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及其波动研究

2015-12-29李春生博士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70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21期
关键词:存量贡献率生产率

■ 李春生 博士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 100070)

问题的提出

自索洛在1957年用全要素生产率(TFP)来解释经济增长以来,对TFP的测量与分析就成为宏观经济研究中的热门领域。学术界普遍认同,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帕金斯(1988)曾指出:“中国富强的关键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奇迹。但是,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始终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特别在克鲁格曼提出“东亚无奇迹”的论点后,这一问题更加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由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涉及到诸多变量和指标,而其中很多指标在中国的官方统计数据中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失,学者们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办法,计算结果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历史阶段,提升经济质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至关重要。因此,研究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及其波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索洛(1957)在总量生产函数的基础上,通过“索洛余值法”计算得出,美国1909-1949年的经济增长80%的贡献来自于广义的技术进步,即全要素生产率(TFP)。丹尼森(1967)在索洛研究的基础上对投入要素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测算出1929-1948年美国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9%。乔根森(1967)在丹尼森研究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将全要素生产率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缩减到23.6%。邹至庄(1993)较早研究了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他通过C-D生产函数估算出1952-1980年中国没有技术进步,经济的增长绝大部分是靠资本投入推动的。

我国学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开展的较晚。张军扩(1991)使用索洛余值法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改革开放之前,全要素生产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几乎为零;改革开放后到1990年,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达到了28.73%。王小鲁(2000)利用生产函数法进行估算,得到的结论是:1979-1999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1.4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4.9%。张军、施少华(2003)通过研究认为,1978-1998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约为2.8%,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为28.9%。郭庆旺、贾俊雪(2005)经过估算得出,1979-2004年我国TFP平均增长率为0.891%,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9.46%。

综上所述,学术界普遍认同,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但是,中外学者们对于TFP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计算方法存在着较大的不同,计算的结果也有较大的分歧。本文旨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1978-2013年的经济数据,对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计算,并对其波动的特点与原因进行分析。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

(一)基本理论模型

索洛在1957年基于C-D生产函数提出了索洛余值法,将经济增长的三类影响因素纳入统一的模型中,奠定了研究全要素生产率的基本框架,也是国内外学者使用最多的测算方法。本文基于这一方法来开展研究。

假设总量生产函数为:

其中,Yt为第t期的产出,At为第t期的全要素生产率(TFP),Kt为第t期的固定资本投入,Lt为第t期的劳动力投入,α为固定资本投入的产出弹性,β为劳动力投入的产出弹性,α和β均大于0小于1,且α+β=1。

对(1)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后,再对时间t求导,移项整理后即可得到索洛余值,即全要素生产率:

(二)数据的选取和处理

由公式(2)可知,采用索洛余值法估算全要素生产率需要得到五个变量(△Y/Y、△K/K、△L/L、α和β)的确切数值。这些数据有的可以从中国官方统计数据中获取并计算,有的由于数据的缺失只能通过一定的办法来估算。

1.总产出的增长率(△Y/Y)。本文选取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总产出,不同年份GDP的价格水平不同,需要统一折算成同一价格水平下的数据。由于本文研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全要素生产率情况,因此采用1978年的价格水平为基准来计算各年的实际GDP,并根据公式(3)来计算总产出的增长率:

其中,GDPt为第t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t-1为第t-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2.劳动力投入的增长率(△L/L)。本文选取就业人数作为劳动力投入的衡量指标,并采用年初与年末数据平均的办法来计算第t年的就业人数。劳动力投入的增长率可以采用公式(4)来计算:

表1 1979-2013年我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增长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其中,Lt为第t年的就业人数,Lt-1为第t-1年的就业人数。

3.固定资本存量投入的增长率(△K/K)。由于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是当年的固定资本投入而不是固定资本存量,所以必须运用一定的方法来估算资本存量。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估算资本存量的方法是Goldsmith(1951)创立的永续盘存法(PIM),其基本公式为:

其中,Kt表示第t年的资本存量,Kt-1表示第t-1年的资本存量,δt表示第t年的折旧率,It表示以当年价格计算的第t年的投资,Pt表示的是第t年的投资价格指数。基于公式(5)计算固定资本存量时,需要明确四个变量(K0、δt、It、Pt)的数值。

基期资本存量K0的确定。运用永续盘存法计算资本存量时,选择的基期越早,资本存量估计的误差就越小。因此,本文选择以1952年为基期进行计算,并借鉴张军(2003)的研究成果,将1952年的固定资本存量设定为800亿元(1952年价格)。

折旧率δt的确定。对于1952-2013年的资本折旧率,学者们采用了不同的计算方法。本文借鉴黄宗远(2008)分段计量的做法:将1952-1977年间的折旧率设定为3.2%;将1978-2000年的折旧率设定为5%;将1992以后的折旧率为设定为9.3%。

第t年固定资产投资数据It的选取。由于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基础上通过一定的调整计算得出的,而且《OECD资本度量手册(2001)》也建议使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作为投资流量。因此本文选择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作为衡量第t年固定资产投资的指标。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Pt的选取。由于价格变动的因素,各年的投资值是不可比较的,必须将以当年价格表示的投资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平减,折算成以基期不变价格表示的实际值。本文借鉴单豪杰(2008)的方法,利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数来平减各期的固定资产投资额。

将以上四个变量(K0、δt、It、Pt)的数据分别收集和计算之后,代入公式(5),就可以得出以1952年价格计算的固定资本存量。由于本文需要使用1978-2013年的资本存量数据,因此将以1952年价格水平表示的资本存量折算成以1978年价格水平表示的资本存量,再根据公式(6),就可以计算出固定资本存量投入的增长率。

其中,Kt为第t年的固定资本存量,Kt-1为第t-1年的固定资本存量。

4.固定资本投入的产出弹性α和劳动投入的产出弹性β。对于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产出弹性,国内外有两种测算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收入份额法。收入份额法是从国民经济核算的收入法的角度,将GDP分为劳动的收入和资本的收入两部分,再分别测算劳动和资本对GDP的贡献份额的方法。这一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计算出每年的α和β,能够反映不同年度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产出弹性的变化;但是由于中国资本和劳动报酬的数据在早年的统计年鉴中有所缺失,因此计算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图1 中国GDP与TFP的增长速度变化

第二种方法是计量经济学的回归方法。回归方法是将劳动、资本和技术投入的样本数据代入计量方程(7)中,通过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估算出α和β。这一方法的优点是可以不受数据缺失的束缚,但其缺点在于回归求得的α和β在样本数据的时间范围内是一个固定值,不能很好地反映出不同年度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产出弹性的变化。

为了得到每年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对准确的估算结果,本文采用收入份额法来衡量资本和劳动投入的产出弹性。由于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存在较多年份的缺失,本文借鉴“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2014)的α和β数据。

(三)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

得到五个基础数据后,我们可以根据公式(8)来计算TFP的增长率:

其中,△Y/Y为产出增长率,△K/K为固定资本存量投入的增长率,△L/L为劳动力投入的增长率,△A/A为TFP的增长率。

计算出TFP的增长率后,可以根据(△K/K)/(△Y/Y)来计算固定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根据(△L/L)/(△Y/Y)来计算劳动力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根据(△A/A)/(△Y/Y)来计算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具体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表1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为3.18%,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到了27.29%,排在资本投入的贡献之后而居于第二位。从TFP与GDP的增速变化情况来看(见图1),二者是一致的。因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是比较大的。

TFP贡献率波动的特征与原因分析

尽管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较大的,但是其贡献率是不稳定的,存在着较大的波动(见图1)。由于全要素生产率是除了资本和劳动投入之外的所有要素的总和,既包括生产中的技术进步,也包括人力资本投入、制度变迁、结构调整等因素对产出的作用。根据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容,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可以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波动的特征和原因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TFP贡献率的波动程度与市场化程度明显相关

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质上是市场化导向的改革,市场化程度也是在波动中前进的。因此,我们可以发现TFP贡献率的波动程度与市场化程度明显相关。在大力推进改革和制度变迁的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年份,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程度就比较大(如在商品经济起步的1982-1985年TFP的平均贡献率达到49.05%,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初期的1992-1997年TFP的平均贡献率达到43.75%);反之,其贡献率就比较小。因此,可以说是市场机制激发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活力。

(二)TFP贡献率的波动趋势逐渐由剧烈转为平缓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TFP贡献率的波动比较剧烈,表现为波长较大,波幅不稳定。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TFP贡献率的波动逐渐趋于平缓,表现为波长变小,波幅较为稳定。这一变化既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并趋于稳定有关,也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和人力资本水平提升有关。

(三)TFP贡献率波动的原因分析

中国TFP贡献率波动的原因在于全要素生产率不仅包括技术进步,还包括制度变迁、结构调整等因素,而作为新兴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中国的市场化程度、制度变迁和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变动往往是剧烈而不稳定的。当然,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和完善,影响TFP贡献率波动的因素也逐渐趋于稳定。

结论与建议

(一)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比较大的

根据本文的测算,改革开放以来,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速是3.1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27.29%,贡献程度位列固定资本投入之后劳动投入之前而居于第二位。这既验证了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的事实,也驳斥了有些西方学者所说的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没有贡献的观点。

(二)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存在较大的波动

其波动程度与市场化程度高低明显相关,其波动趋势逐渐由剧烈趋于平缓。波动的原因在于作为新兴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中国的制度变迁和结构调整的变动往往是剧烈而不稳定的。当然,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和完善,影响TFP贡献率波动的因素也逐渐趋于稳定。

(三)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有潜力可挖

随着中国人口增长率的下降,劳动投入的贡献率呈现下降的趋势;资本投入的贡献率要受到投资回报率及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也不可能长期维持在高位;而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容广泛且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因此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制度变迁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依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提升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具有巨大的潜力。

1.Robert M.Solow.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7(39)

2.Edward F.Denison.Why Growth Rates Differ[M].Washington DC:Brooking,1967

3.Chow C.Gregory.Capital Form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108(3)

4.张军扩.“七五”期间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各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测算[J].经济研究,1991(4)

5.王小鲁.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J].经济研究,2000(7)

6.张军,施少华.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1952-1998[J].世界经济文汇,2003(2)

7.郭庆旺,贾俊雪.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J].经济研究,2005(6)

8.黄宗远,宫汝凯.中国物质资本存量估算方法的比较与重估[J].学术论坛,2008(9)

9.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 的再估算:1952-2006 [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0)

10.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中国经济增长的低效率冲击与减速治理[J].经济研究,2014(12)

猜你喜欢

存量贡献率生产率
一种通用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框架
存量时代下,房企如何把握旧改成本?
国外技术授权、研发创新与企业生产率
关于装备体系贡献率研究的几点思考
吉林存量收费公路的PPP改造
В первой половине 2016 года вклад потребления в рост китайской экономики достиг 73,4 процента
腐败存量
固定成本与中国制造业生产率分布
盘活存量与扩大增量齐步走