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
2015-12-29夏惠丽,王怀生,刘华
氯吡格雷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
夏惠丽王怀生刘华1
(平顶山学院医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摘要〔〕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76例老年UA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UAP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心绞痛发作时间和次数、硝酸甘油使用量及血脂变化差异。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血浆比黏度、全血比黏度等血液流变学各指标都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时间、发作次数、硝酸甘油用量都少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HDL)高于对照组(P<0.01),低密度脂蛋白(LDL)、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都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斑块厚度、斑块大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都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老年UAP疗效显著,能够改善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水平,减少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时间。
关键词〔〕不稳定性心绞痛;氯吡格雷;通心络胶囊;血脂;血液流变学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平顶山科技局计划项目(No.2009158)
通讯作者:刘华(1974-),女,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急诊研究。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临床表现介于稳定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和猝死之间,患者心绞痛程度更强,持续时间较稳定型心绞痛明显延长,休息或轻度活动均可诱发〔1〕。UAP治疗不及时,患者数月内即可发展为心肌梗死〔2〕。本研究采用氯吡咯雷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老年UAP,就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老年UAP患者76例,年龄60~78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8例,男27例,女11例,平均年龄(67.3±3.1)岁;Braunwald分级:Ⅰ级19例,Ⅱ级12例,Ⅲ级7例;对照组38例,男25例,女13例,平均年龄(66.7±3.3)岁;Braunwald分级:Ⅰ级20例,Ⅱ级12例,Ⅲ级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raunwald分级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UAP常规治疗:低分子量肝素钙脐周腹壁皮下注射给药,5 000 IU/次,2次/d,治疗7 d;肠溶阿司匹林片口服,100 mg/次,1次/d;根据患者自身实际情况,还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转化酶受体拮抗剂(ARB)级调节血脂等药物。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氯吡格雷(杭州赛诺菲圣德拉堡民生制药有限公司,批号H20052410)给药量为第1天300 mg/次,自第2天起以75 mg/次给药量维持治疗,1次/d,口服;通心络胶囊(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Z19980015)给药量为3粒/次,3次/d,口服,两组患者均治疗12 w。
1.3观察指标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心绞痛发作时间和次数、硝酸甘油使用情况、血脂相应指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及总胆固醇(TC)变化〔3〕。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治疗前后两组UAP患者的斑块数量、斑块厚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大小的变化情况。
1.4疗效标准(1)显效:UAP临床表现基本消失,患者心肌缺血缺氧损伤显著改善。(2)有效:临床表现部分缓解,心肌缺血缺氧损伤逐渐好转。(3)无效:临床表现及心肌损伤无明显变化或呈加重趋势〔4〕。
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t或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治疗后,观察组UAP患者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血浆比黏度、全血比黏度等血液流变学各指标都低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 ± s, n=38)
与治疗前比较:1)P<0.01;下表同
1武警8680部队医院
第一作者:夏惠丽(1964-),女,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医学教育与研究。
2.2两组心绞痛发作及硝酸甘油使用量比较治疗后,观察组UAP患者心绞痛发作时间、发作次数、硝酸甘油用量都少于对照组(P<0.01)。见表2。
2.3两组血脂变化治疗后,观察组UAP患者HDL-C高于对照组(P<0.01),LDL-C、TG、TC都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3。
2.4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斑块厚度、斑块大小、IMT都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见表4。
2.5两组患者疗效的比较观察组UAP患者总有效率(86.84%)高于对照组UAP患者总有效率(65.79%)(χ2=4.659,P<0.05)。其中显效13例(34.21%)vs 7例(18.42%),有效20例(52.63%)vs 18例(47.37%),无效5例(13.16%)vs 13例(34.21%)。
表2 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及硝酸甘油使用量比较 ± s, n=38)
表3 两组患者血脂变化比较
表4 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比较 ± s, n=38)
3讨论
UAP患者由于自身抵抗力下降,体质较差,若未能及时接受治疗患者可发生生命危险。与稳定型心绞痛相比,UAP的疼痛会更强,持续时间也更长,患者只要有较低的活动量就可诱发,休息时也可自发出现(卧位心绞痛),性质呈进行性(恶化型),这些改变可任意组合〔5〕。大约30%的UAP患者在发作后3个月内可能发生心肌梗死〔6〕。猝死较少见,胸痛时心电图的明显变化是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的重要标志〔7〕。氯吡格雷是一种ADP受体阻滞剂,用于治疗UAP患者,疗效确切,且安全可靠。通心络胶囊具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之效,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明显〔8〕。本研究提示氯吡格雷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老年UAP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
UAP患者是一种急性冠脉综合征,其病因与发生急性心肌缺血、缺氧、乳酸堆积密不可分〔9〕。UAP患者血小板容易聚集形成血栓,导致病情加重〔10〕。本研究结果提示氯吡格雷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老年UAP能够有效改善心绞痛患者血浆及全血比黏度异常升高,降低血细胞比容及纤维的蛋白比例,对降低UAP患者血栓形成具有良好效果。推测这可能是因为氯吡格雷是一种ADP受体阻滞剂,可与血小板膜表面ADP受体结合,使纤维蛋白原无法与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相互聚集〔11〕。而通心络是由人参、水蛭、全蝎、土鳖虫、赤芍、蜈蚣、冰片等成分构成的中药制剂,具有良好的益气活血、通脉络及止痛功效〔12〕。
文献认为〔13〕,冠心病不同缺血状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差异,其中AMI和UAP患者较严重。文献还认为〔14〕,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以作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诊断的一个高价值的独立指标。孙涛等〔15〕认为炎症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有相关性,炎性因子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的重要预测因素。本研究提示氯吡咯雷联合通心络胶囊可以改善老年UAP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4参考文献
1Zeng Y,Song JX,Shen XC.Herbal remedies supply a novel prospect for the treatment of atherosclerosis:a review of current mechanism studies〔J〕.Phytother Res,2012;26(2):159-67.
2吴连拼,陈刚,高学忠,等.参脉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作用及其对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的影响〔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2;20(10):908-10,922.
3蔡洪滨,姚朱华,高仪.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氯吡格雷片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3;54(6):500-2.
4舒正菊,宋泽萍,江玉.脑心通胶囊辅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对心率变异性和QT离散度的影响 〔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12):226-9.
5徐国良,林淑梅,秦玲.通心络胶囊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3):409-10.
6袁泉,张萍.单硝酸异山梨酯联合丹红治疗277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23(25):79-82.
7常超,刘桂芝.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连续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减速力的关系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6):3121-3.
8范磊.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6(11):98-9.
9孙頔佳,杨一,张艳华.不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BNP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6):4432-4.
10陈章强,洪浪,王洪,等.超微粉通心络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治疗后血小板活化及炎症因子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4):940-2.
11李波,晏沐阳.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治疗高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1;10(2):143-5.
12邵初阳.通心络胶囊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9):2370-2.
13赵红娟,袁晓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冠心病不同缺血状态的相关性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7):71-2.
14徐学彬,张卫娟,汪蛟龙,等.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冠脉病变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16):35-6.
15孙涛,秦淮,程宇彤,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4;28(2):137-9.
〔2015-03-17修回〕
(编辑袁左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