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负爱茶心
2015-12-29杨瑞
杨 瑞
以往泡茶,在意的总是自己,自己的动作与神情,观众的心思与品评,茶,反倒在了其次,虽足够专注,却总是偏了方向。终有一天,似闻当头棒喝:“茶在我之前!”
于是问自己:“我究竟是什么?是食物?是沙尘?”
便开始试着在泡茶的时候忘记自己,只见得汤色的澄明,看到澄明中映衬的天地,如雨后峰峦,一花一叶,皆是世界的倒影。努力想着,我即是茶,茶即是我,在茶的观照下,体察着真实的、原本澄澈的内心。渐渐地,将自我舍弃,万物不因我而美,当我不再是我认为的我时,当我什么也不是时,一切附着之物便也荡然无存。
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也许,只有泯灭了物我界限,真正地融入自然,才恍然知觉,我本如此,自然中万千生命之一,一股气息,一种物质,只借此身形,称此姓名罢了。
天地万物本吾一体。
多少时候,我们的心灵总被无数尘埃充斥与遮蔽,或宠辱毁誉,或财富功名,执着其中,总让人妄生情绪,终日攀比,为失去、求不得所苦,而我们所认为的、所在意的也许根本也不是事物的本来。所谓明心见性,也便是在天地万物和自然规律中得见本来面目,明白天容海色,原本澄清,放空心灵,不为物役,而返璞归真。
电影《楚门的世界》结尾时有一句台词:“只有你是真实的。”人人非我,人人看到的不过是他们所看到、所认为的我,况在别人的世界里,“我”也不过过眼云烟。如同一颗小树,若成天觉得自己是支撑天地的峰峦,则风吹草动,都会牵动心情,烦恼无尽,而若能客观认识自己的本来,甚至忘了自己,只是随自然运转,吸风饮露,坚强质地,迎接雨雾雷电,说不定也能枝叶参天,在这个过程中,一切毁誉,也只不过是水到渠成的收获,名者,实之宾也,而不是为了一句古树名木,为了日后的披红挂绿而刻意生长。
世间本没有什么完美,连君子比德的美玉,也是互见瑕瑜,我们要做的,只是不断打磨自己的本性,去恶存善,在世间的修行中,校正意识与行为的偏差,不断内省与超越,终能从心所欲不逾矩。我本如此,无需设定,不必给自己强加框架,更不必因所谓的错误或一时的偏激而否定自己,放逐沉沦。人生本是一个不断调节的过程,行为无关本性,行为可伪装,可恣意。然一念既已成行,便必然需要承受其所带来的好的、不好的结果,便放下,便调整,便规避,便请继续前行,历史尚有得失,而况人生,有些东西,注定会破碎、会失去,我们必须学会接受事物本来的规律,接受事物不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没有触及内心的疼痛与代价,不会触及彻底的思索与改变,塞翁失马,又焉知非福呢。
生命的一切,不过顺应自然而为,唯合天道,方得永恒。茶泡到最后,最好是连茶也一起忘了,任凭神往心驰,俯仰自得,从容无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以一己真实生命契合宇宙万化,感受刹那终古,感受着生命本初的快乐,什么手势、姿态,都不过只是物我融合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表现,如周作人先生所言:“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种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这份对生命无比的热爱,这份身心安住,此时此刻的自由与坦然,确当真是只许佳人独自知了。
道家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佛家讲,无一物中无尽藏。是啊,古人看到的茶,是玉乳,流霞,古人的茶趣,是夜烧绿竹煮山泉,是共凭小几看荷花,是明月正在梨花上……如此文质彬彬,栖神物外,去绝尘境,沐浴心灵。
日常的环境,有了茶,也有了无穷的美学意味,它整合着世间的美好,契合着自然天道,发挥着人们思想上的无穷的创造与艺术性,如小词中的潜能,不断更新,提升着人们生活的质量,让人们心灵不死,比之现实中暂时的美的幻影,却是一种纯粹与永恒。
柴米油盐酱醋茶也好,琴棋书画诗酒茶也罢,茶,正因它的平凡,它的贴近生活,而更容易引起共鸣。泡茶,许是一个让自己逐渐专注、虚静的过程,每一个平凡的人都能够从朴实的操作中感受到自然之美,在平凡的创造中,享受精神的愉悦与自由,在与天地自然的对话中,破除界限,照见规律与本来,归于自然自在,不执不惑,快活自省,终而获得灵魂的出路、境界的提升。
道不远人啊,可否定之否定后,几人又能真正合一知行呢。听,小童在呼唤:凌霄芽熟矣!
你的茶,可也煎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