就试图将每个庭审过程的细节第一时间展现在网民面前。看到了这样的庭审过程,裁判的结果也更能让人信服。”北京一中院宣传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道。
北京一中院审理的李某某等5人强奸上诉案,曾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从二审立案到最终宣判,北京一中院官方微博着实成为了“第一手”消息源。作为法定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庭审过程不公开,但公众对案件的关注度却一直很高。网络上有关法院审理过程以及裁判结果的各种“谣言”一度让公众对该案件的公正裁决产生疑问。为了在法律规定范围内最大程度回应社会关切,北京一中院的官方微博成为了权威发布的主要阵营。开庭当天,上午、下午休庭后,第一时间发布了案件开庭的程序性内容,充分展现庭审过程的有序性和合法性;宣判当天,除了依法将判决中可以公开的部分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外,就公众关注的5个焦点问题给予了正面回应。前后13条微博,近2400万的阅读量,谣言不攻自破,疑问悉数消除。在遵循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努力回应社会关切,北京一中院通过官方微博做到了。
除了官方微博外,北京一中院从事民事、商事、知识产权、劳动争议审判工作的10位法官也从2013年开始陆续开通了自己的实名认证微博。他们更多的是利用个人微博灵活性的特点,积极与网民们互动交流,让法官从高高在上的法台走到了百姓身边。
作为长年从事民事审判工作的法官,民一庭副庭长王茂刚从很早就玩儿起了微博。过去刷微博更多的是转发、评论一些新闻和与法律相关的热点事件。但自从做起了实名认证微博,茂刚法官总是琢磨着与网友们有更多的互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他开辟了#MorgerDiscussion#话题。在这里,他与众多网友讨论着各类法律问题,有问有答,变传统的“我说你听”为“平等对话,即时互动”,赢得了许多 “铁杆粉丝”的热捧。目前该话题的讨论量已有122.7万次。
法治“微课堂”:从这里传播法律的智慧
让法官成为“慕课”的主讲人,北京一中院走在了全国法院的前列。首推《微博里的著作权》的网络公开课在发布当日获得了145.3万次的阅读量,转发评论近2000条。发布一周后课程视频点击量9000次,相当于新浪网络公开课平均转发量的6倍。《人民日报》评论称:“这是继近期一系列案件审理的微博直播、裁判文书上网之后,法院在新媒体时代展示的一个愈加开放的姿态。”
2014年以来,北京一中院继续打造具有法院特色的法治“微课堂”,先后录制并陆续上线了13个专题,共47节网络公开课。如今全国5亿社交媒体用户都能轻松在线学习这些课程。
“好!以后,国家要多开办些这样的公开课,提高人民的法律意识。”一个名为“潜龙”的网友在“劳动争议维权案例解析”系列公开课中评论道。另一个名为“法律服务”的网友留言道:“掌握正确的方法,还是有用的。”这是北京一中院录制的13个专题公开课的其中一个专题。3位从事劳动争议审判多年的法官,从劳动关系之争、劳动报酬纠纷以及社会保险3个问题出发,结合实际案例,为广大劳动者的维权道路提供了正确的方法。如今已有超过22万人学习了这一系列课程,721人参与到了这一系列课程的讨论之中,许多网友学习之后,还将自己亲身经历的维权事件分享给了大家,讨论十分热烈。
公开课的录制,不仅建立起了普法的新平台,让更多网友轻松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法律知识,同时也让法官们结合自身审判经验,总结审判规律,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实现互利双赢。
“第一次有网友通过微博私信询问我有关情感纠纷的一个案例时我只是初步地想了一下,就事论事地回答了他。但对于这个问题我并没简单搁下,事实上它启发我进一步的对过去的案例进行了搜索和总结。于是我想到了这次精品课的主题。为了准备好更有针对性、有实际意义的课程,我还跟庭里的许多有经验的法官们讨论过精品课的讲稿,他们也给了我很多建设性的意见。这次公开课的录制,对于我自己来说收获也很大。”刚刚录制完一期腾讯精品课的李春华法官跟记者说道。
通过网络公开课的上线和传播,越来越多的法官从幕后走到台前,根据网友们的需求,力求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创新普及法律知识的形式,同时进一步展现了优秀法官们良好的司法职业形象,传播了法律的智慧。
法院“微视频”:从这里传递法治的情怀
2013年的暑假,对于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大二的学生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半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同北京一中院“知识产权法律志愿服务团队”的法官们共同创造了一段美好的回忆。8个成员的摄制小组,5天紧锣密鼓的拍摄,10天精心的后期制作。10个不同类型、不同角度的微视频通过优酷、土豆等视频网站走入公众视野。通过学生们的视角,原本“高大上”的知识产权法官脱去庄严肃穆的法袍,表现出属于平常人的喜怒哀乐。
“姜颖法官这个法律服务团队,如果我没有接触他们,我会觉得他们和普通法官严肃的形象没有区别,但是这次实践给了我一次机会,去了解这个团队里每一个鲜活的角色和他们在光鲜背后的汗水。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通过这次实践我真正理解了法律人的不易,他们放弃了安逸的生活而转向从事这一庄严而神圣的职业,在中国法律建设的历程中艰难前进。”拍摄团队的贾皓同学,在回忆这次拍摄过程时说。
视频相对文字具有更强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力。随着微视频的广泛兴起,视频的传播不再局限于通过电视台,短小精悍的微视频以其独有的优势赚取了大量的点击量,这也给了北京一中院的法官拍摄“微视频”的最初“灵感”。
通过这些视频,除了能够了解法官的工作,更能近距离接触法官的生活。“团队中我们最喜欢的就是逯遥法官,他也是我们法大的师兄。我们制作了一个有趣的视频叫《最萌法官成长记》。风趣、幽默、乐观、向上是我们对他最直观的印象。……像逯遥法官那样‘时常编点儿段子’,消遣一下,整理思绪继续向前,才能成为生活的智者。”贾皓说。
除了微视频之外,以纪念知识产权专业审判20周年为契机,北京一中院还在新浪网站投放了相关的公益广告片。多样化的视角和视频宣传模式更为有效地扩大了法院的影响力和辐射面,也向更多的人传递了法治的情怀。
北京一中院“APP”:从这里打造指尖上的便捷
2014年10月23日上午10点,来北京一中院开庭的李先生扫描了北京一中院APP的二维码,按照其中的“法庭指引”,很快找到了今天要开庭的第5法庭。这一天,北京一中院APP客户端正式登陆苹果、安卓系统的应用商店。作为北京法院系统首个司法公众服务平台,北京一中院APP致力于打造诉讼服务的新平台,以更贴心的方式实现司法公开。
从前,当事人想要了解诉讼流程、案件进展情况,计算诉讼费用,查找裁判文书……总是感到很头疼。有些内容还能够在互联网上找到答案,但总有些需要亲自跑趟法院才能够查到。更不用说当事人反映的找不到法庭位置、往来法院取诉讼文书的问题了。如今有了北京一中院APP客户端,各类信息被整合到了同一个页面之中,无论你是否在北京一中院涉诉,有了这个客户端,许多诉讼相关的问题都可以轻松找到答案。
“这个工具太好了,也很全面、方便,律师朋友快快安装吧!”“好洋气的诉讼服务!”“掌上打官司,方便!”“真实在!很给力啊!”“越来越方便啦!”……北京一中院置顶推荐的APP上线微博引起了网友们的“围观”。尤其是常来这里打官司的律师,更是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掌上打官司”的便利。
司法公开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必要手段,但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公开不仅无法促进司法公正目标的实现,更会让公众产生反感。如何能够让人民群众易于接受,愿意了解法院的司法活动,成为了司法公开的一个重要课题。北京一中院顺应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规律,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传播法治新声音,用心用力实现法官与社会公众的良性沟通。
对话新闻当事人——把握大局 更新理念 讲好故事
访谈对象: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吉罗洪
《法庭内外》: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认识法院的司法公开工作?
吉罗洪: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司法审判工作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一定要认清当前的形势任务,站在事关全院全局的高度上,既做好审判工作,又讲好法官故事,以提升司法公信为目标,深入推进司法公开,统筹谋划和精心开展好各项新闻宣传工作。要讲好法院故事,首先要让人民群众相信法院。而要人民群众信任法院,首先要让人民群众了解法院。而司法公开就是让人民群众了解法院工作的重要渠道,是传播法治理念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公正司法、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重要环节。作为当前人民法院着力推进的重点工作,全面深化司法公开、让司法权运行的全过程公开透明,是取得公众信任,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通过全力推进司法公开工作,坚持公开透明、及时主动回应社会关切,的确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而“讲好故事”也为今后审判工作的顺利开展铺平了道路。
《法庭内外》:北京一中院是如何“讲好故事”的?
吉罗洪:案件质量是司法公正的基础,也是讲好故事的核心。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进一步提高审判质量,不断打造出精品案件、无可挑剔的案件,我们讲故事才有足够的素材和充分的底气。当然,在抓好审判工作、打造精品的同时,还要学会“讲好故事”。在这一点上,北京一中院的法官们紧紧围绕年度工作部署及各部门工作的实际,统筹谋划好宣传工作策划和安排,加强资源共享,强化写作,积极推动刑事、民事、执行等相近业务宣传工作的合作开展。在此基础上,努力把握电视、广播、报刊等不同媒体的特点,重点加强新媒体、自媒体等冲击力更强的宣传工作方式,切实提高既有宣传工作的实际效果。比如去年我们开展的法官网络公开课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今年以来,我们也一直在进一步深化这项工作。新媒体时代,舆论传播参与性、互动性越来越强,我们一直在深入研究现代新闻传播规律与法院信息工作规律,实施精细化的管理,以正确的方式传播真实的声音,以简练的方式传达最新的信息,把给老百姓的故事讲好。
《法庭内外》:北京一中院是如何保障“讲好故事”的?
吉罗洪:打造队伍、健全机制是“讲好故事”的重要保障。打造一支“会讲故事”的队伍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一方面,北京一中院各部门的领导肯把在理论上、笔头上、口才上、新媒体运用上有专长的年轻人放到这个岗位上锻炼。另一方面,宣传部门加大宣传人才、网络人才、新媒体人才的识别和培养力度,研究制定对这支队伍的分类培训和奖励激励机制,提高实战能力,努力建设起了一支勤奋学习、精通业务、会战斗、能战斗的高素质宣传队伍。一套集中统一、反应灵敏、运转顺畅、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是“讲好故事”的保障。北京一中院的办公室是全院宣传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协调好督导管理和服务保障两项职能。通过制定完善各项具体的工作规范和流程,通过健全沟通、联动、应急和激励等各项工作机制,切实发挥管理宣传的主导作用。宣传部门的服务和管理都体现出了行动力,主动去挖掘宣传资源,强化各部门资源共享,最大程度上实现宣传与当前工作、审判实际的有机结合。着力调动全院干警主动参与宣传,在课题预选、活动策划上下功夫,切实提高宣传工作的实际效果。同时,我们也严格对宣传工作进行量化考核,通过具体明细的工作标准和考评体系,实现奖优罚劣。部门的中层领导作为“承上启下”的核心,能够牢固树立审判工作与宣传工作“一盘棋”的思想,对这项工作在思想上重视、行动上积极、措施上有力。充分发挥本部门的人才优势和审判特色,积极策划,开展好“讲故事”的工作。
责任编辑/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