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好山好水与好茶
2015-12-29屈扬帆张微煦
本刊特约记者 屈扬帆 张微煦
好山孕育好茶
记得小时候,每年的清明节,除了踏青和拜祭祖先外,还有一个余兴节目。在祭拜路过的山间,长着几株野茶,每回父亲总是带着我去采茶。嫩色的茶叶嫩芽用俩指尖一掐,娇嫩欲滴,凑近了闻才得淡淡的香。经过父亲巧手炒制,当天午后,总在弥漫的浓郁茶香中醒来。看父亲用紫砂壶沏好这纯正、手工的野茶,眯着眼睛享受这样茶香弥漫午后,总听他说:好喝好喝,有兰花香。
为什么茶叶里会有兰花香呢?
记得父亲很神秘地说,野生的茶树能吸收山林间的精华,这茶树周围一定有兰花,所以茶叶也有兰花香。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清明已经不去采茶了。几年前心血来潮问父亲,我们去采茶吧。父亲摇摇头,这茶已经不能喝了,村里的工厂都建到了山脚下,茶叶又苦又臭,难以入喉。“茶叶这种东西,最能反映茶树周边的生长环境了。环境好了,茶叶香醇,还自带花果香,环境差了,茶叶一定又苦又淡。”老父亲的话言犹在耳。
临海作为中国名茶之乡,种茶、饮茶文化历史悠久。汉时即有江南茶祖葛玄植茶于临海盖竹山,存在“中华道茶文化发源地”的确切记载。道茶文化传承千年,其奉行“自然而然,道无所不在”的“自然观”,一直深深影响着后世的茶文化传播、茶树种植的发展。声名远播的“临海蟠毫”和“羊岩勾青”,均是在云雾缭绕,风光旖旎的山巅。近年来,杀出来的一匹“小黑马”—“乌岩春”有机茶,更是将茶种植和道茶里的“自然观”发挥得淋漓尽致。
深山冷岙出妙茶
今春采茶时节,位于临海市白水洋镇的安基山顶,层峦叠嶂、云雾缭绕间隐约传来质朴的歌声:深山冷岙有株茶,春未到来先报芽。谷雨未到先采茶,一片茶叶一个芽。摘起茶叶两头尖,人来客往茶过先。红漆铜盘金边盏,金边盏里好茶散。挑水相公增福寿,烧茶娘子坐莲台……这首古老的茶歌,这些唱歌的茶女,这片曾经破落的老茶园,无不引起游人的遐思。
诗一样的茶行重重叠叠,绿绒一样的茶园郁郁葱葱。在这样的茶园里,深吸一口气,那般清新而滋润的感觉,仿佛整个身心都被这山间的朦朦细雾给沁洗了一遍,无比通透。提一桶茶园里突突往外冒的清冽山泉,让老板煮泉烹茶,那香,是沁人心脾的。
一把老旧的紫砂壶,一撮安基山茶,不说那前面几泡是如何香醇,就是连着烫了十几回,出来的茶水依旧色香味俱佳,汤色纯正、香高持久。细细品评,这茶香里还带有淡淡花香,美得不行。
老板方志敏,被当地人称之为“大舌头敏”,因天生严重口吃,不能和正常人一样说话,半生坎坷,吃尽苦头,白手起家,做过剃头匠,在上海摆过地摊、开过浴室,终在不惑之年积攒了第一桶金。
回到家乡,偶然间知道安基山上的那个老茶园还在,虽然荒废多年,但是每年还是有人从大老远慕名赶来采茶。都说这野放天成的老茶香,更主要的还是茶园位于海拔880米的高山之上,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笼罩在云雾中,弱酸性的红土,终年不涸的天湖,茶园周围有三汪天然泉眼。尽管周围断壁残垣,茂盛的荆棘茅草把茶树都掩盖在下面了,但是吸取这深山精华的老茶树,最终还是肆意长成了一园好茶。
“我爸虽然沟通困难,但是他很细致,在包下这个茶园之前,做了很详细的调查。”方志敏的儿子方跃告诉笔者。安基山茶树的生态报告,都是他父亲带着笔和纸,找离茶园最近的村,一个个打听,一步步走出来的,当时还在上大学的他则负责上网查资料,咨询专家。
足足花了半年时间,方志敏几乎用双脚丈量了这片茶园周边的每一寸土地,才得出一份生态报告。最后得出的报告非常详尽而且振奋人心:安基山茶场位于白水洋镇海拔880米的安基山山脉中上脉,土壤为红色、呈微酸性、有机质和氮、磷、钾以及微量元素含量高。水质甘甜清冽,水源充足,此处山泉流经的几个村,村民大多健康长寿。再加上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漫射光多,雾天多,无霜期长达240余天。云雾多的地方多产云雾茶,茶树生长缓慢,茶叶也就特别嫩。同时茶园内自然植被茂密,森林覆盖占总面积90%以上,四周夹杂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极为适宜茶树生长,方圆4公里内无任何人烟,这根本就是个得天独厚的天然茶库嘛。所谓“天高云读月,林静鸟谈山,日出峰伴雾,月落梦入岩”说的就是这样的人间仙境吧。
方志敏放心地包下这茶园,重新修整,并修了路。通过不断请教,切实结合这天然的环境,摸索出一套适合安基山茶树的种植方法。
他每年只采一次春茶,春茶采摘以后,就对茶树进行一次大修剪,并将修剪下来的粗茶老叶、茶树梢,放在茶树根部,再用泥土覆盖一下,这就等于施了一次肥料。
俗话说:“七挖金,八挖银”。每逢农历七八月时,对茶树进行一次深翻、松土,这等于又施了一次肥料。
当严冬降临安基山时,经数九隆冬的冰冻,土壤里的害虫都冻死了。
这就是方志敏,给茶树施肥、灭虫的真实写照。也是他踏踏实实探索培育有机茶、生态茶的唯一途径。
这500亩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38年老茶树,再加上种植之人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以“野放天成”结合“科学养护”的方式,将生态和种植有机集合,让这个荒废了十几年的老茶园焕发生机。
采茶忙
而如今,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安基山老茶园以“乌岩春”有机茶的新品牌,勇闯茶叶市场,短短时间内就以绝佳的品质,收获一片赞誉。尤其是其冲泡10遍,依旧茶韵悠长,唇齿留香的特性,让“乌岩春”成为临海继“临海蟠毫”、“羊岩勾青”外的又一匹小黑马。
如今,安基山老茶园在方志敏的精心打理下,已经扩展至2000亩。其出产的绿茶、玄茶、红茶都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方志敏虽然不擅言辞,但是他种出来的茶却深谙以“品质”说话之道。
都说“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他和他的安基山老茶园就是这句话最好的践行。
好山好水出好茶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临海茶文化积淀是千百年种茶发展的浓缩。茶叶生产、茶叶经济,已成为农村具有特色的支柱经济,是山区茶农走向富裕的绿色捷径。
如今,临海市有茶园面积5万亩,产量1270吨,出产不少好茶、名茶。
宿仙茶场,海拔600多米的山上空气清新、草木成林、茶园葱茏,因“仙人宿住”传说而得名“宿仙”。村民日饮山茶,平均寿龄超过85岁,故有“长寿村”的美誉。“头帮茶,头水茶,清明前夕采红茶”这句流传已久的宿仙名谚,说的就是其出产的“仙乐春”绿茶。这样的“仙山仙境”出产的绿茶,自然能受中国上海国际茶博会的青睐,一举荣获金奖。而其又一力作“宿仙红”,更是以香味似果、蜜、花等复合香型,入喉甘甜,喉韵悠长成为茶友们怒赞的鲜货。
羊岩茶场,主茶场海拔高度780米,山清水秀,空气无污染。所出产的“羊岩勾青”色泽翠绿鲜嫩,汤色清澈明亮,叶底细嫩成朵,香高持久,入口醇爽,有茶友评价:口感胜似龙井,也有茶友赋诗以“九重借得丹炉火,一夜烹成陆祖惊”来传达品勾青之惊艳。而羊岩山作为临海名茶之产地,不仅在茶树种植,制茶工艺上有着高标准严要求,其致力打造的茶文化主题公园,更是集茶园生态观光、茶文化展示、品茗休闲、青少年科普教育于一体,致力于打造“冰雪鹅黄”、“文化茶旅”、“茶乡印象”三大品牌,在省内外都拥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综合性茶文化公园。
更别提素来有台州的“香格里拉”之美誉的兰田茶场,在海拔680多米的高山上,云雾缭绕,雾往往是一阵阵地疾卷而来,又爽朗而去,捉摸不定。在山顶白头城遗址上,就是一片片高山茶园。众所周知,山高云雾容易出好茶,这里的茶树名为兰田藤茶,制成绿茶,条索细紧,外形美观,单独采制炒青有明显的板栗香。临海创制的“金翠奇兰”名茶就是采用藤茶原料加工而成的。另外还有罕见的水古茶,而这种不起眼的小众茶树,却走进了举世闻名的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成为世博园茶园栽种的12种茶树之一。现如今,树龄达百年的水古茶有千余株,其出产的绿茶,香高持久,滋味浓爽。在那高山之巅有数个村落,茶香、水甜、人长寿,浙江最高寿老人就在这“世外桃源”横跨了三个世纪。
好一出“道茶”文化大戏
中华茶道,源远流长,茶为国饮,盛世兴茶。而临海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早在1800年前,道教灵宝派祖师葛玄曾在临海盖竹山上植茶,被称为江南植茶师祖。盖竹山也称为中华道茶文化发祥地。如何传承这厚重的“道茶”文化,无愧于“中华道茶文化发祥地”之城,成为近年来临海市党委政府肩上的重大责任。
连续几年,羊岩山作为临海市茶文化推广的福地,已经接连举办了好几届“羊岩山茶文化旅游节”,其主题虽然年年在变,但万变不离其宗,总也离不开“问道”、“生态”二字。前者是底蕴,后者是态度。这样的茶文化推广活动,不仅宣传了茶产业、弘扬茶文化、提升茶品牌,同时发展了山区绿色产业、实现绿色经济增长,激发人们回归自然。
这样位于山巅的宣传,虽然曲高和寡,但是有深度有内涵,颇受爱茶之人赞誉。
另一方面,临海市茶文化促进会,也多次组织多家知名茶叶企业,以茶文化宣传日为契机,多次在最热闹的场所,向普通百姓推广临海的茶叶,临海的茶文化。当一杯杯绿茶,经过茶艺师优雅的演绎,递送到市民手中时,临海本土名茶的精髓,化为缕缕茶香,入口醇美,隐有回甘。
清静无为、自然而然,以这样的态度去种茶、饮茶,爱茶方得人生云淡风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