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一民:迈小步 不停步 年年有进步

2015-12-29郑瑶瑶

茶博览 2015年8期
关键词:茶厂杭州茶文化

本刊记者 郑瑶瑶

凯旋路70号,老底子杭州人都知道,那里曾经是杭州市供销社所属的杭州茶厂的仓库区,是不少人茶梦想的萌芽地。而今,它有了新的名字—茶都名园、杭州茶产业展示交易综合体和茶文化创意区,是杭州市“十二五”期间“杭为茶都”建设重点项目之一—中国御茶街(凯旋路茶文化特色街)的核心内容,是未来“杭为茶都”的新地标。

在凯旋路茶文化特色街上,茶的氛围,不可谓不浓郁,除杭州茶厂、茶都名园外,各色茶店林立,还汇集了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浙江大学茶叶研究院4家“国字号”权威机构以及浙江省农业厅、浙江省茶叶学会、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杭州市茶叶学会和杭州市茶叶产业协会等涉茶机构。

在满街的“茶”味里,张一民的办公楼—杭州合众工业集团,显得极为低调。若不是依着地址寻来,很容易就淹没在旁边各色茶组织机构里了。从不怎么气派的大门进去,来到张一民办公室。因为采访,这个下午,张一民难得“偷了个闲”。马上,他就要去到集团下面的各个公司进行调研慰问。正是这种“以人为本”的核心经营理念支撑着合众集团的可持续发展。

张一民本人十分低调,鲜少接受专访。这次本着提振杭州茶产业发展信心,推进“杭为茶都”重点项目—凯旋路茶文化特色街实质性进展的心愿,张一民觉得需要对茶都名园好好进行宣传,进一步发挥茶都名园的社会效应。

让茶走到百姓当中去

2014年春,占地2万平方米的茶都名园开园营业,成为杭州茶界的一大盛事。

杭州的“茶都”特色要如何体现?作为一个从事茶叶40余年的老杭州人,这是张一民一直在琢磨的事。“西湖龙井虽然有名,但只是一个品牌概念。而杭州既然称为‘茶都’,应该要汇集各色与茶相关的资源,除了名茶,还应该延伸到茶具、茶服、茶叶深加工等领域。”而杭州当时并没有一个具备这种属性的集聚地,张一民就想着要做这么一件事。恰好赶上凯旋路要调整业态,要转型打造茶文化特色街,杭州茶厂1.5万平方米的老厂房,因为具备深厚的茶历史积淀与独特的地理条件,成了茶街改造的重要项目之一。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左二)、常务副会长孙忠焕(右三),杭州市茶文化研究会会长虞荣仁(左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院长张士康(右一)等领导视察茶都名园

杭州市长张鸿铭(左二)一行视察茶都名园

作为全民饮茶日主会场,茶都名园现场热闹非凡

2012年,杭州合众工业集团出资组建了杭州合众茶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具体实施特色街“茶文化创意园”项目,投资4000余万元人民币,高标准设计,高强度投入,将曾经的老厂房打造成集茶文化创意园、茶文化休闲区和茶文化展示区为一体的茶文化产业创意园区—茶都名园。

茶都名园由20余幢原杭州茶厂不同历史时期的老建筑物组成,时间跨度有60年,主要分为“茗楼”和“茗园”两大功能区块,“茗楼”以茶产业展示交易为主题,引进了以西湖龙井为主导的杭州十大名茶,浙江省十大名茶及全国六大茶类名茶,搭配茶文化创意元素,其余部分引入茶技培训、茶叶包装设计、检测检验、产品交流及新品展示、交易拍卖中心等茶产业服务功能,开展茶都特色业务,发布茶业经济信息,举办重要茶事活动;“茗园”作为创意产业办公、消费与休闲为一体的文化创意区,主要涉及信息服务、茶包装设计、咨询策划等服务领域。

全民饮茶日主会场、第四届全国武林斗茶大会暨首届中华茶奥会、2015中国茶馆经理年会、杭州新十大名茶推介会……从此,杭州的大小茶事,很大一部分都汇聚到了茶都名园。

在张一民的设想中,茶都名园不能只在茶圈里打转,而更应该成为连接茶与老百姓的通道。“杭州的老百姓有一个固有观念,认为喝茶是要收钱的,我们就是要转变这种观念,你去转转,我们园里每一家店铺都是可以免费提供泡茶服务的。”为了拉近老百姓和茶的距离,除了免费泡茶,茶都名园还提供茶艺培训、陶瓷个性化定制等服务,免费提供场地,为茶企、茶组织宣传茶叶搭建平台。

品牌靠守出来

茶都名园里,西湖牌、贡牌、张一元、卢正浩、顶峰牌、金观音、陈升号、老顺祥、金骏眉……牌子大多是叫得出名的。

选择入驻品牌时,张一民也有自己的考量:进来的茶企首先它的品牌在国内要有一定知名度,要有质量、价格、市场占有率这些经济实力作支撑;其次要有完整的发展思路,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很简单,我就跟他们讲,要做品牌的就来;把这当成农贸市场,今天来明天走的,就算了。”在张一民的概念里,茶都名园的品牌不能跟卖场比,只卖产品,而应该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做体验店。茶都名园的每一家店,都要提供免费泡茶服务,而这背后没有一个有实力的企业作支撑是坚持不下去的。

开园至今,除了活动日,平日里的茶都名园其实并不热闹。对于这点,张一民也丝毫不避讳:“店要靠守出来的。”从1976年进杭州茶厂,到经历杭州茶厂浮沉,再到现在的杭州茶厂、合众集团,走了40来年的经营路,这句话,他比其他人有更深的体会。闲暇时,张一民也会到茶都名园里转转,和商户聊聊经营之道。尽管有招商时的“预防针”,但1年多来,还是陆续有品牌支撑不住撤出了茶都名园。对于这一点,张一民也表现得十分坦然:“这很正常,一些品牌退出了,另外的品牌才有机会入驻进来。”这对茶都名园的长远发展来说,并不是坏事。

如何增加茶都名园的人气?张一民也在积极想法子。他曾想过,春茶上市时,直接将茶区的茶运来茶都名园卖,越过中间商,吸引老百姓来买。很快这个想法就被他自己否定了,这样茶都名园定位就模糊了,背离了项目建设的初衷。他也曾想过,用电商搭台,在时下有影响力的电商平台上建一个茶都名园网上商城,将茶都名园里的品牌都放进去,而这想法因为和电商平台的运行机制有抵触,也被搁置了。

茶都名园夜景 摄/陈勇

蔡奇任浙江省委常委(左二)、组织部长时在张一民董事长(中)的陪同下考察武义合众生态茶园

“我们现在主要就是多做些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将茶都名园的品牌慢慢打出去。”张一民说。

迈小步 不停步 年年有进步

在竞争激烈、瞬息万变的商场上,人人都怕落后于他人,恨不得跑得更“快”一些,但张一民却主张“慢下来”。面对记者略显惊讶的表情,张一民用一个“骆驼和兔子”的例子来解释自己的商业主张:沙漠里,骆驼和兔子谁跑得快?一开始肯定是兔子跑得快。但中途骆驼不断靠驼峰里储存的食物来恢复体力,而兔子是没有储备的,跑到第二天早上肯定就死了。

“我们是杭州最早接触外资可口可乐并与之合作的企业,当时他们的经营管理对我的冲击是很大的。”张一民印象最深的是,可口可乐刚进来中国市场时,定出了1元/瓶的价格,而当时国内的汽水大概是每瓶几毛钱,价格这么悬殊,“这不是有病嘛”。可是3年后,可口可乐就打开了国内市场,凭着1元/瓶的定价。“他们做前期的市场调查,就花了至少1年时间。”在张一民的眼里,可口可乐就是那只骆驼,起步慢是为了填满“驼峰”,但它走得远,赢得了竞赛。

也许是受到可口可乐的影响,张一民在集团的发展过程中,从不追求“跳跃式”发展。“我总跟他们说,要迈小步,不停步,年年有进步。”张一民的“务实”,体现在集团运作的方方面面。“只要是我们运作的项目,几乎就没有亏钱的。”因为事先都是做过充分调查的。“我们集团有自己的‘银行’,从来不向银行贷款。”在这个泡沫经济横行的时代,单纯靠现金流运作一个大集团,已不多见。张一民的话语里,充满了自信和从容。

做完两件事就退休

茶都名园的所在地是杭州茶厂的老厂区,老杭州们大概都知道。它始建于1949年,在那个统购统销的年代,曾承担过浙江省四分之一的茶叶购销任务,有“东方第一茶厂”的美誉。虽有沉浮,但现在依然是中国茶界百强企业。

1976年,张一民进入杭州茶厂,开始了40年如一日的茶叶事业。

张一民的母亲,是杭州茶厂的职工。那时,茶厂职工每年可以分到1斤茶。每年母亲带回家泡给张一民喝的那1斤茶,是张一民与茶最初的邂逅。

“对我来说,茶叶是缘分。”

而张一民与茶的缘分,也在他进入杭州茶厂之后,越结越深。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浪潮中,全国的茶厂大面积关门,原先风光无限的杭州茶厂也步入了举步维艰的困境。1992年张一民临危受命,走马上任。他大胆提出了实施“以优化茶叶产业,兴办第三产业”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经过三年努力,一举扭亏为盈,摆脱困境,杭州茶厂重获新生。1998年,张一民着手组建以杭州茶厂为主体的杭州合众工业集团,建立了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法人治理结构,使集团和13家成员企业走上了可持续发展轨道。今天的杭州茶厂是从计划经济年代延续至今的唯一的本地老茶厂。

现在,张一民正在整理老茶厂的资料,计划做一个“老茶厂历程”的展览,重现老茶厂的辉煌与凤凰涅槃。

“我们总要留下一些东西给后人。”已过花甲之年的张一民,仍然想在退休前为他毕生为之奋斗的茶业事业再多做点事情。“我们正在规划在龙坞茶产业小镇重建杭州茶厂生产、电商、物流基地的事宜,确保西湖牌茶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我们还准备在武义5000多亩的茶基地建一个茶人之家,主要研究有机茶的种植加工。最终我们将整合杭州茶厂、茶都名园、武义有机茶园、淳安茶叶市场的优势资源,形成一个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茶业产业链。”

“做完这两件事,我就可以退休了。”□

猜你喜欢

茶厂杭州茶文化
杭州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杭州
杭州旧影
云南中茶大事记
熟茶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