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解读与人格塑造——论外国文学中人文精神的开掘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2015-12-29王丽娜

滁州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人格塑造文学教育外国文学

经典解读与人格塑造——论外国文学中人文精神的开掘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王丽娜

摘要:当代大学生存在着理想信仰模糊、奉献意识淡薄,责任感缺失,抗挫能力差等人格特质。表现出急功近利、贪图享受,不重道德等世俗化、功利化倾向。文学经典带给人们的是甜蜜和光明,美感和理智,具有净化灵魂、启迪心智、重塑自我等惊人的生命价值。在解读外国文学经典的同时,力求开掘其人文精神,从人生态度、生命价值、道德意识等方面,探析开掘文学经典对大学生人格养成的作用,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

关键词:外国文学;文学教育;人格塑造

中图分类号:G412

作者简介:王丽娜,青岛滨海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人文教育(山东 青岛 266555)。

基金项目:青岛滨海学院人文社科课题(2014R04)

收稿日期:2014-07-18

大学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强国梦、富国梦、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一大批有知识技能、有理想抱负、有奉献精神等高素质的人才来承担。因而,大学肩负着传授顶级知识、塑造高尚人格的重要使命。当代大学生的人格主流是好的,具有开拓进取、自立自强、竞争创新等良好道德品质。但是,受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淡薄,对人生价值没有思考,理想信仰迷惘,消极悲观,贪慕享乐,过分拜金,为人功利等人格缺失现象。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格成型的重要阶段和再造时期,校园是他们确立人生目标、塑造高尚人格的驿站,而文学是贴近他们心灵的一门学科,具有道德重塑的强大力量。外国文学的核心内涵就是人文精神。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从莎士比亚到歌德、卢梭;从巴尔扎克到托尔斯泰……每一个时代的作家和作品,都展示了对人性的关怀与探索,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宽阔的阅读空间和精神家园,对塑造大学生高尚的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解读经典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人格发展的需要,从生命人文层面多角度的进行剖析,汲取精华,剔除糟粕,使学生明辨是非,提高人生境界,促进高尚人格的形成。

一、开掘作品中勇于抗争的人文精神,塑造大学生积极行动的健康人格

大学生们的家境贫富悬殊,对命运的认识千差万别,有的贫困生因“出身”问题自卑、嫉妒,颓废,抱怨命运不公。古今中外,不屈从于命运摆布的例子不胜枚举,外国文学经典中同样蕴含百折不挠的人文精神。解读作品时决不能忽略这些得天独厚、信手拈来的人文养分。

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是索福克斯的经典之作,讲述了俄狄浦斯得知“弑父娶母”的命运后,积极与“命运”抗争、但与结果相悖的故事,表现出人的意志和“命运”的矛盾冲突。虽然俄狄浦斯的“行动”失败了,但他的“动机”高尚而无私,行动坚决而果断,整个抗争的过程,表现出了追求个体生命价值的人格魅力。首先,俄狄普斯是一个敢于挑战命运的人,具有勇敢坚定的斗争精神。面对“弑父娶母”命运安排,他没有消极等待,而是积极行动。他远离“父母”,逃离“家乡”,努力挣脱命运的桎梏,表现出了人的自由意识和反抗命运的正义性。其次,俄狄普斯是一个正直无私敢于担当的人,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当“命运”真的应验之后,他没有逃避,而是为了一国之民的幸福,不惜刺瞎自己的双眼,自我惩罚,自我放逐,客死他乡,表现出了无私博大的胸襟。再者,俄狄普斯是一个聪明机智的人。他猜破了谜语,战胜了危害人民的妖魔,为国家排除了灾害,为人民带来了平安,显示出了人的智慧和胆量,可谓智勇无双。

除了《俄狄浦斯王》外,《鲁滨逊漂流记》《老人与海》等文学经典都是塑造学生积极向上人格的蓝本,作品中主人公的行动意识和乐观精神,都展示了人格的力量,它们告诉学生:命由天定,运靠己生。成功需要惊人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命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的消极、颓废、堕落和怨天尤人。

通过这样的解读,让大学生认识生命的真谛,加深他们对“命运”的清楚认知,帮助贫困生克服自卑心理,树立坚定信心,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心声,以此获得前行的动力。

二、开掘作品中胸怀大志的人文精神,塑造大学生追求人生意义的高尚人格

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模糊,有“小我”而无“大我”,缺少为祖国建设、社会发展奉献一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外国文学作品的长廊,活跃着一个个典型的人物形象,他们的身上充溢着为民族大业奉献一生的人文情怀,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养成也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正能量。

基督教文学《圣经·旧约》第二章《出埃及记》中记录了一个叫摩西的人。讲述了摩西为拯救以色列民族,借助上帝的力量,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顽强的信念,带领他的同胞走出埃及,走向 “流着奶和蜜”的迦南,完成使命后,独自离去的故事,表现了主人公的高度的责任感和民族信仰。首先,摩西是一个幸运的人。生不逢时的他借助智慧母亲的一个“小木桶”有幸活下来,并作为埃及法老家的养子衣食无忧的生活了40年。其次,摩西是一个有民族信仰的人。对于他而言,生于乱世活着就好,但他却要活的有意义,有价值。发誓带领在埃及受奴役同胞走出埃及,逃离苦海。为了承担拯救濒临灭绝的犹太民族,他不惜耗尽80年的心血,完成上帝赋予他的使命。再者,摩西是一个无私奉献的人。他历尽千难万险,带领同胞走出了埃及,却交出手中的“法宝”,在120岁高龄,独自浪迹天涯,体现了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操。

这种为民族大业忘我奉献的人文精神不仅蕴涵在作品中,也体现在作家的生平中。解读文学经典不能忽略对作家的理想信仰的赞美。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的一生历经坎坷,屡遭苦难,却胸有大志。从学生时代起,他以诗抒怀,抨击沙皇的统治,为民族的自由和解放呼吁呐喊:“来吧,把我的桂冠扯去,把娇弱无力的竖琴打破…,我要给世人歌唱自由,我要打击皇位上的罪恶”他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致大海》、《纪念碑》无不以乐观的生活态度歌唱自由,以坚定的信念蔑视权贵,号召人民继续战斗,争取自由。正如他生前所言,俄罗斯人为这位民族英雄竖起了一座4米多高的纪念碑铜像,它高过“亚历山大的石柱”,耸立在莫斯科中心广场,为世人敬仰。意大利诗人拜伦的一生命运多舛,从不趋炎附势。敢于反对任何形式的暴政和民族压迫,追求独立自由,歌颂欧州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并身体力行。他坚信自由之树必定重绿,在短暂的人生中展现其生命的价值。文学泰斗托尔斯泰一生关注俄国农民问题,耄耋之年为寻求真理,离家出走,客死驿站……许多作家都是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典范。

通过这样的解读,让学生感悟: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奉献需要境界,境界基于崇高的理想和信仰。从而树立为国家利益和民族伟业贡献青春的宏图大志。

三、开掘作品中自尊自爱的人文精神,塑造大学生理性、纯洁的道德人格

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一些低级庸俗的信息也来抢夺人们的生活空间,腐蚀毒害大学生的灵魂,性的观念逐渐开放,理智与情感处于矛盾的旋涡。女生“贞操”意识淡化,男生忽视恋爱责任和道德,男女生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功利性、权利色彩越来越明显。外国文学经典中“正、反”两方面的人物形象,对于当今男女大学生都具有警示作用。

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和司汤达的《红与黑》都对理智和情感、道德和功利问题提出了思考。

两位女主人公安娜和德·瑞纳夫人的婚姻,建立在门当户对、没有爱情的基础上。她们生活优越,但内心空虚;心气高傲,但空间狭窄;情感丰富,但生活单调;渴望共鸣,但丈夫平庸。她们要婚姻也要爱情,但她们被家庭牢牢锁住,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自我价值得不到实现。当爱情降临,她们不顾上流社会的流言蜚语,犹如飞蛾扑火,明知是死,却勇往直前。

反观两部男主人公渥伦斯基和于连,他们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远不及安娜和德·瑞纳夫人来得真诚,来得彻底。先看渥伦斯基。渥伦斯基爱安娜,起初抱着虚荣的游戏心态去征服安娜,在安娜真爱的感化下,他的灵魂也得到了净化。但爱只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当爱的“高烧”退却,爱情日渐褪色,渥伦斯基开始挣脱束缚又回到了属于他的那个社交圈和花花世界,这正是安娜感到恐惧的事情。对于安娜来说,她不怕上流社会的摒弃,只怕自己的爱与渥伦斯基不能够对等。而渥伦斯基恰恰给不了安娜对等的爱情。由此,安娜开始怀疑自己的付出,对自己舍弃家庭、舍弃儿子、大胆与虚伪的上流社会抗争的行为产生了困惑,当她意识到自己所有的牺牲都失去了意义和价值时,决心用“死”来进行报复和反抗。所以,渥伦斯基游戏的、不负责任的爱情态度是导致安娜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说渥伦斯基对待爱情的态度是无功利的,那么于连对待爱情的态度则有明显的功利目心和不道德行为。于连,这个小业主的儿子,性格自卑而敏感。他渴望生在拿破仑时代,穿上红道袍来改变自己“下等人”的身份。但是当拿破仑时代已过,他就违背良心,把《圣经》倒背如流,以求穿上黑道袍获得所谓的“尊严”。他既痛恨富人又瞧不起穷人;既厌恶自己的出身又找不到正确的奋斗之路;既对现实不满又趋炎附势;做事既不讲原则又没有是非观。他用“征服”女人来填补他的“自卑”满足他的“自尊”。当他与德.瑞纳夫人的私情暴露、感到自己的“努力”都化为泡影,他气急败坏的冲向教堂,向正在祷告的德·瑞纳夫人连开两枪。这个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野心家,为自己的虚伪和功利目的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最终走上了断头台。

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中爱玛形象也是复杂的,从审美层面来说,爱玛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没有明确的功利心和世俗目标,对精神生活持有尊严,她的遭遇令人同情。从道德层面上来说,爱玛的形象是有瑕疵有污迹令人不齿的,她的行为与伦理道德相悖,只能导致毁灭。同样是追求爱情,《简·爱》中的简·爱,《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她们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不盲目,有个性,有尊严,有原则。两位主人公严肃的爱情态度、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以爱玛的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作品的思想精髓、典型人物特质,从正、反两方面展示了道德人格魅力,震撼人们的心灵。

通过这样的解读,让学生们认识到:“自由与人伦是社会最深刻的本性”,二者和谐统一才是人类的目标和理想境界。爱情需要理智,婚姻需要责任,为人需要良知和道德。作为社会人,做任何事情不能盲目自私,不要违背自然规律。那些功利的、虚伪的、轻率的爱情态度都是要摒弃的。不管是什么人,都要在法律保护下,争取理想的爱情和婚姻。走出“自我”步入“超我”。

外国文学经典包罗万象,既有集体主义、仁慈博爱的典型,也有抨击社会黑暗、揭露金钱腐蚀等作品。这些经典之作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其典型人物既有个性也有共性,亟待我们从不同层面去开掘人文精神,进行文明重构,延续文学生命,继而重塑品格,完善自我。

总之,人才的较量,关键是人格较量。大学生人格缺失因素复杂,表现形式多样。除了上述讨论的现象,还存在着道德底线、是非良知等方面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及时遏制,对正处于健康人格形成期的大学生而言,无疑产生较多的负面影响、形成不稳定因素,不利于高素质的人才的培养和输送。作为人文课教师要开掘本学科得天独厚的育人功能,“择其善者而从之”,以开阔的胸襟,担当的意识,把培养和塑造大学生高尚人格变成自觉行动,意义重要而深远。

[参考文献]

[1]周丽萍.在文学教育中塑造大学中塑造大学生的高尚人格.语文学刊,2010(2): 121-122.

张沁文.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教育与职业,2006(15):164-165.

普希金.自由颂.查良铮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陈鹤鸣.西方个体自由精神与健康人格的培养.外国文学研究,2001(2):134.

The classic interpretation and personality shaping

——On humanistic spirit in foreign literatur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healthy personality

Wang Lina

Abstract: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have the personality traits of fuzzy personality ideal and belief, weak dedication consciousness, deficient responsibility and poor anti-frustration ability, etc. They are inclined to seek quick success and instant benefits, coveting ease and comfort and ignoring morality. What the literature classics bring people is sweet and brightness, beauty and sense. It has amazing life value of purifying spirit, enlightening mind, reinventing self, etc.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strive to develop humanistic spirit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while interpreting foreign literature classics and explore the role of literature classics on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from the aspects of life attitude, life value and moral consciousness etc. so as to cultivate healthy person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foreign literature; literature education; personality shaping

责任编辑:刘海涛

猜你喜欢

人格塑造文学教育外国文学
阿来对外国文学的择取与接受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儒家君子人格的当代意义
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渗透
多媒体技术与高校文学教育
不忘初心 幸福前行
西班牙语文学与学生语言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
公安大学生健全人格塑造与思想政治研究
浅析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模糊处理
新媒体语境下外国文学经典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